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時間:2022-08-23 10:59:00

導語: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摘要:人才培養要立足社會需求。新時期高校本科外語人才培養應滿足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對現行的教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管理機制等進行系統化重新構建,創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外語人才;復合應用型;培養模式;

Abstract:Cultivationoftalentsaimsatmeetingtheneedsofsociety.Accordingly,theeducationofforeignlanguagetalentsinthenewerashouldmeetthesocialneedsforthecrossdisciplinaryandpracticalpersonnelwhowillserveatallwalksoflife.Toachievesuchagoal,itisnecessarytocarryoutasystematicreconstructionofpedagogicalplatformincludingtrainingmodes,curriculumsystem,teachingmedia,methodologyandteachingmanagementsoastobuildamodelinwhichtheforeignlanguagestudentscanbetrainedinthedesirableenvironment.

Keywords:foreignlanguagetalent;crossdisciplinaryandpracticaltalent;trainingmode

21世紀經濟全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多學科交叉融合、綜合化的趨勢日益增強。培養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以滿足多元發展的社會需求,顯然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共識。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身外語人才培養的觀念與模式,特別是普通高校本科階段外語人才培養。那么,什么是當前社會急需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外語專業本科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培養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設想在既定培養目標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復合應用型人才概念

(一)復合型人才的內涵與特征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我們稱之為“復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復合是一種變化,尤其是智力元素的復合,其新復合體派生出的積極意義將遠遠超出單個事物簡單相加的總和。我國高校本科教育提出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始于20世紀80年代對高等學校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經逐步發展成比較完善的思想概念,即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的融合。

復合型人才的特征首先表現為“基礎寬厚,知識面廣”。復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條件,為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是創新思維、科學思想方法的萌發點。其次,在擁有多學科綜合知識的基礎上,使自身各種能力和潛能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從而產生新的綜合性能力。最后,復合型人才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各種素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個體人的基本綜合素質。杜國海等認為,大學教育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形成。[1]這些素質的提高,必將促進社會的適應性、理解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增強。筆者認為,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充分認識個人價值只有融入社會發展的進程才能被充分挖掘。擁有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優良品質、踏實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標志。

(二)應用型人才的內涵與特征

應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復合型和綜合性特征的技術(包括理論技術、經驗技術或操作技術等),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專業的社會實踐,使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如果說復合型強調的是綜合知識在綜合思維作用下產生綜合能力,那么應用型重在利用相關知識,結合生產與社會實際,將智能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效能與社會效能。

二、本科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培養外事、外國語言文字工作的口譯與筆譯工作者。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設置基本采用1+1模式,即外語+語言學或外語+文學的語言文字知識結構模式。其專業應用性主要體現在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的工具意義上。在很大程度上,外語人才的知識應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外語與母語的轉換上,通常作為其他專業或領域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純粹工具型外語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并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將是大批能夠使用外語(至少用英語)從事社會工作(任何行業的工作)的人、國家的建設者、走向國際社會參與全球化各項挑戰的人。2000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對21世紀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作了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同時《英語教學大綱》還對英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規格作了具體要求: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這個目標與規格的原則同樣適用于其他外語專業A377;具體地說,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是外語人才的立世之本;寬廣的知識面是新時期學科滲透與融合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有助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社會適應力;較強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是外語人才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較高的素質既是實現上述諸方面的先決條件,又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三、本科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其他任何一項系統工程一樣,它的構建需要統一的思想認識平臺,即本科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正走出精英教育理念,朝著大眾教育飛速發展。高校本科外語人才培養也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必須走出靠書本培養精英的傳統模式,朝著“一專多能”、理論聯系實際的復合應用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人才培養思路發展。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現行的教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管理機制等進行系統化重新構建,創建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擬以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例,具體探討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眾化,意味著學術標準、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普及,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態勢,各行各業需要大批不同規格和層次的英語人才。其中,復合應用型人才最受歡迎。因此,我國高校本科英語專業相繼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各種嘗試性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4]:

(1)英語+專業知識。這里的“專業知識”是指英語語言的文化、文學方面的知識;

(2)英語+專業方向。這里的“專業方向”既可指英語語言的應用方面,如“翻譯、文學、教育”,也可指更寬泛的學科領域,如“旅游、經貿、法律、金融、軍事”等;

(3)雙學位。將英語專業與其他某個專業相加,分階段進行,如用二年時間完成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再用二年時間進入第二專業學習。

盡管以上三種模式在各高校都有實行,但筆者認為,模式(2)更接近“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構建原則,更接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首先,它體現了21世紀外語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要求,確定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根本地位,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其次,它體現了語言與專業的“融合”。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加合”(如第三種模式),而是載體與被載體的融合,即語言與其背負的內容的融合。[5]最后,這種模式將外語專業面向其他專業開放,使外語人才不僅能夠從事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研究,也包括新聞、外交,還包括法律、教育、經貿、金融、科技、軍事等各學科領域的工作,在精通一門(或更多)外語的同時,又熟悉相關知識,成為具有全球化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課程體系

好的教育模式還需有與之相配套的合理課程體系來支撐。根據本科英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總體目標要求,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必須圍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是指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素質、選修與必修等課程的一種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這種配置可以通過在專業平臺上搭建結構明晰的模塊形式來表現,英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由以下幾個課程模塊組成:

(1)語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模塊——旨在訓練學生必備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高年級階段的專業方向學習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主要課程包括語音、綜合英語、閱讀、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等。

(2)語言理論課程模塊——旨在使學生對語言結構和實用規律有理性、科學的認識,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專業素質,為深入專業學習打下基礎。主要課程包括語法、詞匯學、語言學等。

(3)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旨在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社會需求進行跨專業、跨學科修課,構建學生的復合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主要由除英語以外的各專業學科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構成專業方向模塊,例如經貿、文秘、新聞、旅游、教育、法律、生態學等。(4)知識應用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由相關課程的實驗與活動構成,如口譯、筆譯實驗,旅游、經貿、文秘、新聞、教育等學科的基本技能實習,小型研究活動與學科競賽活動等。

(5)素質教育模塊——旨在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培養情操,陶冶性格,增強社會融合能力。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修人文、歷史、政治、藝術等課程。

為了保障以上課程體系模塊的有效性,首先要在學時分配上遵循“厚基礎,寬口徑”原則,夯實基礎。模塊(1)與模塊(2)為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技能課程,要確保其課時量不低于總課時的50%。其次,外語技能課程必須作為教學重點貫穿整個本科學習階段,特別是要加強寫作技能訓練,可嘗試將讀寫課程合并,將語言輸入與輸出同時并舉,確保寫作技能訓練四個年級不斷線,最后以英文撰寫畢業論文終結。再者,根據國際教育經驗,大學課程中選修課程比重在35%~45%較為恰當,也有利于學生的創新個性發展。最后,模塊(4)相關的實驗、實習、活動不僅應該納入全程教學計劃,有機融入每一階段的學程之中,還要規定最低學時與學分標準,以確保所學知識能夠及時得到實踐與應用。

(三)教學手段與方法

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人才培養系統工程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其功效,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在當今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的“粉筆+黑板+教師”的教學手段已無法滿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優秀人才的需要。《英語教學大綱》(2000年版)對培養復合應用型英語人才的教學手段有明確規定:“要積極采用現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學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電教設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開發計算機輔助教學。有條件的要逐步建設計算機網絡系統、光盤資料中心以及多媒體自修中心,為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創造條件。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靈活、方便、實用和廣闊的學習和實踐的空間。”教學方法對學生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是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師:

(1)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意培養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進行獨立學習的能力。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主題發言、語境設計、模擬辯論會等,努力創造語言演練環境,培養學生使用外語能力。

(3)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教學手段,直觀、準確、細致地展現所學語言的使用環境與民族文化,盡可能近距離地接近所學語言,增強教學效果。

(4)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并在教學方法中體現這些元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逐漸走上自身未來發展的道路。

(5)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幫助學生組織英語演講、英語角、各種英語競賽活動以及參與社會的涉外活動,推動學生在第一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第二課堂,并在實踐中找出專業學習的差距,更積極主動地進行第一課堂學習。

(四)教學管理機制改革

學校要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優秀人才,就要有創新意識,在管理上采取靈活、開放政策,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發展。從現有教學管理機制看,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質性改革。

(1)真正實行完全學分制。我國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實施的仍然是學年制。學生很難跳出四年制框框,假期修課制度缺位,學生要想縮短學習期限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從客觀上容易造成學生在入學后一段時間內學習積極性處于停滯狀態,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奮進精神,也不利于快出人才。

(2)真正實行自由選修課制度。目前的選修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限制性選修,學校將課程劃分為不同課程群,學生在某個課程群里必須修滿規定學分方可畢業。雖然這樣的選修有很強的針對性,但從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人盡其才”的人性化人才發展趨勢。國外通行的做法是,實行全通型選修制度,并允許適當時限的“試聽”,將選修課決定權真正交給學生。這將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有利于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3)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外語應用型人才與其他專業一樣,也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除了第二課堂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以外,還應有適當的社會實踐。目前我國很多院校通常采取第八學期集中實習的方式。實踐證明,學生在畢業前集中實習,即使遇到問題,特別是發現自己知識欠缺時,已沒有機會重新回到課堂去彌補。僅在畢業前安排社會實踐,對教學全過程只起到檢驗結果的作用,而無法對結果進行修正、補充。我們不妨嘗試英國大學通常采用“三明治”模式,即“實踐——學習——再實踐”模式。外語專業學生可以在二年級下,或三年級上安排2~3周停課社會實習。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一方面檢驗所學語言知識與技能應用,另一方面也在實踐中找出差距,促進后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針對性。此外,學校應該為外語專業學生創造條件,直接與相關語言國家進行學生交流或訪學,鍛煉學生的實際語言技能,體驗所學語言的文化,開闊視野。

(4)完善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應實行全程質量管理,即對教材選用、教師配備、課堂教學、課后練習、課程評估進行全程監控。建立教學信息反饋制度,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與學生對課程配置與教師講學的信息反饋,并根據反饋信息進行相應調整與修正。外語專業的教學評價不能采用“一科一考”、“以考代評”方式,應將學生平時學習過程表現納入課程評價,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可設定為30%~40%)。此外,對理論課程應將小型專題研究、理論綜述等報告型成果納入課程考核,并占較大比例(如基礎理論占40%,研究報告占60%)。由于外語專業具有很強的行為表現特點,因此,應將行為表現評估(performanceassessment)納入教學評價體系,這些行為表現可以通過在外語專業學生中進行外語競賽、表演,以及參與校內外相關活動與任務中體現。總之,對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要進行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的立體評價,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使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四、結語

在人們轉變觀念,將外語人才朝著復合應用型培養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學校首先遇到的是外語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單一的困難。近年來,大批高學歷的優秀外語人才充實高校外語專業師資隊伍,他們具有較強的聽說能力,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但由于他們基本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人才,無論是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還是在知識結構上,都不能完全承擔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外語專業學生選修其他學科課程時,其專業授課教師尚不具備完全使用外語(英語)授課的能力。如何建設合格的外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是外語專業在發展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挑戰。

另外,外語專業教學缺乏原版外語教材,包括語言類與非語言類教材。其實并非是缺乏資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版教材價格相對昂貴,大部分學生難以承受。同時,非語言類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課教師個人外語水平的限制,能真正用外語(通常是英語)開課的人也寥寥無幾ᦉ7;沒有原版教材,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就會大打折扣,也將大大影響人才質量。教師能否在這個問題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讓學生盡可能近距離接觸純正的外語,以及國際通用的專業語言表達,是每一位參與外語人才培養的教師面臨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杜國海,王涓.復合應用型人才辨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7(8):2427.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南佐民.論外語學科的研究范式創新[J].外語界,2007(1):28.

[4]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9394.

[5]石云龍.新形勢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江蘇高教,2007(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