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01 03:23:00

導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

(一)復習提問

1.為什么說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2.我國現階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意義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社會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現階段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現代化。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商業網點多了,什么商場、商城、購物中心、早市、夜市、集貿市場,還有廟會、物資交流中心,比比皆是;商品豐富了,吃的、穿的、用的,琳瑯滿目,一應俱全。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提問: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教師:這說明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市場的繁榮。哪里有商品生產,哪里就有市場,這是商品經濟的共同屬性。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的作用必然會越來越強,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為什么要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講授新課

板書:

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性

1.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1)商品生產與市場有著密切聯系

教師:那么什么是市場呢?“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和領域。”(指導劃書)

①從市場指的是商品交換的場所角度講,它有集市、廟會、物資交流會、交易所、店鋪、商場、超級市場、批發站等形式。

②從市場是商品交換的領域角度講,它泛指凡是發生商品買賣行為的,都是一種市場交換行為,市場是所有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在本課中談到市場、市場作用,絕大部分是從它是商品交換的領域這個角度講的。下面我們來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市場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板書:

(2)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按比例配置資源

教師:在社會化大生產中,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實際上已聯結成一個整體,其中任何一環脫節,都會給其他部門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客觀上要求把人力、物力、財力和土地等經濟資源,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各個部門。社會分工越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彼此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程度就越大,就越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按比例配置資源。那么,按比例配置資源的手段有哪幾種呢?

板書:

(3)計劃和市場是按比例配置資源的兩種經濟手段

教師:按一定比例進行資源配置,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可以通過兩種經濟手段來實現。一種是計劃,一種是市場。

板書:

①計劃手段,即“通過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

教師:“計劃”通常是指國民經濟計劃,它是國家為了發展國民經濟而制定的經濟活動的長期和短期的規劃和方案,如我們國家制定的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和十年規劃。

計劃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社會化大生產使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為了使生產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在時間上、空間上相互銜接,緊密配合,就必須運用計劃調節手段從宏觀經濟管理上進行調控,以保證社會生產的正常運轉。事實證明,不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只要是現代化大生產,就需要用計劃手段來調節。

板書:

②市場手段,是指“通過市場競爭,由價值規律自發地進行調節”。

(注:此問題可用復習討論法,讓學生運用價值規律的第一個作用進行分析說明)

教師歸納:……價值規律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揮著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流向,以達到資源配置的合理、高效。不論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市場調節都是一種自發的、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

板書:

(4)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①什么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基礎和主要手段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②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

A.區別: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考察問題的角度不同。

教師:商品經濟是相對于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而言的,它考察的是生產是否為交換而進行的問題;市場經濟是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它考察的是資源用什么方式來配置的問題,側重于運行機制。

B.聯系: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

教師:從商品經濟自身發展看,由來已久,存在于諸多社會形態中。它經歷了原始商品經濟萌芽(原始社會末期)、簡單商品經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現代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三種形態。可以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史。市場經濟則是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高度發展,伴隨機器大工業的誕生,自然經濟為商品經濟所取代,市場范圍急劇擴大,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等)進行了交換市場,交換的領域擴大,交換的密度增加,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的現代商品經濟時,才是市場經濟。可見,從時間上看,商品經濟出現在前,市場經濟出現在后。所以“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客觀上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指導劃書)那么,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是怎樣的呢?

板書:

2.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

(注:此問題采用閱讀討論法)

提問:閱讀本框第5自然段,請說明:市場經濟何時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是怎樣的?有什么變化?

學生閱讀、發言(略)。

教師歸納:這段教材說明了三個問題。

板書:

(1)市場經濟形成于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

我們從前邊分析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和聯系中已經知道,商品經濟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但商品經濟只有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伴隨機器大工業的誕生才能形成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市場經濟形成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自由競爭階段。

板書:

(2)自由競爭階段資源配置完全在市場上靠價值規律自發調節

提問:資源配置完全在市場上靠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的后果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答(略)

教師歸納: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在資源配置上完全靠市場上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一方面使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建立暫時的、大體上平衡的比例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另方面也使整個社會的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造成社會勞動的巨大浪費。進入20世紀后,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高度發展,它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趨尖稅化,從而爆發了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迫使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市場不是萬能的,提出由政府出面對經濟實行干預。

板書: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原有市場經濟基礎上運用了計劃手段

教師: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原有市場經濟基礎上運用了計劃手段,其對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可以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作用中看出。請同學們回憶高一上冊第三課的有關內容:什么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的形式有哪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學生答(略)。

教師歸納:……正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能克服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一樣,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運行的計劃調節,也不可能做到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地發展。

上面我們分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國在資源配置的方式上是如何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并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的。

板書:

3.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注:此問題教材寫得比較充分,采用閱讀討論法)

閱讀教材:本框6—7自然段,說明以下問題:①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認識根源是什么?②計劃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弊端是什么?

學生閱讀、發言(略)

教師歸納:

板書:

(1)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認識根源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從認識根源上,是把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發展商品經濟相對立,只看到各部門、地區、企業之間根本利益一致的一面,沒有看到它們有各自獨立的物質利益的一面;把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對抗,忽視了價值規律的作用,從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權的產品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的特點是把各種經濟活動都納入計劃,并單純靠行政命令加以實施。

板書:

(2)計劃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弊端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弊端,主要是主觀與客觀相脫離,其表現有二:

①不能按社會需求安排生產,使生產和需要嚴重脫節;

②違背了價值規律的要求,導致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畸形發展,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實踐證明,這種幾十年一貫制的長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不可否認,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建立之初,曾起過積極作用。如我國50年代搞成的156項重點工程,60年代初就初步建立起了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當經濟規模越來越大,社會結構愈來愈復雜的時候,計劃經濟的弊端就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因此必須進行改革。

板書:

4.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和認識深化的結果教師: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一樣,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也有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板書:

(1)逐漸認識到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教師:傳統觀念與改革開放后新觀念的主要分歧是在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上。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逐步擺脫這種觀念,形成了新的認識,這個認識過程大致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①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②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③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

④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⑤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進一步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個精辟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從而使我們從長期“左”的思想束縛下解放出來,明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⑥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⑦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市場經濟的目標和基本原則更加系統化、具體化。

板書:

(2)實踐證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就比較好

閱讀思考:閱讀教材本框題第7自然段,說明教材是從幾個方面來說明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優越的?用你自己所見所聞的事實來說明。

學生閱讀、發言(略)。

教師歸納:教材所舉實例分三個方面說明了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優越。一是放開產品價格后,促進了商品生產的發展,使價格逐漸趨于合理;二是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鄉鎮企業,其經濟活力發展勢頭好于尚未完全轉換經營機制的國有企業;三是市場作用發揮充分的沿海開發區,其發展水平、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其他地區。

我們再從全國發展的總規模、總水平上看改革開放以來,逐漸發揮市場經濟作用帶來的變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思想指導下,我國的經濟增長呈上升趨勢,綜合國力逐漸提高,特別是近五年增長速度更快。從1962年到1980年,我國綜合國力指數在世界上從第10倍上升到第8位,用了18年;1980年到1988年,又從第8位上升到第6倍,用了不到10年;而從1989年到1992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已接近9%,居世界第2位,這預示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在本世紀末之前一定會實現向更高檔位的大跨越。事實雄辯地說明,舊的經濟體制逐漸轉變為新的經濟體制,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可見,“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十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發展和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認識深化的結果。”(劃書)

板書:

5.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1)我國目前處于新舊體制交替階段

教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幾年,中國的改革實質上是按市場取向進行的,因此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拋開計劃經濟,而只能圍繞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做文章。隨著改革的進程,計劃經濟的成分越來越少,市場經濟的成分越來越大,我國目前正處在新舊經濟體制交替階段。因此,經濟生活中仍然會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如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還沒有轉變經營機制,真正進入市場。經濟效益至今還比較差,大概是1/3企業有盈利,1/3企業是潛虧(即表面上不盈不虧,實際上還是虧損),1/3的企業虧損。兩種經濟體制并存也有摩擦,比如某些生產資料價格的雙軌制,為倒買倒賣開了方便之門;由于投資體制沒有理順,投資規模很難控制,重復建設一再出現等。

板書:

(2)要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對原有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教師:上述新舊體制交替存在的摩擦、矛盾和問題,說明過去一段時間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到位。要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對原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修修補補是不行的。只有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以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過渡: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國內角度看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對外開放、與世界市場接軌、增強我國與世界經濟競爭能力的需要。

板書:

6.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是有機連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客觀要求

教師:市場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一個統一的、開放的國內市場,進而發展到國際市場,通過市場在全社會以至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這是商品經濟的內在邏輯。所以,市場經濟必然是一種開放型經濟。

(注:當前學生對我國恢復關貿總協定中的締約國地位很感興趣,可作適當介紹。恢復我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對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參加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加入國際經濟體系,進一步發展對外經貿關系等都將極為有利。有機遇,也有挑戰,首當其沖的挑戰就是我國的現行體制如何與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際經濟體系相互協調的問題。所以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是有機連接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客觀要求。)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框題的學習,使我們懂得了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客觀上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改革。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也是有機連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客觀要求。

(注:本框題內容較多,且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建議安排2課時。第1課時講問題1——2;第2課時講問題3——6)

復習題:

1.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條件下,按比例進行資源配置的手段有哪幾種?

2.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怎樣?

3.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源配置上的方式如何?

4.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弊端是什么?

5.為什么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盧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