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綠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8:57:00

導語:城市生態綠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生態綠化研究論文

摘要:綠地在城市生態環境中擔負著環境凈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基底—廊道—斑塊”理論,建設城市生態綠地的綠網系統。根據城市不同分區的空間異質性,貫通城市內的綠廊結構,其中綠廊穿越外環綠帶、楔形綠地和中心區園林綠地,將城市周邊的清潔冷濕的空氣經過高綠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內部,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城市生態設計工藝,是指根據自然生態最優化原理設計和改造城市生產、生活系統的設計和工藝流程。

1、創建生態城市的一體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態設計水平

生態綠化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城市綠地不應局限于僅僅作為視覺的欣賞對象,還應滿足城市綠化的外在形象美觀。作為城市自然生產力的主體,城市生態綠化應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態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時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其思路包括:在實施城市生態綠化建設中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布局能有效協調城市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根據城市氣候效應特征和居民生存環境質量要求,搞好城市綠化布局并進行城市綠化系統設計,提出城市功能區綠地面積分配、品種配置、種群或群落類型方案;根據生態功能區建設理論,建立環境生態調節區,在此區中,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征和過程應被保留、維護或模仿。

綠地在城市生態環境中擔負著環境凈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基底—廊道—斑塊”理論,建設城市生態綠地的綠網系統。根據城市不同分區的空間異質性,貫通城市內的綠廊結構,其中綠廊穿越外環綠帶、楔形綠地和中心區園林綠地,將城市周邊的清潔冷濕的空氣經過高綠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內部,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在城市的生態綠化工作中,我們應注意城市綠地分布的均勻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綠化步伐的一片呼聲中,人們似乎更熱衷于城市新區綠地的開辟,城市中心區綠化、老城區綠化缺乏應有的關注目光,新、老城區綠化建設的“兩極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綠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綠色”。針對此現象,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綠地在新區與市民聚居的中心區、老城區之間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發展。

城市生態設計工藝,是指根據自然生態最優化原理設計和改造城市生產、生活系統的設計和工藝流程。在城市的生態綠化中要應用城市與自然共生原理,廣泛使用生態技術。如目前國際上開始推廣應用的污水處理墻,裝置的原理很簡單,只是利用溫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術來處理污水,這種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種生態設計方法是人工社區湖,即在社區內的某個街段設一個這樣的湖,既能作為水量存儲,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態技術處理和凈化社區廢水,并用太陽能來保持池水的溫度,經過凈化的水可以循環使用。此外,日本科學家發明的生態路燈能吸收道路上汽車排放的各種廢氣,我國科學家發明的生態水泥能吸收水體中的污染有害物質,這些都是生態技術應用于城市建設、綠化的例子。在城市綠化中大量運用生態技術,既能提高綠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

2、加強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種多樣性是促進城市綠地自然化的基礎,也是提高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態綠化應恢復和重建城市物種多樣性。我們應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護地,維護自然演進過程;修建綠色廊道和暫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物斑塊的連接度,減少城市內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給物種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間。生態綠化要發揮健全城市的生態功能,將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引入城市,滿足市民與大自然接觸的天性要求。城市要盡量保存適應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的棲息地。西方國家常以野生動物的種類及數量來衡量城市綠地和生態環境質量,這對于我國也有借鑒意義。保護和建立半自然棲息地是生態綠化實現自然保護的重要途徑?!鞍胱匀弧笔侵溉祟惛蓴_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跡的地方,但又被人類深刻改變,不能視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如遺留的林地、濕地、草地以及廢棄的深坑、水庫和人工濕地系統,它們是水生動物良好的棲息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量自然生境的喪失。生態公園是模仿自然生境、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理想途徑,如倫敦中心城區的海德公園、中山市的歧江公園,都是較好的例子。中國大多數城市中的自然環境與外部大自然斷絕聯系,但通過劃分城市的生態功能區,構建城市的“綠楔”、“綠廊”以及“綠網”,能夠恢復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輸入和城市內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調節。特別是在草地生態、森林生態、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交換關系,不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應該具備垂直向的承載條件(如自然坡岸、濕地、攀緣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運行機制時,宜劃分正常生態區、過渡生態區、變異生態區、半自然區等不同區域,確立各級生態功能區之間、城市生態區之間與外部生態區之間的生境通道和生態走廊,為不同豐度、不同干擾承載力的生物群落之間的基因系統和調節創造條件”。

綠地群落是一個有序而漸進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的過程。生態綠化應改變綠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為源頭的管理,改善種植結構,提高綠地自身的穩定性和抗逆性。生態綠化所用植物應盡量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利用綠地凋落和綠肥等土壤適應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資源的使用,降低綠地建設、維護費用。重視綠地水體的建設,為有益昆蟲和兩棲動物提供適宜生存的環境,形成綠化植物-病蟲害-天敵及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和制約,實現城市綠地植物無公害控制。把握地帶性群落和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合理選擇耐蔭植物,充分開發利用綠地空間資源,豐富林下植被,改變單一物種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種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間。應用人工頂級群落和動態平衡演替理論,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穩定而優美的城市自然景觀。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體現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態綠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們提高對植物品種的認識,加強地帶性植物生態型和變種的篩選和馴化,構造具有鄉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色景觀;同時慎重而節制地引進國外特色物種,重點還應是原產我國,但經過培養改良的優良品種。目前大多數城市的綠化植物種類不夠豐富,這與對綠化植物的要求太高,過于追求完美或輕易否定有關。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綠”,使適應性強、色彩豐富的落葉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導致慢長植物和缺乏大規格花木的植物被隨意拋棄和輕易否定。又如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生長良好,生態效應高的植物,像華南地區的幌傘楓、秋楓、海南蒲桃、野牡丹等優良植物品種乏人問津;而南洋杉、海棗、紅刺露兜樹等濫用;大王椰、臺灣草、黃金榕鋪天蓋地。由于我們對植物生存環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現了將一直生活在陰涼環境的羅漢松大樹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熱的崗頂上,結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綠化中,我們應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

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目前城市綠化中的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往往不能真正體現出綠地的生態效益。在統計學上,大片草坪的綠地率很高,但并不見得比大喬木下硬質鋪地的綠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體三維綠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維綠量,降溫除污減噪效果顯著,卻不能納入城市綠地的統計中。生態綠化不僅要提高綠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綠地的葉面積指數。鑒于此,我們應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的能耗,提高市民與自然環境的連接感;選擇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發揮綠地對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進城市生態平衡。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應結合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