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道德對市場經濟作用的分析

時間:2022-09-17 05:11:20

導語:新時代下道德對市場經濟作用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下道德對市場經濟作用的分析

摘要:2017年7月17日主席參加表彰全國道德模范時提出“以道德力量鑄就民族之魂”。2017年10月18日在“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目前中國在高速發展中也存在著許多極待解決的問題,道德缺失尤為突出,從現在市場經濟表現的問題來看,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對市場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對實現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本文就是圍繞著道德對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時代;新發展理念;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道德

2017年7月17日主席表彰全國道德模范時提出“以道德力量鑄就民族之魂”。2017年10月18日主席在“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目前中國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極待解決的問題,道德缺失尤為突出,如毒奶粉、地溝油、毒藥囊和假劣食(藥)品事件不斷發生,這些都與市場道德缺失密切相關。國外市場經濟理論強調其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價格所引導,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許多中國人偏偏忘記了自己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一員,陶醉于自利的思想和行為和對利潤最大化的追逐。但是,如果任由人們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無道德管制的經濟活動,任由市場為主導進行自主資源配置,必將導致社會中的人或利益主體,為了逐利而不擇手段,置人的生命于不顧、置社會責任于不顧,置國家長遠發展于不顧,將使中國社會陷入失控的境地,在人人造假的同時,人人又在自食其惡果,惡性循環,最終將使全社會的人們受害甚至滅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要有人們所共認的道德與價值觀,為此,筆者提出,新時代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除了政府和市場調節外,社會主義道德也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觀,用社會主義道德來調節中國市場出現的問題,才能促使中國未來可持續健康的發展。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道德對市場經濟的所起到的決定作用。

一、道德的歷史作用

中國作為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從悠久的歷史可見,中國的各個朝代都以道德為治國之本,號稱為德治之國。古代孔、孟、老、莊的“四子”著作都闡述了道德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以老子為例,在其著作中鮮明闡述了道為質、德為表;德為本、財為表;德為法之根基,德厚國盛,以德治國。中國的文明歷史給我們深刻的教育,道德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治理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道德的歷史作用。

1、有序社會與無序社會的道德作用。有序社會就是有秩序的社會。秩序通常指的是在社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穩定的關系、連續的進程、規則的行為。社會有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美國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曾說:“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重建合法的公共秩序。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有序社會的存在使人們對自我行為具有可控制性,對他人行為具有可預測性,使人們免去行為探索和行為方式選擇而耗費時間和精力,使行為具有效率,為社會發展提供保證,使人們在相互行為中得到安全感,從而有合作、文明的可能。正是在人們所選定和創造的秩序的變遷和更替中,才使社會的歷史真正成為發展史,并使人類社會呈現出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無序社會就是沒有秩序的社會,若人們只為利益私欲,喪失良知信仰,失去畏懼敬仰。為官者貪污受賄,執法者踐踏法律,經商者騙取暴利,小商小販欺詐造假;社會生活大行其道的不是“明規則”,而是“潛規則”;那么社會就失去了秩序,人們即使生產越來越發達,人們能感受到幸福嗎?市場經濟可以健康的持續發展下去嗎?英國哲學家羅杰•特里格在《道德很要緊》(2004)提出,道德是有序社會的基石,它是任何正常的、有秩序的社會的基石。任何社會秩序都由穩定的社會制度、確定的社會關系、行為規則或社會規范。而社會規范是社會秩序的核心,它包括風俗、道德、法律、紀律、宗教等。不同形式的社會規范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只有當人類社會建立起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道德觀,才能很好地處理國內外社會經濟文化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在有序社會還是在無序社會中,道德都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它是在所有社會控制手段中具有最廣泛性和規范性意義,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調節手段。

2、民俗民規中道德作用。中國是一個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元化國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今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各民族的貢獻。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民族道德觀念如“誠實信用”、“勤勞質樸”、“敬老愛幼”、“友愛互助”等是現代社會文明所日益缺少難能可貴的道德資源。西方經濟學對于經濟增長問題,歸結于物質、政策、生產等要素的影響。在探討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時,只考慮市場自我和政府兩種,而對于在經濟發展背后的道德因素--很少深入探討,導致對長期持續有效的經濟發展的研究不能深刻捕捉。各國的民俗民規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歷史傳承性,傳承性,不僅是活動本身的繼承,其中還包含思想的繼承和時代特征的繼承,而辯證唯物哲學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力,思想意識的發展必帶動物質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就是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富裕起來。這與各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如果當人們的思想意識被逐漸引導到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來,將改革開放的精神與民俗民規的傳承精神實質聯系起來,它們具有統一性,都是追求人民生活富裕幸福,若民俗民規和現代的經濟思想能互相融匯貫通,既加深民俗民規的內涵,也使民俗民規的道德作用被帶領起來.它可以對當代社會的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市場經濟中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

3、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同樣離不開道德作用。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三次著名的人口大遷移的活動,他們為所在的社會帶來了經濟發展和繁榮盛世,他們的遷移史又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史,同樣是中華優秀道德的影響史。19世紀,滿清政府的政策將“違法作亂”者押解到邊遠“瘴氣”之地,魯地罪者多遣至“邊遠苦寒”的東北,加上黃河下游連年遭災,天災人禍等導致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內外因,山東農民“闖”入東逐漸形成闖關東的浪潮,“闖關東”特指山東人在特殊的生存環境下所拼發出來的“窮則思變、敢闖敢創、勤勞樸實、誠信忠義、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民族品德。走西口是指晉陜人跨過長城,到水廣地肥的河套地區謀生。中國古代中原地區人口眾多,經常鬧災荒,戰爭頻繁發生,中原人尤指山西人為了生存,北出蒙地討生活和做買賣,多經此口而行,從而創建了一支彪炳史冊的商業大軍—晉商,晉商依托蒙地而雄起中華,又能數百年長盛不衰,與其誠信、勤奮、精明、吃苦、堅韌和協作的民風民德密不可分。下南洋是指數百萬以廣東和福建為主的貧苦民眾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謀生,“下南洋”是三大移民中唯一一次面向海外的移民,其移民人口之多,移民時間跨度之長也遠遠超過前兩者。歷史表明,這些移民在極大地推動對移民國家經濟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下南洋的人們,把中華民族“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相互扶持”“友善敬業”的美德傳播出去,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英殖民地總督瑞天咸都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隨著全球化范圍的擴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從政治、經濟合作和文化的各個領域的溝通不斷加強,最終達成各個領域的合作。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高速發展,促使物質與信息在世界各國的交流,經濟發展出現世界一體化的趨勢,全球化的統一的大市場的正在形成,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合理的資源配置以及生產要素的組合。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近代歷史我國民眾艱苦奮斗,誠信致富的歷史,也是我國民眾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成就史。這三次的人口遷移實際又是不同民族和國家間人民經濟交往的過程,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新移民所擁有的特定民風民德對于所在國家經濟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可見中華民族優秀品德是如何有效地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實現優化市場資源配置起到調節作用。

二、道德的現實作用--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性

以法治國是以法律的強制性來規范人的行為,調整人際關系,是市場平等、自由協商的社會領域,國家和政府作為社會公共領域在制度上的一種延伸。以德治國是靠道德的規范、傳統信念和輿論的力量來引導人的行為,調劑人際關系。道德和法律雖分屬不同的領域,但所有法律都要合乎道德,人們才會自覺地服從和遵守。人們尊重法治,是因為尊重作為法治基礎的道德,如果道德被連根拔起,就只能靠專制手段來維系法治,而這是很危險的,也是大多數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法治主要靠他律,而德治主要靠自律,二者互為補充。道德是通過社會輿論對“缺德”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弘揚正氣,減少犯罪。法律不能涵蓋人們社會和家庭等全部。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圍更寬泛。從發揮作用的時間順序上看,德治在先,法治在后,互為補助。從發揮作用的深度來說,法治為標,而德治為本。只有提高人們的道德,才能根本上穩定社會。因此,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具有辯證統一性,而以德治國更具有長久的效用。

三、道德對市場經濟的作用

從市場經濟理論角度出發,在市場經濟中無論是外部調節還是內部調節都需要人的參與,以人為本。與技術和資源等物的因素相比,人是最活躍、最根本因素,只有協調好人的關系,使市場經濟最大程度滿足人的需求。因此在市場經濟中人的因素最為重要,最為關鍵。如何有效調節市場上人的因素呢?那么就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就是調節人的生存,通過道德規范人的利益矛盾關系,調整人的目標,建立起誠實守信、公平交換、互惠共贏、自由競爭、遵守契約等道德,通過社會賞罰、公開評價以及教育培養等方式,將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即道德內在地滲透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倡導社會所認可的“應當怎樣”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通過培養人們的道德責任感和善惡辨別能力,喚起人們的榮辱、羞惡之心,使人們自覺糾正不道德行為。道德具有其獨一無二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中“軟”作用,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四、新時代下市場經濟發展中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作用

2017年10月主席在報告中強調“新發展理念”,指出是中國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增長以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投入來實現的,導致嚴重市場問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沒有誠信的商業社會,將充滿極大的道德風險,顯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由此可見,如果經濟發展中沒有道德,資源配置不能實現最優化,社會發展嚴重受阻。因此,筆者認為,新時代下中國必須有道德建設,幾千年留下的道德教育、道德精髓,是中國人作人的根本,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道德顯得尤為重要,以道德為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觀,以此在市場經濟活動起指導作用。社會主義道德須在建立我國人民的所公認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要實現有序、健康和可持續的市場經濟。首先,建立要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共中央辦公廳的提出的“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正好體現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迫切需要的核心價值。其次,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道德活動使社會主義道德入人們的思想中。實現人們的自覺需要,并轉換為人們的行為,以此指導和進行市場經濟活動,糾正市場上無序無德的唯利是圖的秩序。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是表達并設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它引導著社會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引領著社會建立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調整社會各方面的善良合理的目標,道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是社會的重要精神基石和倫理支撐。因此無論是過去、現在以致未來,市場經濟發展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的道德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曉霖明德惟馨以道德力量鑄就民族之魂[N]中國青年網2017.07.27

[2]陳昕人民日報:新發展理念的五大特征[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11.29

[3]邢值朝中國信用概論[M]南方出版社2005年

[4]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5]石柏林安定有序社會的法學內涵與構建[J]廣州大學學報2008年12月第7卷第12期

[6]羅杰•特里格道德很要緊(MoralityMatters)[M]布萊克威爾出版社2004年6月

[7]蔣傳光構建和諧社會與當代中國社會控制模式選擇[N]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3月第35卷第2期

作者:陳穎 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