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參股對商業銀行盈利效率的影響
時間:2022-01-19 03:28:39
導語:外資參股對商業銀行盈利效率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些年來,外國投資者頻頻減持乃至退出我國銀行業,引起了研究者對銀行引進外資策略的重新審視。文章從銀行效率的角度,運用隨機前沿方法(SFA)對導致商業銀行低盈利效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國有銀行的盈利效率高于普通商業銀行;但是,隨著金融產業的逐漸開放,其盈利效率差異逐漸減小。無論對于國有商業銀行還是普通商業銀行,外資持股比例與銀行的盈利效率負相關,這可能是導致外資減持的原因之一。文章以該結論為基礎,全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提出銀行業應審慎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外資參股;盈利效率;金融產業
一、引言
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遵守入世承諾,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進行限制的非審慎性措施,我國銀行業進入全面開放的新時期。在虎視眈眈的外資銀行面前,中國銀行面臨著嚴峻的競爭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吸引外資戰略投資者入股中國銀行,借鑒外國銀行先進的經營理念與管理結構,成為許多中國銀行的共同選擇。截止2010年底,累計已有36家中資銀行與境外金融機構簽訂了戰略引資協議,外資參股已經成為中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戰略引資的不斷推進,表明了我國銀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各大商業銀行紛紛將目光轉至境外,尋求改革創新。中資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經營效率、增強競爭力。可是,戰略投資者入股后,中資銀行的經營效率是否真的能得到改善?引進戰略投資者在改善銀行經營效率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目前學界主要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支持者(Levine,1996;Buch,1997等)認為,戰略投資者和外資銀行的存在通過示范效應為外資流入本國提供渠道,增強市場活力,同時帶來新技術,促進行業競爭,推動本土銀行積極改革,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優化監管行為,營造更好的儲蓄投資環境。Shirley&Walsh(2000)也認為引進外資有助于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分散股權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干預。Santabarbara(2008)的研究指出外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銀行業將提高其X效率和資產質量。Grigorian&Manole(2002)運用數據包絡法(dataenvelopappro-ach,DEA),對1995-1998年間17個中東歐轉型國家共1074家銀行效率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公有制結構中引入私人資本會提高效率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若私人資本不能對管理結構、風險規避、客戶來源等發揮有利作用,那么引進外資后的銀行效率不一定比引資前高。即使外資銀行效率提高,其原因也是值得探討的:很多情況下,引進外資的銀行效率提高并非來自更好的管理或技術,而是外資銀行采取“摘櫻桃”的方式,從轉型國家銀行手中搶走一大批優質客戶,或者直接由其國外的母公司把該國在轉型國家的跨國公司的優秀客戶資源帶到東道國。同樣的問題在國內也存在很大的爭議。包學博、蒲勇健(2010)在超對數函數SFA的基礎上運用BC模型研究了開放條件下中國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效率,發現中資銀行引入境外投資者和對外投資顯著提高了中國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效率。楊有振、趙瑞(2008)研究了2003-2007年中國十家商業銀行經營效率與境外戰略投資者投資金額之間的關系。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銀行的凈利潤與戰略投資者投資金額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是,余云輝、駱德明(2005)認為中資銀行過度引入外資會造成中國經濟控制權的丟失并危及國家金融安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也絕對不是外資參股就能夠形成的。侯曉輝等(2008)[7]同時采用C—D函數和Translog函數模型研究了2000-2005年是否戰略引資這個虛擬變量對我國18家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兩個模型都得出戰略引資對銀行效率沒有顯著影響。LeeandHsieh(2014)的研究發現外商參股水平和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呈現倒U型關系,且在資本管制相對嚴格的國家,外商參股會導致金融系統的不穩定,進而影響銀行效率。Wang等(2014)運用兩階段DEA模型對中國商業銀行效率進行估計,發現國有銀行效率要高于外商參股的商業銀行。研究說明引進外資尚未打破中資銀行低效率的狀態,單從效率角度來講,戰略引資作用值得商榷。在二十一世紀,亞洲已成為銀行業巨頭的一大追逐目標。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后,為了掠奪中國金融業的制高點,歐美銀行業在中國金融市場開始了激烈的銀行業資本大戰。國外經驗表明,通過海外并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中國商業銀行抗競爭的有效途徑。外資銀行參與中資銀行競爭也有很多積極的作用。外資銀行具有豐富的市場操作經驗,有利于改變中資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中國的銀行在獲得額外資本的同時,也可以獲得創新的金融產品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這是中資銀行戰略轉型的捷徑。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時期,企業對投資基金的需求強勁,對銀行業前景樂觀。隨著家庭消費結構升級,零售業務作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其潛力正成為繼房地產貸款、信用卡和理財產品快速增長后的銀行市場業務。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競爭力還不夠。銀行業競爭激烈,有很大的利潤空間要挖掘。因此,外資金融機構很快就開始占領中國市場,以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外資銀行作為銀行股權結構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優勢和潛在的風險。首先,因為大多數外國機構都是專業的管理團隊,他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成熟的商業技能,以及日益發展的高端金融產品,對股本銀行的改善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次,外國股東比普通股東監督更多。第三,由于外資的性質與一國的金融安全有關,外資的比重比典型企業的股權變動更為敏感。股權比例過小不能提高外資管理的積極性。股權過多不影響國有股或國有法人股的控制地位,危及國有銀行的獨立性。因此,如何控制外資股比例成為國家銀行監管機構繼續爭論的話題。在分析外資股東特征的基礎上,文章遵循所有制結構在公司治理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一般原則,從而影響公司的業績?;阢y行的特殊性,文章探討了外資參與銀行業績的內在機制。外資參股對銀行業績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實現外資銀行的內外部治理;二是外資銀行內外部治理對銀行績效的影響。外資股東對銀行外部治理的影響是通過資本市場、產品市場與經理人市場。作為壟斷市場的高風險行業和市場融資中介機構,政府對企業經營管理有嚴格的控制和障礙。但由于銀行監管制度和銀行所有權的不同,外國股東很難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控制權。例如,銀行和外資股東采用基于“英美”股權模式的高度分散化的股權模式,而不是“德國-日本”股權模式的銀行,股權集中度高,外國股東更難以獲得。不同國家監管者監管機構對外資所有權的比例要求不同,外資并購的難度也不同,外資股東在公司產品、經理人市場通過“投票”方式給公司管理層施加壓力,從而實現公司的外部治理,創新公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為銀行創造更多財富。這帶來的影響和其他股東也是一樣的。盡管中資銀行的外資股盈利能力相對較高,并不意味著這完全是受外資股的沖擊。相反,這表明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的范圍被夸大了。中國銀行提供的服務多樣化,利潤多樣化發揮了作用。與此同時,中國銀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明顯高于國外。這說明成本控制是外資銀行盈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引進外資對改善公司治理,加強銀行風險控制起到了積極作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外資在整個銀行業的份額很小。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構成對中資銀行的威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隨著對外投資的不斷擴大,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現階段銀行的競爭與合作并存。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高,不良貸款率和資產收益率明顯提高。杜邦分析,股份制商業銀行現狀表明,外資參股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加強了管理,完善了內部控制體系,降低了資本運作風險,提高了資本運作效率,提高了盈利能力。由此證明,引入戰略投資是我國銀行改革的一條可行途徑。研究利用外資進入銀行業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后果,以及股票市場參與前后的問題,有利于引導外資健康有序地在我國對城市商業銀行進行投資。首先,在我國開放金融業的背景下,管理層應該控制外資投資的步伐,嚴格執行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性。外資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要嚴格審核外國投資者就業的條件,要求有準入資格的外國投資者應該滿足:金融機構本身擁有雄厚的資金、良好的國際聲譽、強大的外部融資能力和管理能力機制。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可以優勢互補。二是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制度化,重視對參與銀行的法律監督。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戰略意圖和戰略是不同的:獲得普通商業銀行的份額,或者把大型國有銀行的巨額資源投入到資本較少的國有銀行。不管他們基于什么樣的意圖,目前我國外資銀行股權的購買行為,股權轉讓,缺乏相對完善的股權退出法等進行規范。此外,考慮到銀行股權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更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最后,在股權參與過程中充分利用合理的估值模型和合理的股權定價,確保權益不被流失。有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和方針,規范股權轉讓定價機制。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充分利用貼現現金流量法、重置成本法、折算方法等評估方法,確保自身權益不因實際市場評估而損失。文章從銀行效率的角度,運用隨機前沿方法對2006-2015年13家大型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量化了外資戰略投資者的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希望能夠為今后的中資銀行業的戰略引資行為提供參考。
二、理論模型
1.研究方法的確定目前用于估計銀行效率的主流方法是邊界分析法,分為非參數法和參數法兩大類。非參數法(DEA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所構建的技術效率理論,其優點是不需要對經濟單位的生產函數中的生產關系進行明確定義,但是缺點是對數據的準確性要求很高,對數據中存在的錯誤比較敏感,并且需要一個很大的樣本量。參數法雖然事先假定了邊界函數的具體形式,但允許存在隨機誤差,彌補了非參數法忽略隨機誤差的不足。根據無效率項和隨機誤差項假設的不同,參數方法又分為自由分布法(DFA)、隨機邊界法(SFA)和后邊界函數法(TFA)。對于銀行業效率的研究,國外多數采用參數方法,而國內大多數采用非參數的方法。文章認為,我國作為轉型國家,宏觀政策環境以及經濟體制均對銀行效率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但非參數法由于沒有隨機誤差項,不能考慮到這種影響,因此,采用參數法更為合適。此外,隨機邊界法(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SFA)能夠直接將隨機誤差和非效率行為對經濟體效率造成的影響進行分離,且對于樣本選擇的要求不高,與我國目前銀行業的現實狀況相符,所以選其為文章研究方法。2.SFA方法簡介SFA方法首先由Aigner&Lovell(1977)提出,其具體形式可以表示為:y=f(x,β)•exp(ν-μ)其中,y代表產出,x表示一組投入向量,β為一組待定的參數向量。隨機誤差項ε為復合結構,第一部分ν為隨機因子,服從N(0,δV2)分布。第二部分μ≥0,表示技術無效率對產出所產生的沖擊。存在效率值TEit=exp(-Uit),當μ=0時,企業恰好處于生產前沿上,即=f(x,β)•exp(ν);若μ>0,企業處于生產前沿下方,即處于產出無效率狀態。Battese&Coelli在1992年和1995年發展了上述方法,提出了適用于面板數據的隨機邊界分析函數,這些面板數據被假定服從截尾正態分布,并且隨時間系統性變動。模型可以表述如下:Yit=αit+Xitβ+Vit-Uit(1)其中,Yit是t期樣本i的產出,Xit是1×k投入向量,β為k×1階待估參數向量。模型的誤差項由兩部分構成:Vit是隨機變量,Vit~N(0,δV2)且獨立于Uit,表示非可控因素導致產出的變化;Uit為非負的隨機變量,表示銀行技術無效率的部分,Uit~N(mit,δu2)。mit=zitδ,zit是一個p×1的影響銀行效率的變量向量,δ是1×p的待估計向量。SFA模型中技術非效率效應Uit可以表示為:Uit=Zitδ+W(2)在式(2)中,隨機變量W服從均值為0且方差為δ2的截尾正態分布。使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式(1)和式(2)同時進行估計,可得出各個體的產出無效率程度以及個體無效率的影響因素??梢?,式(2)是文章實證研究最為核心的部分,將外資持股比重作為個體特征納入效率影響因素向量Zit中,便可以檢驗引入戰略投資者是否會對銀行效率產生影響,這正是文章的基本研究思路。3.樣本的選取文章所選取的樣本包括中國14家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大型商業銀行,其中,國有銀行三家,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普通商業銀行十家: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則選取了上海銀行。樣本只選取了存在戰略引資的商業銀行,選取樣本的標準主要為:銀行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因此,剔除了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合作機構以及其他地區性銀行。數據選取的年度為2006-2015年,選取這個時間段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可以反映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以來外資持股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另一方面,2005年以前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分別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不良資產剝離,這會對樣本結果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予以剔除。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Bankscope數據庫、各銀行年度報表以及畢馬威(KPMG)的各年度《中國銀行業數據調查》。由于統計口徑不同,部分數據可能存在差異,文章以各銀行年報公布的數據為準。4.變量選擇和模型構建在BC模型基礎上,結合商業銀行的典型特點以及國內外的一些典型做法,文章將總資產、所有權收益、存款、職工人數作為隨機邊界方法待選的自變量,設計了以稅前利潤總額為產出的、引入時間趨勢變量的、包含外資參股無效率影響因素的C—D函數模型:ln(profitit)=β0+β1ln(Assetit)+β2ln(Equityit)+β3ln(Depositit)+β4ln(Employee)+(Vit-Uit)(3)Uit=δ0+δ1Ownershipi+δ2FIit+Wit(4)在模型中,因變量為稅前利潤的對數值,反映銀行的盈利效率。自變量分別為總資產、所有者權益、職工人數、存款的對數值。總資產可以反映銀行社會資源占有量及其相應的效率貢獻;所有者權益反映銀行收益;存款作為中介法的一種常用指標也被引入模型作為待選自變量,反映存款質量和結構是否圖1不同銀行的平均效率比較與分析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商業銀行平均效率國有銀行平均效率14家銀行平均效率10.950.90.850.80.750.7表1銀行無效率影響因素分析變量系數標準差t統計量常數β0-0.2349*0.1444-1.6272總資本β10.3290***0.005856.3192所有者權益β20.1882***0.004938.7216存款β30.6700***0.009868.1318職工人數β4-0.01550.0179-0.8639無效率函數Uδ0-0.31980.1204-2.6556δ1-2.67430.2479-10.7885δ24.73660.63317.4821δ2=1.064961,γ=0.9999,Log(1ikelihood)=-34.15,LR=90.06注:*表示10%的顯著水平,**表示5%的顯著水平,***表示1%的顯著水平。被優化;銀行職工作為銀行人力資源,其綜合素質以及工作積極性的高低將很大程度決定銀行效率的高低。V和U分別為隨機因子和無效率因子。在無效率函數中,FI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參股比例;Ownership為只隨截面變化不隨時間變化的虛擬變量,檢驗國家控股是否對銀行效率產生影響,Ownership=1表示國有商業銀行;Ownership=0表示普通商業銀行。Wit為隨機誤差項。當然,上述變量為預設的變量,如果在實證過程中無法通過統計檢驗將被剔除出模型。
三、結果分析
在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前,文章用似然比統計量檢驗簡單的C-D函數是否適用模型(3)。檢驗結果拒絕“C-D函數不適用的”的零假設(LR≮χn2),說明C-D函數適合文章模型的分析。然后,文章采用FRONTIER4.1軟件,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各銀行的盈利效率進行測算。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貧w結果表明:γ=0.9999,表明無效率因素起主導作用;最終似然比LR=90.06>χ0.0252(4)=14.86,通過LR檢驗。這說明隨機前沿模型適用于銀行效率的檢驗,式(3)的誤差項具有復雜結構,有必要利用隨機邊界方法進行樣本的無效率分析。生產函數中,總資產、所有權收益、存款的系數符號都為正,符合研究預期??傎Y產、存款、所有者權益都通過了t檢驗,利潤彈性分別為0.3290和0.1882,說明銀行的盈利效率確實與銀行總資產以及所有者權益有關,且對總資產的敏感度高于所有者權益;存款的參數通過t檢驗,說明該階段銀行盈利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存款的投入,存款每增長1%,銀行的盈利效率可以提高0.67%。職工人數的系數為負數,且未通過t檢驗,反映出我國銀行業職工可能素質較低或者其素質滿足要求卻沒能實現應有的工作績效。因此,精簡銀行工作人員隊伍將會提高效率,這也成為當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務。無效率函數中,兩個解釋變量均通過了t檢驗,可以說明如下幾方面的問題:國有控股虛擬變量的系數為負,表明銀行所有制形式與無效率負相關。由此可知,在這個時間段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效率表現出了超越非國有商業銀行的趨勢。不同銀行在2006-2015年間的平均盈利效率變化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國有銀行的效率值高于普通商業銀行,這與Wang2014年運用兩階段DEA測度的結果一致。陳敬學、別雙枝(2002)在對中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效率的研究中發現:規模較大的銀行,其效率越高。我國銀行業規模經濟現象明顯,四大國有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規模經濟效應,因此較商業銀行具有更高的效率。此外,2005年前國有銀行分別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包括不良資產的剝離、股權結構的調整、人員精簡和注資等),2006年以后改革成效初步顯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國有商業銀行盈利效率的提高。文章在選擇樣本時,重點考察的是戰略引資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因此只選擇了擁有戰略投資者且數據可獲得的13家大型商業銀行。國控銀行中沒有包括農業銀行,非國控銀行中沒有包括恒豐銀行、北京銀行等銀行,這是因為這些銀行并沒有在樣本期內引入外資,外資持股始終為0,造成數據離散程度過大,將弱化其他銀行引入外資的作用。在穩健性檢驗中,文章引入農業銀行、浙商銀行、北京銀行等銀行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引入農業銀行時平均效率的總體變化趨勢與不引入時一致。因此從圖1中可以看出:國有銀行的盈利效率高于普通商業銀行,但是,國有銀行的盈利效率增長率卻低于普通商業銀行。自2011年開始,國有銀行的盈利效率開始下降,普通商業銀行的盈利效率穩步上升,并有超越國有銀行的趨勢。戰略投資者的入股比例與無效率正相關,這意味著隨著外資持股水平的提高,商業銀行盈利效率會降低。這說明外資銀行進入尚未打破中資銀行低效均衡的狀態,戰略投資對中國扭曲的金融利率市場影響甚微。該結果與侯曉輝、張國平等學者(2008)利用SFA模型中的Translog函數檢驗戰略投資者進入對銀行效率影響的結果一致。該結果的出現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外資入股會造成中資銀行短期成本增加,從而影響短期盈利效率。例如,外資銀行帶來的技術更新是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相應配套設備的升級和員工熟悉技術的過程都會帶來成本的增加,從而影響盈利效率。其二,股權交易雙方在管理模式、經營理念、員工培養方式、企業文化、激勵機制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差異,磨合過程艱難而長期,戰略合作轉化為戰略沖突、戰略投資者演變成財務投資者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磨合過程中的任何沖突都會帶來效率的損失。其三,外資入股后的商業銀行出于長遠利益考慮,更注重銀行的穩健發展,將更多的資源分配在風險控制和技術創新部門,從而影響了盈利效率的提高。其四,隨著行業競爭壓力的增加,戰略引資的中國商業銀行不得不努力借鑒或學習銀行技術層面的經驗或技巧,此時,外資引入對技術效率的激勵的影響,只相當于用更加直接的部分外部市場力量替換了原來的銀行內部行政力量,因而在總體盈利效率激勵上沒有顯著效果。其五,我國政府出于金融安全考慮,規定戰略投資者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5%,外資銀行的入股比例不大,難以對中國商業銀行形成比較強烈的沖擊,引進外資銀行所帶來的競爭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可能受到限制。再加上,國內銀行對進入外資的整合成本過大,外資持股造成的效率改進就有可能被抵消,甚至出現負相關。既然戰略投資者入股比例對盈利效率負相關,是否就意味著引入我國商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行為沒有意義呢?答案是否定的。侯曉輝、張國平(2008)認為,雖然引進外資對提高技術效率并沒有顯著效果,但戰略引資能夠幫助銀行沖破現有僵化體制束縛,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競爭意識,抑制經理人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卸責行為,增強對市場信號的敏感度,對產權結構、管理水平、資源配置等非效率因素均有很大的改善作用。也就是說,外資持股雖然不會提高銀行的盈利效率,但對商業銀行改進產權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管理方法、加強技術創新、避免尋租行為等非效率因素均有積極作用。
四、結論建議
文章選取中國十四家大型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通過隨機前沿方法,建立C-D函數模型圍繞戰略投資者參股對銀行盈利效率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外資入股與我國商業銀行效率負相關,從而得出外資入股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效率的改進并沒有發揮預期作用,商業銀行改革存在惰性,未能發揮實效的結論。這與我國銀行機制不完善、技術落后、引進政策限制等因素有關。但是,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于外資參股對盈利效率的影響,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對商業銀行改進產權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管理方法、加強技術創新、避免尋租行為等非效率因素仍有積極作用。綜合我國商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文章提出以下建議:1.明確戰略引資目的,審慎引資在引進少數外資控股權的情況下,銀行的盈利效率并不會提高,但其產權結構將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國內商業銀行應該認真分析自身引資需求,明確引資目的,計算成本與收益,了解戰略引資后的影響,不可盲目引資。在選擇戰略投資者時,應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經驗與不同的業務經營特色,根據本國銀行自身特點和缺陷,選擇對未來發展最有利的戰略投資者。切忌過分地追求外資總資產占全部資產的比例,而忽略了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的學習。2.選擇多樣化的合作方式,減小差異,加快融合我國商業銀行引入外資戰略投資者,從資本的結合到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的融合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資銀行必須樹立開放和兼容觀念,根據自身需求和優勢,選擇適宜的合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戰略投資者的外溢效應,充分發揮引資的積極效果。例如,可以借鑒招商銀行的經驗,直接聘用外放專業團隊優化治理結構,既避免了股權喪失,又得到了技術支持。如果雙方仍選擇股權合作,可以考慮中資銀行與戰略投資者交叉持股,也就是股權置換,這樣不僅保證信息的對稱,同時也強化了彼此的牽制作用。3.提高自身競爭力,加快學習創新速度境外戰略投資者看重的是中國廣闊的市場以及巨大的投資收益,中資銀行看重的是戰略投資者的品牌、技術和管理。如果中資銀行不能消化和吸收外資銀行的管理和技術,外資銀行入股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會逐步遞減。因此,我國銀行業應該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提高自身競爭力,認真學習吸收外資帶來的高新技術和管理方法,努力成為在規模、能力上能與國際大銀行媲美的商業銀行。4.加強風險管理活動實證分析表明:在短期內,境外戰略投資者對銀行盈利效率具有不利影響,但對其產權結構優化等非效率因素有積極影響,這些影響一般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這給我國商業銀行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提出了更長遠的要求。因此,在注重利潤增長的同時,中資銀行應從長遠利益考慮,增強長期風險管理意識,借鑒外資先進經驗,建立完備的風險預警、識別、檢測、評估、管理和控制體系,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這不僅有利于中國銀行自身發展,也會增強外資投資信心,促進雙方股權合作的穩定發展。
作者:趙亮 單位:石家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及策略
- 下一篇:“一帶一路”下金融合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