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學中的知識化傾向研究
時間:2022-01-19 02:02:40
導語:哲學教學中的知識化傾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將哲學知識化其實是對求真、向善、尋美之哲學真正精神的背離,是以反哲學的方式對哲學的曲解。哲學教學中的知識化傾向造成了學生對于哲學的消極倦怠,這不僅危及到了哲學本身的良性發展,而且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在人格健全意義上的全面發展。面對這種知識化的現狀與困局,哲學教學必須實現自我突破并由此擔負起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們認為,要克服知識化傾向,當下的哲學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自我突破。1.立足生活世界。胡塞爾指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的被遺忘了的意義基礎。“我們所發現的這個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實在的東西的世界。時空的形式以及一切以這種形式結合起來的物體的形狀,都屬于這個實際的經驗直覺的世界。我們本身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的人的身體的存有方式是與這個世界相適應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看不到幾何的理念存有,看不到幾何的空間、數學的時間以及它們的一切形狀。”生活世界囊括了人類所有社會實踐的意義充盈的場域,是人類真實生活的自然發生與展開,是知識得以發生的存在根基;知識是對生活世界的人為劃界和理智主義區分,是我們脫離混沌與蒙昧的基本工具,但過分的知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的本原遺忘和生存無根。哲學要保持對知識的批判性超越,就必須要扎根于現實的生活世界,對人類生活于其中的整個場域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和熱切融入的胸懷。作為哲學內在發展動力的自我意識深深扎根于現實的生活世界之中,脫離生活世界的哲學是空洞的,哲學必須對生活世界中的現實問題做出反思才能贏得智慧女神的青睞。對于我們的哲學教學而言,自然也是如此。要讓哲學教學拒絕空洞的說教和知識的頒布,并由此培養起學生對于哲學的興趣,必須要引入五彩斑斕、繽紛多樣的日常生活世界這一源頭活水。在具體的哲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現實,而且要積極促成學生在活生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自我獨立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意識,承擔起應該擔負的道義使命和生活責任。將社會熱點問題(比如當下普遍受到社會關注的“90后”現象、“文化熱”問題等)引入哲學教學實踐,鼓勵學生闡述自身觀點,在交流與引導中培養起學生的追問態度、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當然,現實生活世界的復雜多樣,可能會讓學生感覺到困惑與迷茫,但是哲學本身所具有的求真、向善、尋美的獨特魅力將成為學生辨識復雜生活世界的有力心靈支撐。故而,讓哲學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哲學,這將是我們在哲學教學中擺脫知識化傾向的最基本選擇。2.面向哲學經典。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哲學史。離開了偉大哲學家的哲學經典著作,哲學自然無法承擔起智慧養成和人文提升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我們現實的哲學教學知識化中,哲學經典著作的重要作用遭到了普遍忽視,哲學被嚴重的“原理化”,仿佛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被摧殘得形容枯槁。哲學的“原理化”就仿佛是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按照生物學意義上的器官組成進行機械的分解,我們看到的是骨肉分離的框架、條分縷析的單個組織,但卻感受不到任何生命力的存在。面對此種狀況,學生自然對被知識化的哲學倍感乏味,提不起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脫離哲學經典的哲學教學,讓學生的頭腦“白板化”,在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面前失去了分析和選擇能力,陷入到了后現代所謂的“怎么都行”的思維模式之中,“這樣的教育無異于宣傳,而且是毫無用處的宣傳,因為塞給孩子的各種意見或價值是飄忽不定、不著邊際的,缺少作為道德推理依據的經驗或情感基礎”。我們要讓哲學恢復思想感召的魅力,就要讓哲學經典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煥發生機。在哲學教學實踐中,讓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張口說話,讓學生感受這種跨越時空的思想深度和哲學經典背后的風云變幻。當然,在將哲學經典引進課堂的過程中,需要“我注六經”的經典解釋態度而非“六經注我”的肆意曲解和盲目實用。在具體哲學學科的教學中,要安排好哲學教科書與哲學經典著作之間的關系,選取合適的哲學經典著作以印證哲學教科書,以好的哲學教科書來引導哲學經典著作的研讀。同時,以哲學共同的思想面向和反思意識來打破所謂馬哲、中哲、西哲之間人為的學科壁壘,讓哲學經典的智慧穿透民族文化的罅隙、打破意識形態的封閉。3.貫穿問題意識。“哲學的歷史,就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歷史;哲學的歷史之所以是發展史,就在于它歷史地發現新的問題和提出新的問題,并歷史地轉換自己的提問方式和理論‘范式’。”哲學經院化、教條化、空洞化的最大癥結就在于其缺少了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哲學能夠隨著時代演變而自然延展的內在動因,是對于生活于其中的現實生活世界的好奇心,是保持高度生活熱情和積極人生態度的源泉,是能夠積極融入時代的沸騰生活但又不媚俗趨同的理智自覺。我們強調的哲學問題意識并非哲學的實用化和功利化,而是要突破狹隘自私的個人觀念,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去觸摸、感受、體會、領悟人類在當前共同面臨的時代境遇、思想主題和命運摳問,在一種將自身融入時代、融入人類生活共同體、融入漫長歷史延續的境界中展開積極自我反思,從而能夠尋求自身在宏大時代主題和歷史背景中的適當位置。在我們當前的哲學教學實踐中,這種真正的問題意識被扭曲為知識化的方法論規則,仿佛我們學習了哲學就是掌握一門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技能與技巧,就可以幫助我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順利勝出、出人頭地。面對如此現狀,我們要在哲學教學中貫穿境界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偉大哲學家的思想傳記和生活傳記,讓學生感受來自先哲的生活境界與思想魅力,防止哲學被片面化為一種生存技能的教條。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面向哲學思考人生的自覺意識,讓學生直面人生的終極問題,比如“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等哲學的亙古迷思在當今時代的回答。也許,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沒有最為完美答案的,但關鍵是要引起學生對這些哲學問題的積極反思,因為哲學知識化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讓人漸漸失去了反思能力。
二
哲學教學中知識化的問題的真正化解需要我們站在時展的高度上,積極反思近代以來人類不斷形成并強化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回到哲學教學實踐之中進行大膽探索和審慎嘗試。結合上述所探討的立足生活世界、面向哲學經典、貫穿問題意識這三個哲學教學中的關鍵點,要在具體的哲學教學實踐中化解知識化傾向及其消極后果,至少還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本身應具有深厚的哲學功底。綜觀人類哲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真正對人類自我完善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教育家基本上都是偉大的哲學家,比如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霍布斯、盧梭、康德、黑格爾、杜威等。對于我們的哲學教師而言,必須要廣泛而深入地研讀古今中外的哲學經典著作,接受哲學經典著作對自我心靈的滋養和對自我靈魂的撞擊,避免狹隘的思想偏見對自我接受經典著作的誤導,報著虔誠和敬畏之心與那些圣哲展開心靈對話,以開放的胸懷容納和接受來自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哲學家對自我的啟迪與教誨,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和哲學理論水平。同時,還要努力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離開了學術研究的哲學教學注定無法深入,作為哲學教師而言必須要秉持嚴謹規范的科研態度開展扎實深入的哲學學術研究,把握哲學研究最前沿領域的學術成果并積極向哲學教學過程轉化,從而為哲學教學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二是靈活的哲學教學藝術有助于增強哲學的魅力。哲學理論本身的形而上學性、思辯性、基礎性需要靈活的教學藝術才能得以更好的呈現。教學藝術體現了對于所講授學科的創造性把握和傳神性意會,本身就是一個難度很大的教學實踐問題,更何況對于哲學這樣一種最為基礎性的學科,要達到高度的教學藝術水平更是一個難上加難的問題。但是,要真正克服哲學教學的知識化傾向增強哲學的魅力就必須要講求一定的教學藝術,只有這樣才能讓哲學理論煥發思想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學生以達到良好育人的目的。“總體線條的勾勒,微觀細節的闡述,邏輯分析的獨白,講解視角的轉換,背景知識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恰倒好處的板書,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難問題的提示,理論想象的激發,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論境界的升華,所有這些必須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揮灑自如,引人入勝。”哲學教學體現了哲學教學者對于哲學的總體把握和深度領會,也滲透著哲學教學者對哲學學習者的了解、期待和希望,更展現著教與學之間所能形成的良性互動氛圍和相互促進的和諧關系,必然是一種因人而異的創造性探索工作。三是哲學教學過程要貫穿平等對話的基本意旨。哲學形成于對話之中,哲學的魅力也體現于平等對話所促進的思想激蕩和靈感觸動之中。對話是對日益抽象化和脫離語境的知識化的自覺抵制,是對知識灌輸的簡單粗暴做法與居高臨下的傲慢的真理傳播態度的拒斥,是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對于理應引起關注的共同問題的協同思考,其中滲透了對話雙方和諧互動的激勵與啟發關系。離開了對話的哲學教學,無疑是使哲學在知識化中趨向僵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哲學教師而言,必須要改變自身真理頒布者和智慧掌控者的獨斷地位,要清醒地意識到對學生的哲學啟蒙也是自我啟蒙的過程,必須要將學生放置于平等對話者的地位對其進行激發、引導,從而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學生的活躍思維與教師的理性演進能夠在平等對話中相得益彰,真正的哲學思想傳遞和哲學精神升華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實現了。具體到哲學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力求客觀地呈現哲學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對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形成自我理性判斷,然后圍繞學生的獨特視角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與對話,讓哲學真正在自我與他者的思想碰撞中實現進步與超越。借助于這樣一個過程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哲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形成了獨立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表達能力,教師也在學生獨特的視角和活躍的思維中獲得了提高與發展。四是哲學教學過程要積極融入境界意識。哲學教學的過程不是冷冰冰的知識傳遞過程,哲學作為人文教育最為基礎性學科就在于能夠以理論和人格的雙重力量實現對哲學學習者的境界提升。真正打破了知識化傾向的哲學教學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境界教育,哲學與一般實用性學科的最本質區別就在徹底拋棄了所謂“事實”與“價值”的絕對對立思維,崇尚在對話與交流中實現對理想、信念、情操與教養的提升,在趨向人格完滿中實現自我超越與境界提升。我們迫切地需要這種融入了境界意識的哲學人文教育,因為“它們能造就一個值得人類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它們能使人們將其他人看做完整的人,有各自的思想和感情,應當受到尊重與同情;它們能造就這樣一種國家,它能戰勝恐懼和懷疑,以支持富于同情心的、講理的辯論。”融入境界意識的一個很重要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哲學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哲學所具有的理論境界以及偉大的哲學家在其生活歷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人生趣味及境界。通過以上四個環節的教學,我們引導學生一步步從認識面塑的各種形狀、叫出不同形狀的名稱(二級文化詞語)、理解不同名稱面塑的文化內涵(三級文化詞語),最終幫助學生在模擬實際場景(民俗事象)中領會并認同面塑在中國人婚禮中的“禮品”用途,即“禮品”所起到的密切人際關系的作用。這種作用恰恰是中國人價值觀念的表現,也是應該讓學生認識體味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在以上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面塑在中國歲時節令、人生儀禮中的功能:食品、祭品、禮品。作為食品,有果腹之余體現的自適自娛之樂;作為祭品,有對天地神靈敬畏之情體現的娛神之樂;作為禮品,有溝通人際關系體現的人情之樂。如此,人與自身、人與天地神靈、人與人之間相互構成和諧的關系世界,這是人類通過面塑所體現出的一種天人合一的追求。這種追求實質上正是面塑的真正功能。
三
余論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我們認為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針對中高級漢語水平學習者,針對學習者所在的地域,斟酌選擇所要介紹的民俗文化事象及文化詞語;二,要顧及不同國別學生的文化禁忌;三,避免流于對相關民俗文化事象的過度詮釋;四,對三級文化詞語的認知,給足語用環境,漸趨引導而不是強行灌輸,起濡化之效。
作者:韓升謝麗威單位:魯東大學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 上一篇:職校學生人文教育策略淺析
- 下一篇:小析作文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