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6:49: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一定義因具有最概括意義而被廣泛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認可。可持續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挑戰與變革。其內涵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①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與經濟的整體性。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性。③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續發展強調體制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⑤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的公平性。
2林業的定義及主要特點
林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林業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全面利用、全面發展的經營活動,是以森林的多功能來滿足經濟、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基礎產業。
林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一定義因具有最概括意義而被廣泛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認可。可持續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挑戰與變革。其內涵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①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與經濟的整體性。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綜合性。③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續發展強調體制與法制建設的必要性。⑤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的公平性。
2林業的定義及主要特點
林業的定義可概括為林業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保護、全面利用、全面發展的經營活動,是以森林的多功能來滿足經濟、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基礎產業。
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性栽培技術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年代初,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論文
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先導科學選題之一,我國的檔案界人士對此也頗感興趣,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了各自對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依筆者之見,這些認識由于對可持續發展本質的把握尚欠深入,故顯得不夠全面,即只看到客體的發展,而忽視了主體的發展。本文將從分析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入手,研究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方略,以作為已有認識的一點補充。
一、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后的重建、恢復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頭等大事,作為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有關發展問題的新理論紛紛涌現。五十多年過去了,發展理論經歷了一個從“經濟增長理論”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再到“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漸進深化過程。“經濟增長理論”將發展與增長視為同一概念,是兩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名詞。它以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發展目標,忽視了社會其它領域的發展,其結果造成了資源耗竭、環境惡化、貧富分化加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使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無發展的增長”現象,也使這種傳統發展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發展戰略和實踐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6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增長不等于發展,增長的內涵較窄,是一個偏重于數量的概念,通常指純粹意義上的生產增長;而發展的內涵較廣,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包括隨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進入到90年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又有新的發展,在強調經濟增長與社會文明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的同時,重點把人類自我的發展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因為人的發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最終目標,與其它方面的發展相比,它應占優先地位。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自身的發展;二是為人的發展提供保證條件的社會各方面的發展。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聯合國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指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突出了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即將進入21世紀的人類面臨的頭等大事。西方未來學家預言:全球生態危機標志著舊的工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今后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再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而必須深入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力資源,這將導致人類社會將進入以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
檔案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發展理論的影響。在建國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在“增長理論”的影響下,走的是規模增長的道路,把檔案事業的發展單純理解為檔案館室數量的增多、館藏檔案數量的增加、檔案工作者隊伍的擴大,并且往往以上述數量指標作為發展的目標加以追求。在這種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檔案事業的發展出現了重外延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自身規模輕社會效益的傾向。其結果是割斷或削弱了檔案事業與社會的聯系,使檔案事業的發展陷入盲目的、自我封閉的狀態之中,無法與社會建立起協調發展的關系。而社會是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檔案事業的發展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進入到80年代后,在“協調發展理論”的影響下,我國檔案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檔案事業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觀點。這種新的發展觀追求的不再是檔案事業的自身規模,而是檔案事業社會功能的發展,把檔案事業的社會效益的提高作為發展的目標。因為,檔案事業社會功能的大小并不完全取決于檔案事業本身的規模,而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檔案事業與社會需求的協調能力。只有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把握檔案事業發展的規模及其方向,并著力于提高檔案館室的工作效率和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檔案事業的社會功能才能相應地發展,最終使檔案事業與社會建立起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緊密關系。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在強調檔案事業與社會經濟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的同時,重點把人的發展擺到檔案事業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一方面要明確檔案事業在人類自我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確人自身的發展在檔案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1可持續性檔案事業規模的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在一個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十分有限的社會里,檔案事業的規模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檔案事業的發展則意味著其社會功能的改善和提高,而并非意味著資源消耗的增加,因而是可以持續的。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政策目標,應根據可持續性的要求調整檔案事業的發展方向,在社會可提供的條件內確定檔案事業的規模。
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
論文關健詞: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學校規模
論文摘要:隨著師范格局的大規模調整,如何實現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凸現出來。本文從教育質童、師資隊伍、學校規模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教育的格局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的進程加快,部分地區已開始了由二級師范向一級師范的跨越。這種變化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顯著標志。據研究,當經濟和教育發展到以下兩個標準時,就會產生高等師范取代中等師范的趨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二是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了第一個標準,第二個標準也基本達到。在這種背景下,師范辦學層次的提高,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既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現實,也符合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規律。但隨著師范格局的大規模調整,如何實現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又凸現出來。下面,筆者從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學校規模三個方面試述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教育質且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影響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是各高校對師資培養的規格缺乏統一的標準。以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為例,自1998年南京師范大學曉莊學院首次開辦該專業以來,全國培養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已近20所,但各校至今對該專業的培養規格還未達成一致性的認識,所開課程更是五花八門。這種局面從長遠看,必定嚴重影響師資培養的質量,影響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教育主管部門應以社會或大學對課程學術水平的認定為基礎具體明確教師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重新確定各級學位標準。各高校也應大力提高綜合化核心課程的質量,充實專業主干課程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精神。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高等師范原有的教育課程設置比例就已偏低,門類偏少,加之高等教師教育課程的實施成效造成了培養師資的職業素養的貧乏。因此,實現師資培養教育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還應注重增加教育類課程的比例,豐富教育課程的內容,使教育科學這一體現師范性的課程在教師教育中受關注的程度得到較大的改善,最終給予其應有的地位。
隨著教師教育格局的調整,除師范院校外,一些綜合性大學也承擔了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任務。處理學術性和師范性的關系就構成了影響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問題。學術性和師范性的解決方式決定著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決定著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在綜合性大學,學生的學術性得到了強化,但其師范性卻由于辦學經驗的因素遭到削弱。處理好學術性與師范性的關系,關鍵是要解決師資培養過程中學術專業培訓和教育專業培訓的順序安排和結合方式的問題。在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的矛盾基本緩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高師與綜合性大學合作培養教師的方式,即由高師統籌,由高師和大學共同培訓,在高師從事一般文化學科和教育學科的學習并組織教育實習,在大學從事專業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活動,這樣培養出的師資必定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水平的要求。當然,在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中包含了由原來的師范院校構成的教育學院(師范學院),還有一些大學成立了“虛擬”的教育學院,這就要充分發揮教育學院的作用,做好師資培養的協調工作,統一組織各類教師技能的培訓,統籌安排各類教育實踐活動,把原有的師范院校重視師范性的傳統發揚光大。
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中小企業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為增加我國國民收入、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文闡述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分析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分析
“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經濟學的術語,在企業發展研究中,其含義是:作為宏觀經濟的微觀主體,既要科學管理,保持自身快速、健康地成長,又要保持其發展目標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抓大放小”的方針,積極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同時放開搞活小企業。
林業可持續發展研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論文摘要我國正處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過渡時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針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個層次,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1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以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為前提,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和發展。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是因為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2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實現各種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事業。林業部門包括營林和森林工業兩大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有計劃地綠化現有荒山荒地,擴大森林資源;科學地經營管理好現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的生產,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通過林業建設,可充分發揮森林的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環境保護等多種效能,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而服務;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森林再造及撫育間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
林業可持續發展試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論文摘要我國正處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過渡時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針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個層次,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1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以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為前提,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和發展。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是因為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2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實現各種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事業。林業部門包括營林和森林工業兩大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有計劃地綠化現有荒山荒地,擴大森林資源;科學地經營管理好現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的生產,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通過林業建設,可充分發揮森林的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環境保護等多種效能,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而服務;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森林再造及撫育間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
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特征論文
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先導科學選題之一,我國的檔案界人士對此也頗感興趣,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了各自對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依筆者之見,這些認識由于對可持續發展本質的把握尚欠深入,故顯得不夠全面,即只看到客體的發展,而忽視了主體的發展。本文將從分析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入手,研究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方略,以作為已有認識的一點補充。
一、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后的重建、恢復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頭等大事,作為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有關發展問題的新理論紛紛涌現。五十多年過去了,發展理論經歷了一個從“經濟增長理論”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再到“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漸進深化過程。“經濟增長理論”將發展與增長視為同一概念,是兩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名詞。它以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發展目標,忽視了社會其它領域的發展,其結果造成了資源耗竭、環境惡化、貧富分化加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使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無發展的增長”現象,也使這種傳統發展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發展戰略和實踐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6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增長不等于發展,增長的內涵較窄,是一個偏重于數量的概念,通常指純粹意義上的生產增長;而發展的內涵較廣,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包括隨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進入到90年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又有新的發展,在強調經濟增長與社會文明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的同時,重點把人類自我的發展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因為人的發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最終目標,與其它方面的發展相比,它應占優先地位。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自身的發展;二是為人的發展提供保證條件的社會各方面的發展。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聯合國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指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突出了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即將進入21世紀的人類面臨的頭等大事。西方未來學家預言:全球生態危機標志著舊的工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今后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再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而必須深入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力資源,這將導致人類社會將進入以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
檔案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發展理論的影響。在建國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在“增長理論”的影響下,走的是規模增長的道路,把檔案事業的發展單純理解為檔案館室數量的增多、館藏檔案數量的增加、檔案工作者隊伍的擴大,并且往往以上述數量指標作為發展的目標加以追求。在這種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檔案事業的發展出現了重外延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自身規模輕社會效益的傾向。其結果是割斷或削弱了檔案事業與社會的聯系,使檔案事業的發展陷入盲目的、自我封閉的狀態之中,無法與社會建立起協調發展的關系。而社會是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檔案事業的發展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進入到80年代后,在“協調發展理論”的影響下,我國檔案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檔案事業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觀點。這種新的發展觀追求的不再是檔案事業的自身規模,而是檔案事業社會功能的發展,把檔案事業的社會效益的提高作為發展的目標。因為,檔案事業社會功能的大小并不完全取決于檔案事業本身的規模,而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檔案事業與社會需求的協調能力。只有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把握檔案事業發展的規模及其方向,并著力于提高檔案館室的工作效率和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檔案事業的社會功能才能相應地發展,最終使檔案事業與社會建立起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緊密關系。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在強調檔案事業與社會經濟相互協調、同步發展的同時,重點把人的發展擺到檔案事業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一方面要明確檔案事業在人類自我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確人自身的發展在檔案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1可持續性檔案事業規模的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在一個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十分有限的社會里,檔案事業的規模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檔案事業的發展則意味著其社會功能的改善和提高,而并非意味著資源消耗的增加,因而是可以持續的。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政策目標,應根據可持續性的要求調整檔案事業的發展方向,在社會可提供的條件內確定檔案事業的規模。
林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畢業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之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想聯合國提交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報告里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二、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