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就業力培養研究
時間:2022-09-29 10:06:35
導語:區域經濟就業力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結構轉型升級是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現實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的高職教育直面機遇和挑戰。在傳統支柱產業升級引發資本與技術對勞動力“擠出”效應的同時,信息科技、先進制造業以及服務業的蓬勃發展,造成了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結構的不協調。就中國市場景氣指數CIER來看,物聯網、電子商務等行業需求量大,大概將近10崗位1人;而傳統“去產能”行業的CIER指數只有0.3,結構性失業問題日益凸顯。行業對高職生就業力呈現新要求,高職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沒有文憑優勢的高職生如何增強就業力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在區域經濟轉型背景下做好高職生就業力培養工作,是所有職業院校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
一、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職生就業力的互動關系
(一)經濟轉型要求高職就業力培養升級。從經濟發展整體來看,經濟轉型對高職生就業的影響有著長期的促進效應,通過經濟轉型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朝著結構優化的方向健康發展,在此情境下,高職生的就業環境也會越來越完善。然而,隨著供給側改革卓有成效,“去產能”,消除“僵尸企業”使勞動市場的靈活性需求上升,“互聯網+”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使不同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寧波地區為例,以創新為根本驅動,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動能的產業轉型升級正在給就業市場帶來巨大變革,信息技術人才的要求將呈多元化、多層次趨勢,制造業技能型人才需求將呈精細化、標準化趨勢,服務行業人才的需求將呈知識化、高素質趨勢,創新型、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則呈不斷增長趨勢,可以說,這些變化趨勢對高職教育及高職生就業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高職生面臨就業排擠與崗位缺失的風險。區域經濟轉型對高職生就業必然會帶來巨大的沖擊,新舊產業更替的加速,并不僅僅是經濟結構轉變的結果,而是其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就業問題,比如衰敗產業的淘汰必然會排擠富余勞動力,如果這部分勞動力沒有被新興產業及時吸納,就會形成結構性失業。另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當某個產業在前幾年屬于熱門行業的時候,高校會擴大該專業的招生規模,但是經幾年之后,該行業可能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會面臨就業崗位缺失的風險。
二、高職生就業力培養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數據來源。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區域經濟轉型背景下,高職生的就業力如何受高職教育及外部用工環境的影響。就高職院校層面就業力培養模式的現狀,研究結合《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高職高專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高職高專教育精品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結構》中的相關指標,并借鑒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從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師資力量和就業指導四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對寧波地區的5所高職院校有關就業力培養模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根據每所抽樣學校的辦學規模按比例發放300-500份問卷,每個抽樣專業發放50份左右的學生問卷,3-10份教師問卷。最終回收的有效學生問卷為1986份,有效教師問卷為198份。另外,本研究同時還將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個體層面因素納入考察,以用人單位視角,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采取李克特5分量表測量。其內在指標主要包括自我管理與調節能力、創新意識、責任意識、與他人有效工作的能力、通用能力(掌握電腦操作,信息管理等方面)與外語能力等方面。我們對錄用高職畢業生的用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486份。(二)現狀分析。1.專業學習滯后,頂崗能力弱。相對本科生而言,高職生學歷較低,在激烈的社會就業競爭中不占據優勢。因此,同等條件下培養高職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調查顯示,寧波地區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模式上,仍沿用原來的知識型體系,偏重理論,專業知識老化,滯后于真實的崗位需求變化,而且只有少部分教師能夠真正施行“教學做合一”的教法。此外,雖不少院校近些年通過校企合作不斷拓展畢業生的實踐實訓渠道,以期達到校企零對接的目的。遺憾的是,目前的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還遠遠不夠。一方面,合作培養的時間局限于畢業階段,沒有深入到高職生培養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合作培養的模式局限于定崗實習等幾個固有模式,沒有二次創新,在新形勢下多面臨困境。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崗位專業能力的失望值較高。2.職業素養不足,創新能力弱。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是企業招聘的重要風向標,根據對寧波地區用人單位對高職生個人特質評價的調查結果反饋,高職類應屆畢業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與實際崗位需要的差距較大,高職生普遍表現出人際交往能力差,團隊合作能力與敬業精神缺乏,心理素質低,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綜合職業素養還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導致了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后勁不足。另外,創新意識薄弱成為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負面評價的一個重要因素。3.規劃意識欠缺,適應能力弱。高職生職業規劃意識淡薄是目前大學就業工作的普遍問題,在區域經濟加速變革的背景下,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高職院校將教學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上,學校雖有對學生開設相關就業課程指導,但教學不夠系統,多數學生仍缺乏職業規劃意識,部分學生直到大學畢業還未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此外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專業認知教育,往往停留在始業教育階段,缺乏持續和更新。高職畢業生走出校門時,面對已經變化了的職業環境和就業形勢,缺乏應變和適應能力,這也直接導致了高職畢業生就業穩定性差,離職率遠遠高于本科畢業生。4.學習能力偏弱,外語水平低。由于學習基礎的原因,相對于本科生,高職學生在信息采集、文字歸納等方面的學習能力欠佳,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處于沿海開放城市的高職院校畢業生,連基本的外語學習能力也不具備,則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在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國策下,良性的對外貿易對經濟的貢獻作用將越來越大,就業崗位對職業外語能力的要求也必然不斷增加。相對于本科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熱火朝天,高職生的外語學習顯得有些雞肋,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對英語學習的硬性規定,英語課淪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另外,崗位英語課程又受制于教材缺乏及教師教學能力不足的原因,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職業外語能力滿意度較低。在調研中,多數企業指出學生的職業外語能力較差,滿足不了企業的現實要求,希望學校加強對學生職業外語能力的培養。
三、區域經濟轉型背景下加強與改進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的建議
(一)明確就業指導策略,構建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的優勢體系。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的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人才培養的定位和經濟發展的現狀,職業技能熟練程度高、動手能力強是高職生就業競爭力的基石,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定崗實習、崗前綜合實習等活動和載體,讓學生提前獲得零距離了解真實工作環境的機會,并在這段“優先就業”期內鞏固在校期間的所學,了解不足之處,盡早思考就業對策,謀劃就業策略,并在熟悉工作環境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掌握將思維化為行動,將行動變為結果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將基礎“動手能力”升級為高階“執行能力”,這里的執行力是一種駕馭工作環境,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應當成為高職生參與就業競爭的優勢所在。所以,構建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的優勢體系設想如下:(二)實現“學校教育即是社會生活”,優化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助推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和課程改革。關于課程體系的設置,可以考慮打破學科限制,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以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為基礎調整課程體系,及時把生產一線中使用的先進經驗、先進方法、先進技能挖掘出來,著重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應用。關于課堂教學的實施和組織方式,高職院校還應在不同教學階段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保證實踐教學貫穿高職院校培養全過程,確保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此外,良好條件的實訓基地是實現高職畢業生具備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保障。高職院校可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形成學校、行業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的產學研長效機制,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和相關行業的職業標準,增強高職生的職業親密度與社會接近度,為今后從事崗位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三)開展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構建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的時間體系。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可為高職生職業適應性培養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論指導。只有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提升自身的職業適應性水平。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可選聘專業技術人員、企業高級管理擔任兼職教師,參與高職生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讓高職生在充分考慮社會需求的前提條件下,結合自身的職業技能水平,性格與興趣等因素綜合考量并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具備及時調整與適應職業環境的能力,進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高與之相匹配的就業能力。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應貫穿于高職生學校教育的始終,全程實施與階段推進相結合,生涯認知與調整同步進行。(四)施行“三個課堂聯動”的職業素養教育,創建高職生就業力培養的空間體系。基于高職教育的定位,高職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其職業素質養成息息相關,高職院校應當給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素質養成提供廣闊的空間。首先是“第一課堂”教學認同,全體教師應當認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把職業素養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職業素質、如何培養職業素質以及職業素質養成對他們將來就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教育學生形成就業認知。其次是“第二課堂”訓練固化,學校應當加大對校園日常活動的有效管理,并將其納入就業力培養體系中,讓學生通過軍訓、新生藝術節、社團活動、“模擬公司”等活動和載體的日常訓練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責任意識、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自律自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等職業素養。第三是“第三課堂”實踐提高,主要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崗前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畢業綜合實踐”等實踐活動進行。讓學生有機會提前參與真實的企業生產與管理,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將書本知識和學校職業素質訓練成果應用于職業實踐,在實際操作中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水平,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升級加快,社會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需求劇增,這為高職生就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與地方經濟建設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高職教育,應從培養策略與培養模式多個角度進行改革與完善,不斷提高畢業生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打造高職生核心競爭力。以滿足現代企業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需要,為更好地適應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發展戰略的需要服務。
參考文獻:
[1]吳言.職業院校:就業率與就業力[J].職業技術教育,2008(4):1-1.
[2]蔣宗偉.我國臺灣高職畢業生就業力培養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16):39-42.
[3]李連營.以就業能力培養推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C].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2009.
[4]卿石松,曾湘泉.就業能力、實習經歷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基于山東省2007屆高校畢業生的實證檢驗[J].中國人口科學,2009(06):102-108.
[5]王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及改進措施[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02):167-170.
[6]張紫琳.經濟轉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及政府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5(24):232.
[7]徐楠,牛增輝,周紅利.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基于SWOT分析模式[J].職業2013(09):74-75.
作者:宋天祥 單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探究
- 下一篇:新經濟煤炭資源整合及效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