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0:09:00
導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相對于行政區域區隔化而提出來的,它在國際間、國內各城市間都得以廣泛運用,加以剖析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再發展
國際間經濟一體化是指各成員國之間消除相互的各種歧視,把各自分散的國民經濟納入一個較大的經濟組織中的狀態或過程,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一個地理區域內,各國一致同意減少并最終消除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以便做到相互之間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狀態或過程。由于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平衡,所以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小國家間建立各種類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此來適應經濟全球化中的激烈競爭,期望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能與經濟實力強大的美國等經濟實體相制約。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各國除加入多邊貿易體制之外的又一選擇。時下,國際間、區域間頻繁交往,其合作越來越密切,區域經濟組織也越來越發展。目前,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范圍越來越擴大,聯系越來越緊密,一體化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歐洲空間局便是歐洲各國航天的一個協作體,協作的是技術經濟。近十年,國際區域經濟組織發展很快,世界貿易組織(WTO)1995年成立時,除日本、香港以外,幾乎所有WTO成員均是一個或多個區域經濟組織的成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有利于消除民族間、國家間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障礙,有利于勞動和資本的節約,有利于生產要素在成員國間的自由流動、優化配置,從而達到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擴大區域經濟市場的目的,促進各成員國間的經濟增長。
一、中國參與國際區域經濟
中國是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同時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我國對參予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一直持積極態度。
1.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中國加強和周邊國家關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叫遠親不如近鄰。所以中國對外開放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而參加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則給我們提供了和周邊國家發展經濟和貿易關系最有效最積極的途徑。
2.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改善周邊的整體國家關系
法國、英國和德國在上個世紀打了兩次世界大戰,但通過近五十年的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法國、英國和德國已經成為最緊密的經濟伙伴關系,德國和法國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了卻了歷史恩怨,促進了經濟關系發展,同理,中國和日本、日本和韓國也正在這樣做。
3.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加強中國自身經濟政策調整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地區行政區劃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各省市之間的行政計劃已經構成了對生產要素自由組合的嚴重障礙。在歐盟國家通過50年的談判消除了彼此之間的鴻溝,統一了貨幣、貿易、財政政策。今天在中國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當中,我們更應統一對中央政策的貫徹實施,反對各行其是、條塊分割及地方保護等,從而在中央政策的統一指揮下建立統一的大市場。
2004年中國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正式實施;中國與東盟實施了自由貿易區的早期收獲,為啟動自貿區的談判、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上海合作組織建設進入了全面務實合作的階段,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全面啟動,中國還相繼宣布了中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一系列區域性的合作計劃。主席在去年訪問拉美時,還正式啟動了中國和智利的自貿區談判。而且在主席訪問澳大利亞,訪問新西蘭的時候,還和這兩個國家簽訂了經濟貿易合作的框架協議,都是向著自由貿易區的方向來積極地加以推進。近幾年中國同海灣合作委員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中非論壇合作方面的談判與合作都獲得了積極的推進,中國積極務實成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積極參與者,中國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貿易和議定書,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多邊貿易議定書,同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與世界各國的雙邊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每年我們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行了無數次雙邊會議,像與美國就召開了第十五屆中美商貿聯委會,與歐盟擴大補償談判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與日本、俄羅斯、拉美、大洋洲和非洲國家的經貿聯系亦日趨密切。
二、中國沿海三大區域經濟
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國原有的“行政區經濟”,由于條塊分割,無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已不能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于是,我國出現了跨行政區不同形式的經濟聯合,如經濟技術協作區、經濟協作區等。這些經濟聯合體,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初級形式,并沿襲了計劃經濟條件下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聯合,雖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也不能達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目的,但畢竟在推進中。隨著中國加入WTO掃除了我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制度障礙,加速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進程。我國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體城市或行政區經濟自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受到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強力沖擊。經濟發展空間的區域組合既是我國經濟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經濟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變革的內在要求。目前,區域經濟合作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主旋律的趨勢日益強勁,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態勢漸趨明朗。
2007年,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圈GDP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35%,同比增長14.7%。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比分別增長14.8%、15.7%和13.6%。
三大經濟圈人均GDP依序分別為52519.3元、54919.8元和33576.9元。單位國土面積GDP產出分別為4246.8、4652.7和1304.4萬元/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單位國土面積產出是長三角和京津冀的1.1和3.6倍。(數據來源:三大經濟圈有關省市發改委地區司規劃處整理提供)
1.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現在已經發展到“泛珠江三角洲”,一場前所未有的區域經濟跨地區大整合正在粵港澳、閩、贛、湘、桂、瓊、云、貴、川及更廣泛地區展開,甚至連鄂、豫、陜、甘、寧都參與了進來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在香港正式簽訂,對香港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同時也推進“泛珠三角”的經濟合作。我們有信心經過10年到20年的時間,把“泛珠三角”建設成為世界上最繁榮和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之一。
早先,廣東省政府就決定拿內部離心力最大的佛山市開刀,撤銷佛山市代管的南海、順德、三水、高明四個縣級市的建制,將它們同時并入佛山,成為佛山的四個區。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李長春提出,經過這么一整合,佛山市要成為廣東省的第三大城市,這個第三大城市不是過去那種松散集合的地級市概念,而應該是有機整合的現代大都市。為此,新的佛山市從大佛山出發,對自己的城市建設、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重新作了規劃,明確提出了“倚重廣州融入珠三角”的大方向,具體地說,必須沖破“以己為中心”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確立起大城市整體協調發展的思路,把自己放在珠三角經濟圈和廣佛都市圈的背景下,立足于廣佛都市圈,與中心城市廣州的發展格局接軌,主動接受廣州輻射,分流廣州城市功能,構建核心城市邊緣聚合功能。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身的產業優勢、實力優勢和所有特有的區域優勢,突出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增強向珠三角邊緣區域及廣東周邊地區輻射。接著,廣東的惠州市、汕頭市也在省政府的安排下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整合。此次行政區劃大調整,是新中國49年以來廣東在行政區劃調整中力度最大的一次。體現了廣東省打造珠三角都市圈的信心和力度。“在加快城市化的進程中,行政區劃的調整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副處長陳杰認為,“在廣東,這樣大力度的調整不會只此一次”。
2.長江三角洲
長三角區域經常召開15個城市的市長聯席會議和滬、蘇、浙三省市的常務副省長會議,正在形成一個區域內多方溝通共同發展的渠道與機制,正著手從交通、市場、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開展全面的合作,以提升長三角區域整體國際競爭力,以上海為龍頭,世界博覽會為吸引力的“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經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長三角的浙江方面措施不少,杭州已經把其屬下的海寧、蕭山進行了整合,從而把杭州從“西湖時代”推向沿海沿江的“錢塘江時代”。
江蘇省也早就提出了加快建設“三圈四市”的城市發展戰略。“三圈”是指建設以南京、徐州、蘇錫常為核心的三個都市圈;“四市”是指努力把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建成特大型城市。同時從本世紀起,對部分省轄市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把同城而治的市(縣)并入城市。蘇南地區就有吳縣并入蘇州、錫山并入無錫、武進并入常州。從形勢的發展看,蘇南的城市群走向合縱連橫的整合已成大勢。
從大的方向上,長三角滬蘇浙三地已經達成了相對一致,今后,三地的發展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和杭州為次中心,城市之間會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協調,共同把長三角地區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經濟圈。
3.環渤海經濟圈
由京津領銜的的環渤海經濟區早在1986年就提出來了,真正拉開架勢是近兩年的事。雖然環渤海經濟圈盡管還遠沒有實現經濟一體化,但是它的國際影響已經很大。由于環渤海它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中國歐亞大陸橋的東部起點之一,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重心不斷向亞太轉移的趨勢下,它巨大的潛力開始凸顯,吸引了國際上眾多的目光,它正在逐步變成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于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157個,約占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國家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發開放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其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環渤海地區與全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具有五大比較優勢:
一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環渤海地區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
二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游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656.5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之多,糧食產量占全國的23%以上;
三是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環渤海地區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環渤海地區是中國交通網絡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絡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
四是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必將對國際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五是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骨干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臺、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項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特色經濟區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環渤海五省(區)二市國民經濟連年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一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二是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三是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環渤海地區如今已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被經濟學家譽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國經濟第三個“增長極”。
在中國還有許多形態的區域經濟,象沿鐵路干線、沿國家公路線、大運河流域、少數名族區域、多省市交界區域等等。雖然它們的規模不及沿海三大經濟區域,但經濟一體化理論指引著我們,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有著不少規律等待我們去認識。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參考文獻:
[1]中國發展觀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8,(9).
[2]城市營銷100.海天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