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對民歌流傳影響思索

時間:2022-06-07 11:40:00

導語:影視藝術對民歌流傳影響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藝術對民歌流傳影響思索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西北民歌的傳承歷來以口頭為主,有著相當的局限性。長久以來只是在相對封閉的黃土高原傳唱。20世紀80年代,隨著電影《黃土地》《人生》等影片的公映,影片中極具陜北民歌色彩的插曲《女兒歌》《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迅速傳遍全國,那蒼涼剛勁而又哀怨纏綿的獨特魅力深深打動了觀眾,受到人們由衷的喜愛。甚至以此為契機在全國范圍內刮起了一陣強勁的“西北風”。一大批西北風格的歌曲如《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等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歌曲。近年來,電視劇《喬家大院》《走西口》的熱播使西北民歌再次成為人們喜聽熱唱的關注熱點。應該說,在現代傳媒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影視作為獨特的載體,對西北民歌的傳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也使它的傳承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本文試圖從探析影視藝術對西北民歌的成功演繹和傳播為個例,以求對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新時期的保護及傳承有所啟發或借鑒。

一、西北民歌自身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我國的西北民歌是黃土文化的積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苦難凝成的歌。黃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生活在那里的先輩們飽嘗生活的艱辛。他們需要也慣于用凄涼婉轉、高亢悲愴的調子來消解憂愁、抒發情感。“窮開心,富憂愁,尋吃的(乞丐)不唱怕桿求”“;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在黃土地極度貧乏的物質條件下,人們非常渴望宣泄內心的壓抑和苦悶,得到精神的愉悅和撫慰,因此,蒼涼的溝壑間便誕生了無數天然本色的璞玉渾金。家喻戶曉的《藍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趕牲靈》等都是西北民歌的經典之作。

1.歌詞純樸生動,形象鮮明西北民歌最顯著的特點一是歌詞的上下句結構形式,二是歌詞中“比”“興”手法的運用。朱熹曾經在《詩經集傳》中說過“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歌詞的上半句都是采用“比”“興”手法,以自然的語言描繪自然的情景,其主旨用意在表達歌詞下半句的意思,即所謂“上句比興,下句點題”。這樣的方式起到了欲揚先抑、深化主題的“點睛”作用。如《蘭花花》中:“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瑩瑩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五谷里的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數上蘭花花好。”以青線藍線的亮麗色彩來比喻蘭花花的美麗;又以五谷里高粱最高來襯托蘭花花的出眾。又如《人家都在你不在》中“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石起興,心中既有些許埋怨,又飽含無奈的情緒。

2.旋律高亢激昂,感人肺腑西北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中,人們在空曠的山野、高原無拘無束地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感,唱出心中的喜怒哀樂。因此,節奏自由,音調高亢,旋律起伏大、跳進多,音域寬、拖腔長是西北民歌的顯著特點。正因為以上特點,使其顯現出高亢遼闊、激昂奔放、蒼涼剛勁的獨特風格。如《腳夫調》連續的四度跳進使得上句的音域達十二度,使人仿佛聽到腳夫發自心靈的吶喊;下句旋律性呈曲折下行的收攏狀,表現出主人公對自身命運的無限感慨,極富感染力。

3.鮮明的地方色彩雙聲疊韻詞的使用在西北民歌中很常見。這與當地的方言特征有著密切關系。“提起(了那)哥哥走西(呀)口,止不住小妹妹淚蛋蛋流,一把把(那)拉住那哥哥的手,說下個日子(呀)你再走”,光從字面上似乎看不出太特別的東西,但是將這些歌詞回歸到當地的語言環境中去感知,不僅是押韻順口,而且是韻味十足。而且在這些雙聲疊韻詞的后面常綴一個綴詞“兒”,如“:哥哥”,實際應念作“哥哥兒”,顯得更加生動、親昵。將當地人民最質樸簡單的性格特征體現無疑。第二句中所用的詞語“淚蛋蛋”就非常特別,淚珠、淚花等詞也能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是相比之下,“淚蛋蛋”就顯得更為淳樸、自然,也更具地域特色。

二、影視藝術對西北民歌的成功改編是其廣為流傳的重要條件

中國傳統民歌的流傳主要依賴于“口耳相傳”。因為過去許多民間歌手和老百姓都不識字,就是靠從老一輩那里聽到,學唱然后又唱給下一代。這種形式對于民歌的流傳顯然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和障礙。比如,自從第11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設立了原生態唱法以來,收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歡迎,這種從山間田野走來的原汁原味的歌聲仿佛帶著泥土的清新,使大家耳目一新。此舉對于民歌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無疑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原生態民歌要想廣泛流傳恐怕還相當困難。地方民歌能否流傳取決于幾個必需的因素,包括語言、旋律、風格、時代性等等。首先歌詞要聽得懂,旋律要上口、易學,風格鮮明還要符合群體的審美要求。這樣一來,對民歌的合理化“改編”就顯得非常重要。西北民歌借助于一批優秀的西部題材影視劇這一載體得以在全國廣為流傳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從《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冰山上的來客》)到《女兒歌》(《黃土地》)、《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人生》),再到《遠情》(《喬家大院》)、《跟我走》(《走西口》),雖然時間跨度達幾十年又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但都是吸收了民歌的精華、經受了時間的考驗而受到大眾廣泛歡迎的經典之作。仔細探尋它們的成功“秘訣”,有以下幾點共性。

1.必須保留民歌的“底色”,尊重其獨特風格對地方民歌的“改編”一定要立足于民歌“原型”基礎之上,保留其“底色”不變。要從民歌“原型”中孕育出更加適合于繼承和傳播的民歌,這樣的“改編”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將會適得其反。成功改編西北民歌、使其傳唱國內外成就最大的人要數“西部歌王”王洛賓。王洛賓只承認自己是“傳歌者”,“有利于傳,一切為傳”是他進行民歌改編的不易原則,在對近兩百首民歌進行記錄改編的過程中他嚴格遵循“既要符合民族格調,又不歪曲漢語形象”,把流傳于“西部少數民族中的民歌以漢字和音樂的形式記錄下來,使民歌從口頭傳唱變為書面傳播,實現了中國西部民歌傳播形態的重大轉變。王洛賓先生的實踐為民歌的成功改編以及后來影視藝術對西北民歌的吸收、引用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已故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先生在創作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音樂時,深入到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采風,虛心向當地民間歌手學習,聽到并記錄了大量的民歌,有了豐富的素材,憑借雷振邦先生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專業水平加上“點睛”之筆,醞釀出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久唱不衰的傳世之作。當代作曲大家趙季平先生在影視音樂創作中獨樹一幟,特別注重對民歌的借鑒與改造。他生長于西北這塊熱土上,對西北民間音樂極為熟悉和熱愛,運用起來可謂是得心應手。《人生》的主題曲《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也是趙季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清新婉轉而又略帶傷感的旋律準確刻畫出女主人公的期盼之情。而原汁原味的歌詞更是突出了信天游的鮮明特點:“上河里的鴨子下河里的鵝,一對對毛眼眼照哥哥,煮里那個錢錢下了那個米,大路上摟柴一你。清水水的玻璃隔著窗子照,滿口口白牙對著哥哥笑,雙扇扇的門來單扇扇的開,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其中“,一對對“”毛眼眼“”清水水“”滿口口“”雙扇扇”等等,均是對這一特點的形象體現。

2.有效提升了民歌的藝術性,更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王洛賓、雷振邦、趙季平等作曲家都是準確地抓住了這“一點”而使西北民歌走出西北、走向世界的。民歌都是產生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及特定的環境下的。如《走西口》《腳夫調》所反映的那時社會生活和我們當代社會生活距離很大,今天的民歌必須能夠表達當今人民群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從這個角度講,趙季平先生對民歌及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既吸取、保留了民歌的精華,又緊緊扣住時代的脈搏,依托影視藝術的傳媒優勢,把西北民歌提升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喬家大院》是近幾年熱播且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受到群眾歡迎的電視劇。趙季平為其創作的音樂極具地方特色,其中的主題歌《遠情》也隨之廣為傳唱。這首歌既繼承了西北民歌的精華,又有強烈的時代感,它所倡導的誠信、善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信念與當代人民的思想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加上山西籍歌手譚晶的精彩演唱,使其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民歌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對其進行挖掘、保護乃至傳承,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影視藝術對西北民歌的流傳、發展起到的積極影響和作用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由此推想,我們能否嘗試運用其他現代傳媒手段(如網絡、廣播等)來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這是一項大工程,需要音樂界的專家、學者、基層的音樂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使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得到真正的弘揚、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