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8:16:00
導語: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聲樂藝術文化抒展演唱傳播互動性
【論文摘要】聲樂藝術是包括文學、音樂、歌唱、器樂以及形體表演等多種藝術因素構成的綜合性藝術。這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通過聲樂演唱和借助現代傳媒技術來實現超越歷史、超越國界的文化意義。聲樂藝術文化的抒展涉及范圍廣闊而多樣,本文僅從聲樂演唱傳播、聲樂藝術的互動兩方面闡述了聲樂藝術文化抒展的重要意義。
聲樂藝術是包括文學(詩、詞)、音樂(旋律)、行腔(歌唱發聲)、器樂(伴奏)、舞蹈(伴舞)以及形體表演等多種藝術因素構成的綜合藝術形式。這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通過聲樂演唱和借助現代傳媒技術來實現超越歷史、超越國界的文化意義。千百年來,無論是聲樂藝術實踐、聲樂藝術鑒賞,還是聲樂藝術教育,無論是聲樂文化的傳播、消費、流行,還是聲樂文化的交流等等,與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打下了極為鮮明的時代烙印;它的精神文化催化和影響著若干代人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意識,為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1聲樂演唱的文化傳播
聲樂文化賦予聲樂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詞作家、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化成可讀、可看的優美詩詞,曲作家把極具文化色彩的詩、詞創作成可唱、可聽的賞心悅目的歌曲;而將詞、曲作者的作品賦予鮮活生命的是聲樂演唱。聲樂演唱者既是聲樂文化最好的詮釋者,又是聲樂文化精神最佳傳播者。聲樂文化是在他們的演唱中得以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得以抒展。優秀的聲樂演唱者,通過她們出色的演唱技巧,鮮明的演唱風格,將歌曲中豐富的文化內涵,真實、感人、創造性地傳遞給觀眾、聽眾,使聲樂文化在眾多的群體中得以傳播。因此,聲樂演唱者擔負著聲樂文化傳承、傳播的神圣使命。
回顧二十世紀20、30年代,一批批從國外留學回國的音樂家、歌唱家如:蕭友梅、應尚能、黃自、趙元任、黃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她們不但把國外先進的聲樂教育理念帶回中國,而且通過在國內舉行音樂會的形式將國外優秀的聲樂作品、聲樂文化、科學的發聲方法傳播到中國,是她們精湛的演唱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聲樂藝術表演者和聲樂藝術教育工作者;是他們的辛勤努力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歌唱家和聲樂藝術教育家。這些歌唱家如迪迪拜爾、廖昌永、吳碧霞、宋祖英、等,她們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舉辦個人音樂會,參加國際聲樂比賽;通過她們出色的演唱將中國優秀的民族聲樂文化傳播到全世界,讓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民族聲樂文化。這種聲樂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是靠一批批優秀聲樂藝術表演藝術家的努力得以體現和完成。正因為有聲樂演唱的傳播才使聲樂文化在眾多的群體中得以抒展;正因為有聲樂藝術的相互交流才使得全世界以藝術為紐帶能和諧的相處在一起,這是聲樂藝術的力量,這是聲樂藝術文化深刻意義所在。
2聲樂藝術文化抒展的互動性
聲樂藝術文化的抒展,不僅只需要演唱者將詞曲深入仔細地研究,把演唱技巧、情感以及表演動作進行形象、準確的藝術處理與創造,而且更重要的或者必可少的需要與觀眾、聽眾進行自然、親切的交流和溝通,這種交流和溝通就是演唱與欣賞的互動。聲樂藝術意義的最后實現也是通過藝術作品的展示,進而在與接受者的對話中得到實現的。聲樂作品的接受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給予作品新的理解,賦予它新的意義,潛移默化中受聲樂藝術美的感染和熏陶;這是聲樂藝術創作者對作品生動的表達,使欣賞者在欣賞中與藝術創作者情感的互動。這種互動是欣賞者對演唱者所傳達的聲樂藝術美的欣賞、接受、認可的效果。聲樂藝術文化抒展的互動性,在欣賞者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一種是形式上的互動。演員的歌聲、動作、表情是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對觀眾構成一種刺激,觀眾對這種刺激從表情、掌聲、叫好聲或其它手段對演唱者作出反映,這種反映又反過來刺激演員,對現場的演員的表演產生作用。這是一種形式上的互動。這種互動性,是根據某種演出內容、演出任務、演出形式,為了渲染某種氣氛,需要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所要達到的藝術效果。節日、慶典活動、流行歌手的商業演出等等演出活動,都需要這種形式的互動。這種互動風格體現了敢于張揚個性、敢于突破傳統的時尚、能夠渲染演出內容所需要的氣氛。這種互動成為聯系觀眾的情感紐帶。凡是從歌曲內容出發,發自內心而又有調控身心的互動可以增強演唱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也可使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享受到聲樂藝術的美,不知不覺中去吸收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文化。那些片面追求形式上與觀眾的親密接觸的互動,自我吵作、自我作秀、嘩眾取寵的表演,完全脫離歌曲內容、沒有聲樂藝術文化美學品格,這種庸俗而低級的形式上的互動,是不可取的。
第二種是情感心理上的互動。歌唱是一種情感交流活動,是以演唱者的心靈感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創造性活動。演員在演唱時,歌曲的審美內涵、精神內容,必然通過歌唱的情感體驗而溢于言表,產生于心動、情動、形動。首先是演唱者被演唱的作品中所描寫的情景、人物、故事所感動。演唱中,將這種感動生動的、深情的、聲情并茂的表達給觀眾,使觀眾被演員真情所感染,在心理上產生震撼。演唱者和欣賞者圍繞歌曲內容所展開的情感心理交流活動,廣泛存在于一切有藝術價值和意義的聲樂演出活動中。
震驚中外的5、12地震發生后,藝術家們一場場募捐和慰問演出,如《愛的奉獻》募捐活動,《向祖國報告》演出,心連心藝術團抗震救災現場慰問演出,每一場演出都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們。藝術家們沒有舞臺上做作的形式表演,他們把心系災區人民的真情、把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精神傳遞給觀眾,使現場所有觀眾感動,使電視機前的觀眾感動,使全世界人民感動。抗震救災演出中,舞臺上那一曲曲讓人熱血沸騰的歌曲《我們眾志成城》、《生死不離》、《讓世界充滿愛》、《祖國在召喚》等等,振奮著許許多多的人心靈。舞臺上演員激動的唱著:
生死不離,你的夢落在哪里?
想著生活繼續,天空失去了美麗;
你卻等待夢在明天站起,
你的呼喚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離,我數秒等你的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為你祈禱一起呼吸;
我看不到你卻牽掛在我心里,
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意義。
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生命是命題;
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著手,生死不離。生死不離,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愛是你的傳奇;
彩虹在風雨后堅強升起,
我的努力看到愛的力氣。
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大山也依然舉起;
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天裂了,去縫起。
手拉著手,生死不離。
臺下觀眾心靈被震撼,早已熱淚盈眶,淚流滿面;這發自肺腑的藝術感染力,是希望和愛的力量傳遞;使災區人民在無助中看到愛和希望的感動;使非災區人民自發地要為災區出力的感動。臺上臺下觀眾與演員感情融匯在一起,這種情感心理上的互動讓人刻骨銘心,永世難忘。這種情感心理的互動,使人們的情感在聲樂藝術文化抒展中得到升華;這是聲樂藝術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聲樂藝術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當它的每一次藝術實踐和創造活動產生的時候,總具有大量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意義。它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和感化著人們。在聲樂藝術日益繁榮的今天,聲樂藝術文化活動的參與群體越來越廣泛;廠礦、企業文化有廠歌;部隊文化有軍歌;校園文化有校歌;老人文化有夕陽之歌;少年兒童文化有兒歌;百姓文化有家庭卡拉OK;山區有山歌;漁民有漁歌、、、、、、。專業舞臺、業余文化場所、音樂廳到處都有歌唱家、流行歌手、歌劇演唱家的歌聲。聲樂,這門最能直接抒懷和感動人心、最易掌握和普及、最具綜合文化內容的藝術形式,如今,通過一代代藝術家的傳承和傳播,眾多群體的參與,它已深深地植根于社會歷史和人們審美文化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韓勛國.聲樂藝術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4]韓斌.20世紀歌唱大師.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5]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 上一篇:郵政公司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報告
- 下一篇:郵政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