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的哲學思維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14 06:03:00
導語:聲樂教學的哲學思維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聲樂教學中運用哲學思維,能夠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協調對立統一的矛盾,遵循學科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客觀地認識問題,全面、能動地解決問題,從而進行卓有成效的聲樂教學。
關鍵詞:聲樂辯證法整體與局部對立統一一分為二
近幾年來,筆者仔細研讀了不少聲樂教學的學術文章,從中認識到,一些聲樂教育家,之所以能取得好的聲樂教學效果,“點石成金”,讓學生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走向輝煌,是由于其教學中正確的理論思維與聲樂教學實踐緊密地相結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教學中具有辯證法的哲學思維。現筆者結合一些聲樂教學實際狀況,對以下幾方面加以認識。
一、把握個體與整體的關系
在聲樂教學中,容易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其實,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整體和局部的問題。所謂整體,是指事物的各個部分的有機的統一;所謂部分是指構成整體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或一個因素。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聲樂大師沈湘說,歌唱需要三個條件:頭(頭腦)、心(感情)、身(發聲器官——歌喉),三者的配合統一才能完成美的歌唱。這三者之間的配合統一,其實質就是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若單純強調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例如,我們經常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以情帶聲”,但是許多人對其理解比較簡單、籠統,流于表面,認為有了情就有了聲。聲樂是聲音的藝術,故“聲”是歌唱的基礎,“情”是建立在“聲”的基礎之上的。因為,一個演唱者即使充滿了激情,如果聲音技巧跟不上,也不是最好的演唱。為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對學生進行長期嚴格、系統、正規的專業聲樂技巧的訓練,同時要培養學生感受、鑒別美好聲音的能力。如:歌唱的松弛美、連貫美、靈活美、圓潤美、穿透美等。在我們的聲樂課堂里,往往會停留在聲音的糾纏之中,沒認識到聲音應與藝術表現和審美需要有一個更高的審美角度,這個角度是:“演唱者把歌曲思想、情緒和情感注入到歌聲中去,那么歌聲就具有了美感。”將歌唱技術與傳情達美恰當結合,這才是聲樂的真正意義。如唱親切的歌曲,運用氣息柔和流動的聲音;表現威武雄壯的歌曲,運用“堅”起來的挺拔的聲音;唱纏綿的愛情歌曲,運用柔和的半聲;唱歡快活潑的歌曲,聲音輕快飄逸而富有彈性。
由此可見,教學中應注意將發聲技術、歌唱心理、音樂美學以及對歌曲內容的理解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把握整體,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材施教,才能在聲樂教學中樹立整體觀念,防止片面性。
二、處理好事物對立統一的關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對立而統一,并且是在矛盾的運動中發展。聲樂也是如此。例如,歌唱中的聲音與呼吸是矛盾的問題。“氣”和“聲”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氣催聲響,聲靠氣傳,氣停聲止,無氣不發聲。若在發聲中單純追求喉嚨打開或過分強調呼吸的作用有可能導致聲門與呼吸失調,造成聲音病變,正確的方法應是注意喉嚨的打開與氣息的配合,即發音時喉頭打著哈欠向下嘆息擋氣,使氣息的壓力與喉頭相對抗而又保持平衡,才會發出較理想的聲音。再如聲音高位置的訓練,一些學生,為了追求“高位置”而把氣息和喉頭都上浮起來,發出尖、卡、虛、緊的聲音。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將“高位置”與“低控制”協調起來。這一高一低是一對矛盾,若在提示聲音的高位置同時又保持氣息下沉的低控制,歌唱狀態就會處于平衡,發出理想的聲音。其實,在聲音訓練中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如:打開喉嚨與聲音的集中;笑肌上抬與下腭的放松;聲音與情感等,都不能孤立地強調哪一方面,這一系列的訓練,無不貫穿辯證統一的規律。用這一規律審視聲樂藝術,其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因此,聲樂教師既要有辯證的思維方法,也要引導學生有一對客觀的耳朵,辨聽自己發聲的對與錯,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從而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運用科學發展觀掌握學科規律
初學聲樂的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沒有學發聲之前,能滿有信心地用大白嗓“喊”唱。然而,正式開始學發聲后,突然不會唱歌了,信心也陡然下降。一些學生還經常出現練聲或歌唱中的反復情況,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喪失學習聲樂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聲樂教師應讓學生知道:學習聲樂有一個努力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好是哲學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從不自然走向自然,從自由王國走向獨立王國,再從獨立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公務員之家
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從他多年聲樂教學的體會中總結出:“歌唱嗓音的技能性發聲訓練要經歷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科學的自然階段。”這段話實際揭示了聲樂學習中的否定之否定的哲理規律,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所謂自然階段,是指在沒有接受專業訓練之前,以個人對音樂的感覺和模仿進行自然的、無拘無束的歌唱。但進入學校后,教師要從理論與實踐上,指出學生歌唱中存在的問題,調整歌唱器官的運行機能,糾正學生原有歌唱中的一些錯誤方法,學生在這一階段就會有不適應的感覺,因此,歌唱中就會有許多不自然的情況。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切忌給學生唱力不勝任的歌曲。首先要注意對學生進行中聲區的訓練,不要盲目擴音域。因為中聲區是連接高、低聲區的橋梁,學生在此基礎上練聲不會有音域負擔,容易體會到氣息的作用,喉嚨打開的感覺,管子通暢的妙處。但這一階段掌握的東西不是全面的。什么樣的聲音是對的,什么樣的聲音是錯的,學生心中是沒有底的。他們在發聲練習時感覺時好時壞,這種情況,實際是聲樂學習的一個必經的階段。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聲音訓練以及學習的積累,學生就會對歌唱發聲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歌唱技巧會不斷提高。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所獲得的感性認識和積累進行概括、分析、比較,啟發學生不斷地修飾和調節自己的歌唱狀態,發出富有表情的聲音。要培養學生多思善學,在“悟”中找狀態,養成細心感受、體驗的良好習慣。這一階段,學生要切忌浮躁、驕傲和盲目自信,用各種方法進一步提高聲樂技巧。聲樂技術、技巧是為生動表現歌曲內涵、思想、風格服務的。為此,教師在這一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從多渠道、多角度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在演唱中把握歌曲的風格。如演唱江南民歌時應婉轉細膩含蓄;演唱西北部民歌應高亢、深沉而質樸;演唱蒙古族民歌應氣息寬廣;演唱新疆民歌應具有歡快嘹亮的聲音。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這樣才能聲情并茂地歌唱,這種聲音才能打動聽眾。
古人云:“工夫深處漸天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聲樂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演唱技術和一定的舞臺實踐經驗,有一定的藝術底蘊的沉淀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得心應手地歌唱。在演唱中,感情流露自然,樸實大方,沒有矯揉造作,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可見,聲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做法。沒有堅韌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沒有虛心求教的精神,就不能完成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渡和轉化。
四、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問題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內部,都存在著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教師要想如實把握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聲樂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是,鞏固優點,發揮優點,克服缺點,改掉毛病。然而,一些教師經常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不知所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況歌唱藝術是無止境的。因此,教師對待學生正確的態度是,學生有優點應該馬上肯定,哪怕是一點進步都要鼓勵學生,同時,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毛病,把問題講得簡單、準確,講得風趣、幽默,這樣,學生就會對聲樂學習有信心。對學得好的學生,教師要啟示學生不能安于現狀,要虛心學習,找出自己的不足,盡量發揮自己的特色。這樣,學生才能客觀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聲樂。做教師的,要想有長足的進步,“源頭活水”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僅要向前輩學習,向同行學習,還要善于向自己的學生學習,每位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通過教學,學生會反饋相關的信息,教師還可以從中驗證自己的教學。
綜上所述,辯證法是聯系與發展的學說,把握了聲樂教學中所蘊含的哲學思維,就把握了實質與核心,也就掌握了打開聲樂教學藝術大門的鑰匙。辯證法能讓聲樂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處理對立統一的矛盾,在否定之否定中掌握學習規律,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客觀地認識問題,全面、能動地解決問題,從而進行卓有成效的聲樂教學。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為此,我們應努力學習和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激發在聲樂教學中的理論興趣,拓寬理論視野,撞擊理論思維,提升理論境界,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地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著《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2]鄒長海著《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3]劉朗著《聲樂教學手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王宏《歌唱訓練中的三個重要環節》[J].原載于《中國音樂》,1998年第2期。
[5]恩格斯《反杜林論》[A].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