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差異系統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1 02:31:00
導語:區域經濟差異系統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本人近來的研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客觀存在,從絕對差異的衡量指標看,區域經濟差異在逐漸擴大,而相對差異則在相對縮小,而且綜觀理論界,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在研究中國區域差異是否在擴大,并沒有去進一步研究差距擴大到何種地步是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不能承受的——即涉及到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問題。本文將對中國目前的區域經濟差異狀況進行簡單說明,闡述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建立的必要性,最后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測算出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的上限指標,希望能夠在以后的實踐中,通過對各項指標的檢測和比較,對控制區域經濟差異的擴大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字:區域經濟差異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
區域經濟差異問題一直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就有學者對區域經濟差異這種特殊的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差異問題更是引起了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多數都是關于區域經濟差異是在逐漸擴大還是逐漸縮小等問題的研究,而很少有對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和區域經濟差異達到何種程度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進行研究,本文將重點研究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建立的方法及其指標評價系統,并進行實證分析。
一、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現狀
學術界對區域差異研究的學者很多,在他們的研究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指標體系和不同研究方法,所以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論,結合本人近來的研究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以下幾個結論基本可以概括出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現狀:
1.在空間上,從省級行政區域單元來看,東中西三大區域的差異和省際之間的差異都在擴大,從數值的比較上來看,90年代以來,區域差異的總體趨勢在擴大,1990年的基尼系數是0.279,而2004年達到了0.346,增長了24.3個百分點,東部省際之間的差異與全國的趨勢基本一致:從改革開放以來,錫爾系數處于緩慢下降趨勢,中西部省際之間的差異一直相對較小,而且變化趨勢較為緩慢,但是三大地帶之間的差異一直在擴大[1]。
2.在時間序列上,1978年——2003年基尼系數的變化如圖1所示:從1990年開始,基尼系數一直遞增,這說明區域經濟差異一直在擴大,且按照國際警戒線的規定:基尼系數超過0.4就是極度不均衡的表現,2001年的數據已經達到了0.36,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有所緩和,但是未來的變化趨勢難以測定(2002年上升—2003年下降—2004年下降)。
二、問題的提出
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是一個不容質疑的客觀事實,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如威廉姆遜在“倒U理論”中描述的那樣:在經濟發展處于初期階段時,區域經濟差異不會很大,然而隨著國家經濟整體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就會隨之擴大,當國家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就會減緩,這說明,區域差異將存在于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只要有經濟活動的發生,就會有發展的不平衡存在,這個差異無法避免。國內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區域差異狀況依然位于倒U曲線的左側[2],至于什么時候會達到最高點,什么時候會開始減緩慢,尚無定論,這就提出了一個相關問題,位于曲線左側則意味著區域差異將會繼續擴大,可是每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差異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在區域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這個差異的存在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這個差異超出了區域發展可承受的范圍,那么,這個差異將會阻礙整個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
這里我們提到一個概念: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它的含義是指社會對區域經濟差異擴大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強調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區域之間的經濟和社會關系等的影響)的承受能力,具體地,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由區域經濟差異心理承受力、區域經濟差異經濟承受力和區域經濟差異社會組織承受力三個方面所構成[3]。
提到這個概念,是想說明區域經濟差異承受力是一個抽象的不易衡量的指標,所以下文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的解決。
三、問題的解決思路
根據經濟發展現狀,我們可以嘗試建立一套可以考察區域經濟差異擴大是否符合承受力度的預警系統,具體做法:
1.選取預警指標。
(1)分別計算區域之間的人均經濟總量指標的極二分位數差幅和標準差,用它們來監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的變化情況。
(2)測算經濟水平最高的區域與最低區域之間的人均經濟總量的極差和極差比率,監測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極端情況。
(3)計算低收入區域在全國人均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用來監測區域差異是否在繼續擴大。
(4)輔助指標:社會對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反映程度,這是一個無法衡量的指標,只能定性地進行說明。
2.設定預警指標臨界值。
根據以上指標的測算,預測差異變化的趨勢,設定預警指標臨界值,臨界值設定在預測方案所顯示的區域經濟差異可能達到的程度和實際達到的最高值之下為宜。
3.區域差異評價系統。
預警指標臨界值設定以后,就可以對以后的指標進行具體的衡量,看其是否在臨界值之下,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T=1-A/B
式中:
T:某個預警指標的實際測算值或預測值距離其臨界值的程度,T<1。
A:預警指標的實際測算值或預測值。
B:臨界值。
T<0說明區域經濟差異擴大,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控制。
T=0說明區域經濟差異沒有擴大,但需要關注。
T>0說明區域經濟差異在縮小,我們只需要關注其未來變化即可。
四、實證分析
本研究采用1990年——2004年全國31個省市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指標進行的具體測算,數據如下表所示:
1.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的監測:
首先考察絕對差異的衡量指標——極二分位數差幅,該指標由人均GDP排序位居前2位省(市)之和與最后2位省(市)之和做差計算獲得,反映的是最富裕地區與最貧困地區的絕對差異(圖2)。
由于是絕對值的比較,逐年的數值呈遞增規律,根據歷年的平均增長率我們可以預測2005年的極二分位數差幅值為48249元,最終確定該項指標的上限為48249元,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可以通過計算2005年的實際極二分位數差幅,利用上面提到的區域差異評價系統中的計算方法(舉例如下)進行具體的測算與評價,進而對區域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再來考察相對差異的衡量指標——標準差,由以下公式計算而來(數據見圖3):
在計算過程中,1990年—2004年標準差的變化幅度很大,因其數值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們仍根據歷年的平均增長率來測算2005年的數值,得到標準差的上限是12449,即為臨界值B,具體的評價方法舉例如下:
如我們得到2005年實際標準差是15896(A值),利用公式T=1-A/B,計算得T值為-0.28,T<0,我們可以得出結論:2005年區域經濟差異相對擴大,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控制。
在這個環節中,絕對差異上限指標是48249元,相對差異上限指標是12449。
2.經濟差異變化的極端情況的監測:
在這個系統中,主要采用極差和極差比率指標,目的是考察極端情況的變化。
2.1極差分析:
1990年最高收入地區與最低收入地區的差距是5100元,而在2003年差距上升到43115元,是1990年的8倍之多,以1978年為基期,199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是281.7,2003年是938.4,扣除物價指數的影響,2003年的差距是1990年的2.54倍。根據15年的平均增長率我們可以預測2005年的極差為60410.43元,所以在極差這個指標界限的設定上應該參考這個數值,設定極差上限為60410.43元。
2.2極值比率分析:
該指標反映的是人均經濟總量最高與最低的比值,是一個相對數值,我們從曲線中可以看到,1990年——1993年呈急劇上升趨勢,然后大幅度下降,從1994年開始緩慢上升,到2001年開始有所下降,呈現平緩波動,幅度極小,我們可以預測2005年極差比率不會超過13.3,這也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值,以此作為極差比率的上限。
衡量經濟差異變化的極端情況的兩個指標的上限分別是:極差上限為60410元,極差比率上限是13.3。
3.區域差異是否在繼續擴大情況的監測:
此處采用低收入區域在全國人均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來考察區域差異是否仍在繼續
擴大。
我們分別計算了低收入4省(市)占全國的比重和最低收入地區占全國的比重,從數據(圖7)上看,人均經濟總量最低的4個省(市)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最貧窮地區與最富裕地區的差距在擴大,也說明發達地區更發達,落后地區更落后,導致地區差異在逐漸擴大,通過測算,衡量區域差異是否在繼續擴大情況的指標的下限是5.5%(1993年),如果比例低于5.5%,說明低收入地區與全國的差距在繼續擴大,區域經濟差異狀況在惡化。
我們繼續考察了人均經濟總量最少的省(市)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1990年——2004年比重變化趨勢如圖8所示,與前者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人均經濟總量最低的地區15年來都是貴州省,如果該項指標在2004年0.97%的基礎上持續下降,那么落后地區和全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最終將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4.輔助指標的說明:
社會對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反映程度作為一個無法衡量的輔助指標,只能定性地進行說明,它實際上是社會對區域經濟差異在經濟、社會等領域所產生的多方面影響的綜合體現,如果社會對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反映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強烈,如社會大眾對此議論和抱怨明顯增加,輿論對此的報道增多,有關區域要求調控區域差異的呼聲越來越大,說明區域經濟差異已經發展到了區域即將不能承受的程度。因此,該項指標的衡量只能通過對社會大眾的輿論、新聞媒體的報道學者和政府官員的關注等數量上的變化來大致判斷。
五、總結
本文從多個指標、多角度入手來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程度,以區域經濟差異預警系統來命題是為了突出問題的重要性。從以上的具體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區域經濟差異狀況比較嚴重,尤其是低收入地區與全國乃至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依然在擴大。文中提到的預警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約束機制,并不是說超過了預警系統的上限或是下限會有多嚴重的情況發生,但是有了這些指標系統,我們可以清楚、迅速地衡量當前區域經濟差異的狀況,這些指標只起到比較和參考作用,僅此而已。在指標的運用中,我們并沒有考慮各地區之間物價水平的影響,此問題需另作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建華,魯鳳,蘇方林,盧艷,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1月.
[2]文玫,中國工業在區域上的重新定位和集聚[J].經濟研究,2001年第2期.
[3]張敦富,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1月.
[4]姚靜,山東省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3月(1).
[5]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5月.
[6]楊開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年第12期.
- 上一篇:論貿易條件惡化發展
- 下一篇:論貿易減少壁壘應對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