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探究新方向

時間:2022-11-08 03:02:00

導語:中國哲學探究新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哲學探究新方向

中國哲學的未來方向一直是哲學界普遍關注的課題,也先后出現過多種各具智慧的見識。近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舉辦題為“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以此紀念該校哲學系創系六十周年、唐君毅先生百歲冥壽、新亞書院六十周年院慶紀念日。勞思光先生首先回顧了學界已有的各種觀點,并將其歸納為三類:客觀知識尋求之取向、傳統價值重建之取向、德行實踐引導之取向;在此基礎上,勞先生又對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提煉概括,探其微、抉其精;由此指出中國哲學的未來方向應該是:將中國哲學中的開放層次與其他哲學中的開放層次進行交流匯聚、互動激蕩。

關于中國哲學身份及其發展方向,劉笑敢先生認為,中國哲學實際上有四種不同的身份,即現代學術、民主文化、個人生命滋養、世界文化資源等;而作為現代學術的中國哲學實際上應該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純學術的、歷史的、文本的、客觀的取向;另一個方向是現代實踐的、發展的、應用的取向。但兩個方向目標、功能、方法、標準皆有不同,不應混淆。

對于儒家“喜言善不喜言惡”的學術特點,早已成為中國哲學界的共識。鄭宗義先生則認為,儒家實際上也是關注“惡”的,而唐君毅更是開拓了這一方向,因為唐君毅提出了“應加入攝入惡”的主張,這是唐君毅對儒家人性論的重大開拓。一般而言,孟子“擴充善端”與其“反身而誠”并無矛盾,因為孟子“求放心”就是為了“擴充善端”。但羅秉祥先生基于戴震對宋儒的批評,認為宋明儒“復其初”修養方法與孟子的“擴充善端”完全不同,后者更有利于美德品格的建立,而前者卻是相反。

在學術界,主儒家有平等觀念者向來少之又少,而且常為人所詬病。高瑞泉先生別立新說,認為儒家平等觀念可從三個向度去解釋:儒家心性之學發展起來的“圣凡平等”及其所蘊涵的自尊;“民本”和反對貧富懸殊出發的經濟平等傾向;“互補”或“對等”來解釋或補充的等差關系。并認為,這種解釋自身將成為儒家傳統創造性轉換性歷史之一部分。

馮耀明先生對流行的天人關系見解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過去所講“天道性命相貫通”作為“天人合一”的基礎是錯誤的,因為它是混淆了宇宙生化論和形上本體論而成的“天道論”、混淆了成德之教與本體之學而成的“心性論”,其后果則是:生化之源可混轉為存有之本,超越本體可混化為超驗規律,宇宙秩序可混同為道德秩序,自主心靈可混升為宇宙心靈。

這次會議共收到英文論文25篇,英文主題報告基本上與中文報告場次平分秋色。由此我們真切感受到,關心中國哲學發展方向的不僅是中國學者,也有許多國外學者,甚至是國際上一流的中國哲學研究專家。這一方面體現了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視野的開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哲學在現今世界哲學論壇上日益受到關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