區域經濟的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4:08:00
導語:區域經濟的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區域經濟發展不但可以優勢互補、縮小地區間的差距,也可以加速我國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步伐,還對保持國家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區域經濟及其重要意義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是經濟活動,經濟活動又總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的,經濟區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我認為,區域經濟作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具有嚴格的內涵:在一個自然環境、人文條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區域內,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最優化的發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區域;2、資源條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會條件基本相同;4、經濟活動的方式及特征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5、區域內形成統一、有序、健康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現階段,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是個大國,經濟區域眾多,條件千差萬別,因而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狀況有差異。怎么使各地區都發展起來,區域經濟活躍,整體效益高,就是發展經濟學要研究和很好解決的關鍵問題。區域和產業是不可分的,區域經濟發展起來必定會帶動一批產業發達起來。還要通過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把各區域聯結起來,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才能把整個國民經濟搞上去。
(二)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地區差距大,總體發展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國要完成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歷史重任,也是實現現代化這一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其任務相當艱巨。經濟發展應該是我們完成這雙重歷史使命的重要一環。實現現代化應是一個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的過程,到21世紀中葉才能基本實現的宏偉目標。
(三)新時期中國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開放。中國正處在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發展區域經濟,縮小地區差距,不僅對于實現現代化,而且對保持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再樹強國形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借鑒和政策選擇
(一)平衡發展理論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拉格納·納克斯在《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一書中提出了平衡增長論。他主張各個部門和產業同時投資以推進經濟發展。他指出了兩種基本的惡性循環,并認為打破惡性循環,關鍵是要突破資本形成不足這一約束條件,而影響資本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決定投資預期的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平衡地增加生產,在廣大范圍的各種工業同時投資,就會出現市場的全面擴大,從而提高需求彈性,創造出良好的投資氛圍,從惡性循環的僵局中脫逃出來。這一理論在一定條件下是成立的。它為發展中國家打破“貧困惡性循環”,填平“低水平均衡陷阱”,改善“瓶頸”制約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但是迄今為止在實踐中還難以找到平衡增長的成功范例。其弊病在于難以解決這樣兩個問題:(1)平衡地增加生產,在廣大范圍內的工業同時投資,顯然需要在短期內籌集巨額資金,這對于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根本無法解決的,依賴外國資本也是靠不住的。(2)資源配置效率問題也難以解決。同時投資,全面推進將意味著各個產業效率上的良莠不齊,高效率產業的比重不是很大,低效率產業大量存在,也就決定了宏觀經濟效益的低下。
(二)平衡發展理論
以赫爾希曼、繆爾達爾、諾思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平衡發展理論,如:
赫爾希曼認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稀缺資源是資本,他據此系統地論述了不平衡增長的理論和戰略。不是取消而是要維護緊張、不成比例和不均衡,使不均衡的鏈條保持活力,不發達經濟取得經濟增長的最有效途徑是采取精心設計的不平衡增長戰略。首先選擇若干戰略部門投資,當這些部門的投資創造出新的投資機會時,就能帶動整個經濟發展。
繆爾達爾提出循環累積因果原理,社會經濟諸因素之間的關系不是守恒或趨于平衡,而是以循環的方式運動,但不是簡單地循環運轉,而是具有累積效果的。這個原理是反映了社會經濟因素變化的客觀運動,它既是對現實世界的正確描述,又是制定政策的可靠依據。此外他還提出了回流效應理論,揭示了區域外部因素引起的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和擴張變化。
上述觀點也有局限:不平衡增長理論并沒有充分回答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界限以及不平衡增長內部多種狀態的區分,這給實踐中對增長方面的界定和判斷增加了難度,它沒有充分回答其主導產業、產業結構的關系。
(三)增長極理論
這是一種不平衡增長的理論,最早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所謂增長極是指具有空間集聚特點的增長中的推動性工業的集合體。它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溢出效應來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種增長理論對今天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上述理論對我們制定正確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方針、原則和措施提供了借鑒和思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中央,提出的改變中國地區經濟發展面貌,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的大政策和發展戰略,主要有:
1.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東后西,實行地區經濟的不均衡發展,讓先富起來的地區發揮帶動、示范、幫助的作用,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中國地理條件復雜,區域經濟發展也有很大差別。過去我們推行平衡發展,結果是具備條件的地區多年沒有較大發展,不具備條件的地區下了很大力氣,卻沒有太大的進步。鄧小平同志從戰略的高度提出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總政策,使我國東部有條件地區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都有了迅速的提高,當然也使地區差距擴大。同志繼承鄧小平同志地區經濟梯次推進的構想,提出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東部地區的示范帶動和幫助之下,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通過超長發展,迅速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為提高國家的整體現代化水平做出貢獻。
2.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應是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各地區要從整體利益出發,樹立全局觀念,發展適合本地條件的優勢產業,發展各具特色的地區經濟,加強各地區合理分工,避免地區間的產業結構趨同化,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同時要積極推進地區間的橫向聯合,協作,實行優勢互補,形成有利于發揮地區特色和區域合作的經濟體系。從而逐步實現全國范圍的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使整個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協調地發展。
三、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思路和重點
(一)發揮中心城市和優勢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及幫助作用。
(二)發展特色經濟,利用分工,發揮地區優勢。
(三)發展并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整合各地區經濟,優勢互補、區域協作。
(四)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利用外貿加強我們的優勢產業和地區經濟實力。
(五)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科技含量,通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主導產業鏈。
參考文獻
[1][法國]J·B希德維爾,區域經濟規劃問題[M]愛丁堡大學出版社,1996
[2]黃繼忠,區域內經濟不平衡增長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上一篇:經濟學研究方法探究論文
- 下一篇:新資本結構理論發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