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遭遇技術壁壘對策分析

時間:2022-10-28 08:59:00

導語:我國外貿遭遇技術壁壘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外貿遭遇技術壁壘對策分析

【摘要】文章利用國際貿易的要素比較優勢理論對貿易技術壁壘產生的原因和應對的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技術標準;環保條件;貿易優勢;勞工條件

一、研究背景

2002年以來,對外進出口在中國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50%,對外貿易幫助中國充分實現了比較優勢,大大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外貿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作用日益顯著。同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西方大國為阻止中國外貿發展,頻頻使用環保條件、勞工條件等手段對中國出口產品實施打擊,中國出口貿易優勢產業發展受阻。國內由于受到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教育改革等問題影響,中國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緩慢,物價整體水平下降,國內通貨緊縮,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不足,經濟發展前景堪憂。

二、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技術壁壘

(一)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作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進口國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而實行的專門限制措施。它依據有關環保標準和規定,要求進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質量標準,而且從設計、制造、包裝到消費處置等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不得給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到目前為止,它已逐步滲透到從產品初始原料準備到生產流程、包裝銷售、消費者使用及報廢處理等各個環節。綠色貿易壁壘的形式主要有綠色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準、綠色包裝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等。綠色壁壘以其名義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手段上的隱蔽性迅速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工具。

(二)勞工條件貿易壁壘

國際勞工標準,實際上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經濟意義,一個是道德意義。前者是指發展中國家較低的勞工和工資標準危害到發達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者是指發展中國家較低的勞工和工資標準侵犯了人權。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解釋,勞工標準是指所謂的“核心勞工標準”或稱“工人的基本權利”。這一概念是在1995年召開的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首先被提出來的。1998年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基本勞工權利宣言》將其確定為四個方面的權利,即結社自由并有效承認集體談判權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有效廢除童工;消除就業歧視。但發達國家的勞工標準還包括最低工資標準和每周最多工作時間以及工作環境的安全和衛生要求等。

三、西方國家使用技術貿易壁壘的原因分析

當今國際貿易領域,生產要素比較優勢理論是解釋國際貿易存在和貿易利益的主要理論,因此,我們首先對世界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發展、變化情況加以研究,并找出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生產要素包括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指出,各個國家由于要素稟賦狀況的差異而產生在不同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在國際貿易發展中要素的比較優勢是動態的和發展的,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就暗示了比較優勢的動態性。例如他把絕對優勢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優勢,包括氣候、土地、礦產和其它相對固定狀態的優勢。另一類是獲得性優勢,包括工業發展所取得的經濟條件,如資金、技術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優勢要素內容是變化的。

當代,隨著物質生產過程由簡單到復雜、從狹小狀態到規模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要素種類不斷增加。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初期,國際比較優勢主要建立在勞動、土地資源相對豐裕的基礎之上。隨著產業革命和現代生產力的進步,不僅資本、技術等新的生產要素出現,而且勞動、土地等原有的生產要素在質與量上也有了根本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和科技又有了新的發展,組織、制度等成為生產非常重要的要素。目前,國際比較優勢的要素范圍和種類更進一步得到了擴展和細分,信息、知識、金融、創新能力、核心技術以及國際銷售渠道、國際經營管理和全球企業網絡等等也成為生產上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隨著不同要素在生產中地位與作用的變化,要素被人們分為不同的等級,有傳統要素與新型要素之分,低位要素與高位要素之分,有形要素與無形要素之分等。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分析影響國家競爭優勢的因素之生產要素狀況時,就認為要素是分等級的。他把要素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以及一般要素和特殊要素。“基本要素”是自然賦予的,例如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和人口等,它們不需要人力發展或僅需相對很少的投資。“高級要素”如尖端設備、高級人才、管理經驗等,通常需要大量并持續的投資才能創造出來。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對各種要素的擁有量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性。通常,發展中國家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充裕的勞動力等傳統的要素,而發達國家擁有著雄厚的資本、技術,并在極大程度上壟斷了知識、技術、專利、信息、先進的管理經驗等這些相對重要的要素。據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國家的發明占世界發明總數的99%、專利申請數占世界總數的94%,而且在發展中國家所申請的專利中84%來自發達國家。在知識要素方面,研究與開發的支出占GDP的比重,發達國家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例如1985-1995年統計中按百分比算美國為2.5、日本為2.9、英國為2.2、法國和德國均為2.4,而發展中國家中除韓國為2.8,新加坡為1.1外,其余均低于1。這種資源要素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

經濟學家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的不穩定、貿易條件惡化已做出了種種解釋。有的從產品的收入彈性方面著手,有的從國際市場的供需求方面著手,還有的從技術變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等等。這些解釋都與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有關。而初級產品的生產無非是利用本國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等要素來進行的。

全球性的技術進步使得自然資源不斷地被人造資源所替代、勞動力逐漸被機器所替代,生產同質同量產品所需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不斷被節約,這使得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基于勞動力和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被不斷削弱。國際上針對這些產品的貿易壁壘增加,使得中國的貿易條件惡化,比較優勢不能轉化為競爭優勢,難以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在世界性的貿易格局中,中國擁有的也是唯一的優勢要素是勞動力,中國正是憑借著低價值的人力實現了出口商品的低價格,在世界貿易舞臺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并為國內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西方發達國家設置了大量貿易壁壘,并且用相關手段變相提高中國商品的成本,使中國唯一的勞動力相對優勢變為劣勢,限制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國際貿易發展之初人們并未注意到勞工標準,但近年來,由于西方國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使發達國家開始關注由于發展中國家較低的工資水平所引起的“不公平”貿易,并且認為這是一種社會傾銷。因此,它們提出在貿易協議中制定統一的國際勞工標準,并對達不到標準國家的貿易進行制裁。統一的勞工標準并不合理,不同的要素稟賦、不同的民族習慣決定了每個國家不同的比較優勢。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低勞工標準,既是歷史、經濟、文化多種原因造成的結果。另外各國存在比較優勢差異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不小的好處,一味地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會減緩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使他們更貧窮,從根本上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同時高的勞工標準也損害了發達國家自身的利益,特別是對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來說增加了開支,降低了生活水平。

近幾年,在中國生活日用品及農產品出口領域,不斷遭到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和打擊,使中國出口商損失巨大。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目的在于打擊中國農業及相關產品出口,維護西方國家自身利益。各國為了實施綠色貿易壁壘,需要出臺各種各樣的技術標準,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從名義上推進了技術進步,但這種技術貿易標準實施的目的是有效地限制別國商品的進入,保護本國競爭產業。發達國家將會實施比較嚴格或者高等級的技術貿易標準或者規范,而發展中國家將會實施相對寬松的低等級的技術貿易標準。發達國家商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時,將不會受到技術貿易措施的限制;而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到發達國家時,將會遇到嚴格的技術貿易壁壘的限制綠色貿易壁壘,這對中國產品出口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大部分農產品處于市場資源雙約束條件下,價格持續低迷,綠色貿易壁壘會引起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的繼續下跌,并影響農民收入。

四、對策分析

加強技術創新形成新的比較優勢,開創和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原理,一個國家總是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這種比較優勢可以是勞動力成本低為基礎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可以是資本充足導致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還可以是其他自然稟賦充足帶來的比較優勢。但這些比較優勢對于中國而言具有現實的局限性。尋找持久性的新型比較優勢成為中國拓展對外貿易的關鍵。技術創新可以為經濟創造出持久性的新型比較優勢。技術創新也是一種生產要素,技術創新能改變土地、勞動和資本在生產中的相對比例關系,即能改變產品的生產函數來創造出的比較優勢。國際貿易中對于技術創新創造比較優勢的理論主要有技術差距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技術有一個和資金等其他資源不同的地方,其他資源由于存量不足導致的落后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彌補,而技術創新則具有“后發優勢”和“邊際效用遞增”,落后國可以通過技術引進等多方面的途徑迅速彌補存量不足的缺陷并反超,將原來的技術劣勢變為技術優勢,進而形成貿易資源優勢。

目前中國環境質量日益惡化,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在經濟發展中不僅要考慮當代人,而且要考慮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清潔工業,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結合為一體,形成優化的生態體系,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發展相協調。目前,國際上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最有效的武器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環境管理ISO14000標志認證,現己有20多個國家直接將它作為環境管理體系標準,通過ISO14000認證就意味著獲得了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通行證。另外,要深入研究GATT和WTO有關環保爭端的案例和貿易伙伴國的環保法規、標準,學會利用WTO的有關規則來保護自己。

中國應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協作,充分發揮最大的發展中成員和世界貿易大國的作用,在勞工標準談判中,據理力爭,爭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安排。另外,要加快批準國際勞工公約和對企業的社會認證,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五、結束語

中國所面臨的貿易壁壘是國內歷史原因和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為

保持中國良好的貿易形式、維護國內的經濟繁榮,我們必須勇敢面對困難,苦練內功,據理力爭,爭取在短時間內改善貿易環境,實現良好的貿易局面。

[參考文獻]

[1]趙學清,曾國平.WTO典型案例精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2]徐二.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教學案例精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3]宋明順.WTO《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則、實踐及對策[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2.

[4]付娟.論綠色壁壘與中國農產品貿易[J].沈陽大學學報,2004,(2).

[5]鄧莉.中國農產品貿易的SWOT分析與營銷戰略選擇[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6]馬光霞.2003年中國農產品進出門貿易分析(上)[J].世界農業,2004,(3).

[7]張文兵,葛永波.綠色壁壘:進入WT()以來部分農產品出門問題解讀[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