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神話在內容組成上的特征
時間:2022-11-08 03:01:00
導語:我國神話在內容組成上的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以希臘、北歐、印度等地的神話為參照物,那么中國神話確實有一些不同于這些地區的神話的特征。中國神話在內容構成上的第一個特點,是自然神話的缺少。從現存文獻看,中國最典型的自然神話只有燭龍、燭陰神話及伏羲神話、盤古開天辟地等等。一些公認的自然神話如羲和“生十日”及常羲“生月十有二”等,極有可能是對十干紀日及十二月紀年這種歷法制度的神話性說明,從根本上說屬于人文神話而非自然神話。而另一些解釋自然現象的神話均以圣君及文化英雄為主角,以表現他們的非凡事跡為主要目的,對于自然現象的解釋并非其主要職能。從這些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自然界出現嚴重災害的情況下,自然才成為神話關注的對象。與西方神話相比,這種現象無疑是極為特殊的。另外,自然神話在文獻中出現的年代相對較晚。如女媧神話始見于《山海經》和《楚辭·天問》,很有可能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流行;盤古開天辟地直至三國時代徐整的《三五歷紀》才見于記載。
中國神話在內容構成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天災神話特別豐富。就中國古代一些最重要的神話而言,“女媧補天”屬于洪水神話,“共工觸不周山”則是對洪水成因的進一步說明,“后羿射日”是公認的旱災神話,它以“十日并出”解釋旱災形成的原因。“夸父逐日”同樣是一個旱災神話,夸父在《山海經》中同時又是旱魃,此一神話旨在說明黃河、渭水水位急劇下隱的原因。先民將此歸因于夸父將河、渭之水喝干了。而有關英雄圣君的人文神話又往往與對水旱兩災的發生及治理密切相關。鯀禹治水神話不用多說,即便是炎黃之戰與蚩黃之戰的原因也與水旱兩災有關。由于水旱兩災逼使一些受災地區的部落集體遷徙,從而與當地的原住民爭奪生產與生活資源,由此發生了一些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戰爭。
中國神話在內容構成上的第三個特點,便是人文神話的相對豐富。除了圣君賢臣與文化英雄事跡以外,中國的人文神話至少還有兩類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第一類是以感生情節為核心的始祖神話;第二類就是仙道神話。中國的始祖神話異常豐富,以姓族為單位,華夏集團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話,而東夷、苗蠻、戎狄等尚未融入華夏集團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話。這些始祖神話(尤其以華夏集團的始祖神話為代表)往往有一個核心情節,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話的主要內容,是對于彼岸樂土的想象、關于神仙的事跡和對于長生的追求等等。始祖神話、英雄神話和仙道神話三者的數量相當龐大,它們占據了中國神話的絕大部分。由此可見,中國神話就總體而言其實并不稀少,學術界所謂“中國神話缺少”的觀點實際上僅僅在自然神話這個范圍內才成立。
自然神話是否必然是最初產生的,或者是最普遍的神話形態呢?自然學派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馬克斯·穆勒就認為神話之所以產生,乃是因為大自然以它的廣大性和無限性喚起原始人一種確鑿的、包圍與支配著他們的無限的感覺,從而引起驚異與恐怖之情。在敬畏的基礎上,宗教與神話產生了。這種理論乍聽上去似乎有理,因為人首先接觸的是自然,對自然的興趣當然最先發生,自然神話的產生也必然早于人文神話。然而這只是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推測原始人類。實際上,神話的產生絕不是因為原始人類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如果我們的考察對象不限于印歐語系神話的話,就會發現自然神話并非最初產生或最普遍的神話類型。杜爾干的考察對象是澳洲土著,他對穆勒的說法就有過系統的批評。他在《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中說:“如果大自然的事物真是由于它們龐大可觀的外形或它們顯示出的力量而成為圣物,我們應該看到太陽、月亮、天空、山脈、大海、風,總之宇宙間一切有強大威力的東西首先上升到這種顯要的地位,因為沒有什么比它們更能使人產生強烈的感覺與想象了。而事實上,它們只是在后來才被神化的。信仰最早針對的對象……是一些最微不足道的植物和動物,對于它們人至少是處于平等的地位的,它們是鴨子、野兔、袋鼠、鴯鹋、蜥蜴、毛蟲、青蛙等等。”隨著人類學調查所得材料的日益豐富,人們發現原始人對太陽、月亮、天空和山岳等自然現象幾乎沒有表現出什么興趣,他們認為這些現象的運動規則乃是理所當然的。颶風在斐濟是一個幾乎每年都要遇到的災難,但埃文斯·普里查德在《原始宗教理論》曾引用過霍卡特對斐濟人的調查,指出他從未發現在斐濟人中存在解釋颶風的有關理論,那里也沒有一絲宗教敬畏的氣味。原始人的心理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求知的興趣和詩意的浪漫,然而他們最關切的乃是一些實際的事務,他的一切興趣最后都要歸結于以實用為本的人生觀之上。神話之所以產生,乃是因為它在原始社會組織中有著重要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說,自然神話缺乏與人文神話豐富這一現象并非中國所特有。
那么,為什么中國會有那么多的氏族起源神話與天災神話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追溯到中國神話產生時期的生產方式與社會制度。就生產方式而言,中國的文化中心——黃河、長江流域很早就進入農耕階段。根據中國遺存的某些習俗(如吃狗肉)分析,華夏集團似乎未經畜牧階段而直接從狩獵階段進入到農耕階段。對于農業社會來說,天災(尤其是水旱兩災)最容易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威脅,它們不僅直接威脅人的生存,而且會引發很多的重大事件,如天災會導致部落之間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爭斗。又如,由天災而導致的部落遷徙使得原本平衡的部落生態被打破,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動蕩。在這個過程中,率領人民戰勝天災的首領會得到長期的景仰與稱頌,成為初民心目中的神靈與英雄,這就是中國古代天災神話豐富的原因。
相比于自然神話而言,氏族起源神話是世界范圍內更為普遍的神話形態。這是因為氏族是各個民族內都存在過的社會集團。中國社會組織的基本發展態勢是由氏族逐漸演變為部落,再由部落聯盟演進為國家組織。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組織中,氏族是最基本的單位,幅員的遼闊、氏族的眾多更為氏族神話的豐富創造了有利條件。氏族起源神話的豐富和祖先崇拜觀念的盛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氏族在維系社會組織方面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