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發展下的生態經濟論文
時間:2022-10-17 03:27:54
導語:信息化發展下的生態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信息化促進了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人類社會可利用的三類基本資源,就是能源、物質及信息,它們是組成宏觀世界的三基元。人類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化社會,其根本區別是不同的核心資源。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它使人類的社會管理結構、組織和制度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資源使再生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減少了不必要的消耗,在生態經濟問題及其提前預知可能存在的問題上,高效的信息反饋和控制建立了新的機制,并且促進其不斷超越和創新,處理危機也相當迅速,從而產生一種新的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的模式。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相互協調發展的過程,同時,也兼顧了經濟、社會以及環境方面的效益。因此經濟、社會以及環境可持續性都包含在生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中。作為發展中的國家,我國的現代經濟形態、文明形態正向知識經濟和綠色文明上轉變,從非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逐漸轉向了可持續發展上。這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和趨勢。我國生態經濟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機遇,我國的生態經濟持續發展要以信息化、工業化為主導,把可持續性發展為目標,實現同時信息化、工業化、生態化以及知識化并舉。在知識體系中,信息化具有很重要的核心地位,對產業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如以信息化和生態化為核心的服務產業結構,直接導致服務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并且促使其快速發展。如與信息溝通和社會文化交流相關的“心經濟”文化產業,是一種具有強大潛力的產業經濟。在可持續性經濟時代,這種生態友好的社會發展產業成為主導的產業。
2信息化時代中,我國生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在任何時代中,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問題都是物質資料的分配、生產、消費、交換的經濟活動。綠色經濟時代也一樣,綠色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在活動方式、依托力量、運行基礎以及根本動力上,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在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中,綠色經濟和傳統經濟不同的是與知識、生態生產過程統一運動和相互交織的過程,它能夠在生產物質資料、知識智力以及生態環境生產中,使整個經濟活動朝著有機協調和結合的方向運行,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在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上,生態經濟表達了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及效益的統一性,提升了人們的發展理論,對經濟和自然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態經濟運行主要有哪幾個特點?(1)目前,在我國,生態環保標準逐漸成為強制性標準。其強制性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會越來越強。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產品的通行證明就是產品的生態、綠色標準。(2)在信息化的今天,人們都青睞綠色產品,企業也想通過“綠色浪潮”提高自己的生態含量。在供大于求的條件下,企業要立足于經濟市場中,就必須提高產品的質量,環境友好的產品,附加值才高,企業才會用更高的效益。因此,生產力就是良好的生態經濟的基礎。(3)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信息化社會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核心。可持續發展要綜合經濟增長、人文、環境、資源等指標。如果忽視環境的影響,那么會為治理末端和環境惡化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21世紀議程》中強調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指標概念。(4)生態文化在信息化社會中,應該與企業文化有機的結合,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和心理總和。而企業文化主要體現的是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企業要想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把生態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并且擴大器外延,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現代化知識經濟主要以信息經濟和高技術經濟為主要的支撐,同時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核心就是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對工業革命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來說,生態經濟起到了根本性的否定和揚棄,它是生態革命,也是經濟革命。
3信息化社會中,經濟效率性和生態可持續性
是統一的在純經濟學觀念的基礎上,傳統經濟學理論的范式以經濟和生態相脫離為特征,其理論框架是物本經濟,物質資料經濟運行的規律及經濟現象是通過實物商品和物質資源的關系來闡述和解釋的。因此,對于目前信息化社會中的知識、網絡和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和運行是無法決定的,在當今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以及生態退化等生態經濟問題上,是無法解決的,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等問題上是無能為力的。在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經濟活動中,綠色經濟的發展和形成具有高層次的時代意義,是人類創造知識和生態財富的經濟活動。而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形象概括和形態就是信息化和生態化,它的基礎是生態經濟,主導是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社會協調發展為核心的模式[2]。綠色經濟把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系統發展規律,看成是共同制約經濟發展的過程。從發展經濟學角度上看,生態可持續性是要獲得更多的效益,從生態環境角度上,是要進一步的改善生態環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上,是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正處于綠色經濟時代,生態經濟要求我們要創建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而適應21世紀綠色文明的主潮就是生態環保效益型的經濟發展,不管是國內或者國外,新世紀現在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就是綠色經濟發展。在信息、環境、生態以及資源經濟學上,綠色經濟體現了各個綜合性學科的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要利用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原則,使知識經濟向生態化和信息化發展。
4促進信息化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可持續發展經濟問題涉及各個領域。強調信息化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是因為在資源集約上,它們是知識經濟兩大相互支撐的基礎。一方面,信息經濟發展支撐了生態經濟的發展,在追求經濟過程中,循環經濟是物質資源的減量化,而在經濟流程中,無形資源取代了信息經濟的有形資源,并且注入了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對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另一方面,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視野中,納入信息經濟的發展。從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的角度上說,在生產中,某些信息經濟成果雖然減少了資源消耗,如電腦和電子產品等,在使用過程中卻加大了環境等問題。因此,信息經濟的發展需要用生態經濟的原則來規范。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就是轉換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傳統模式。資本和市場并不是與環境相對抗的,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在綠色價格體系框架中與環境保護是一致的[3]。信息化社會中,科學技術支撐著經濟的發達,因此以信息化推動發展人力資源教育以及社會經濟運行的可持續性發展,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中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我國知識經濟發展的原則是信息化和生態化,主要包括“產業環境化”和“環境產業化”。“產業環境化”,如使用資源生態化、消費生態化、技術、生產工藝、流程生態化等,即國民各行業對環境的友好化。“環境產業化”,如環保設備、服務行業等,即環境保護和其相關的產業發展。諸大建曾經指出開展工作要從三個方面進行:(1)在企業結構層面上,為促進傳統產業的軟化和綠化,就要培植信息化和生態化的新興產業;(2)在企業發展層面上,為在生產上實現增效減污和增產減耗的目標,要使以信息化和生態化為導向的技術增強創新能力;(3)在產業局層面上,通過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能源、物資、信息的合理布局溝通,根據信息化和生態化要求,實現生態經濟效益,使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動態和諧,建立生態化生態體系。
5總結
在信息化時代,我們要從根本上塑造傳統市場,改善經濟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持續發展,那么信息化和生態化將是一個龐大而全新的系統工程。
作者:羅藝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 上一篇:新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論文
- 下一篇:區域經濟協發展下的高職專業建設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