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8-23 10:57:00

導語:大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論文

摘要:本文根據交際語言能力培養的要求,針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提出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交際語言能力;文化;文化導人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技術不斷更新和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需要。簡而言之,也就是培養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一、交際語言能力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最早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一概念。在這之前喬姆斯基(Chomskv)提出了語言能力的概念,他把語言能力定義為“說話人一聽話人對自己語言的知識”,也就是人們賴以生成句子的語音、詞匯,尤其是語法知識。海姆斯認為語言能力的概念過于理想化。排除了交際這一語言的根本社會屬性,針對這一概念的不足。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強調語言的社會化特征和語言的交際功能。海姆斯的交際能力主要指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形式上的可能性(formallypossible),指的是遣詞造句的準確性或可接受性;第二,心理上的可行性(psychologicauyfeasible),即生成的語言是否能在心理上為聽者或讀者所接受或理解,不會給他們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第三,語境上的得體性(contextuallyappropriate),即指在交際使用中的語言要符合語境的要求,一個人說話或寫作的風格應與談論的話題一致,符合聽者或讀者的特點,適合交際的場合;第四,交際中的實現性(actuallyperformed),指的是遣詞造句是否符合語言習慣,有些生成的句子語法正確,也能被他人理解,但不一定地道。不符合語言習慣。海姆斯的交際能力概念對后來的語言教學和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交際能力也逐漸成為當代外語教學的目標。

海姆斯的交際能力概念被卡內爾和斯維恩(CanaleandSwain)進一部充實和發展,他們提出了一個影響更大的交際能力模式,包括語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遣詞造句的能力,即語音、詞匯、造句等語言知識,社會語言能力(soeiolinguisticcompetence)一根據時間、地點、對象和場合確定說什么和怎么說的能力,語篇能力(textualcompetence)一組句成篇。把語言和內容相結合的能力,和策略能力(slrategiccompetence)一交際時如何開始、繼續、調整和切換話題,利用各種策略讓交際活動順利進行的能力。這一模式在外語教學界影響更大。

但至今為止對交際能力做出最全面闡述的是語言測試學家巴奇曼(Bachmanl于1990年提出的交際語言能力(communicativelanguageability)概念。他認為交際語言能力由三部分組成:語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心理一生理機制(psyehophysicalmechanisms)。語言能力包含語言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語言組織能力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則包括施為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其中施為能力主要與語言的四大功能有關:概念功能(表述經驗),操縱功能(操縱周圍世界),探究功能(擴展知識)和想象功能(以幽默與審美為目標)。社會語言能力又包括三個部分:方言和語域,文化參照和修辭格,語言的自然性。方言又分為地理方言和社會方言,語域關系到人們使用語言時討論的話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交際的媒介(書面語或口語)。文化參照指有特殊社會文化意義的人物、事件、地點等。策略能力指的是運用語言知識、說話規則、交際策略傳遞和理解交際信息的能力。巴奇曼認為策略能力是影響一切交際語言運用的重要因素。心理一生理機制則指交際活動所涉及的心理、神經、生理機制。

根據巴奇曼的觀點,交際語言能力的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關系可理解如下:知識結構和語言能力是語言交際的原動力,通過策略能力在交際活動中的貫穿以及心理一生理機制的調節來達到交際的目標;三者相輔相成。

可以看到在上述三個模式中。交際語言能力都涉及到了與心理思維與社會文化習慣相關的因素,如心理上的可行性,交際中的實現性,社會語言能力,策略能力,文化參照,心理一生理機制等。可見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倚重語言知識的教學,必須結合文化的導入。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是某種文化的反映。掌握好一門外語并不意味著就能和該語言的使用者暢通無阻地交流,還必須掌握影響該語言運用的相關語言策略、語言行為模式、民族心理等,這些都是文化的內容。這就是為什么有些高分學生無法勝任交際任務,因為他們的文化學習與語言學習有差距。

文化通常被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包括社會制度、行為模式、價值觀、世界觀、民族心理、審美標準、思維模式以及文學藝術、哲學等社會科學和各種自然科學的成果等。狹義的文化又可稱為普通文化,如風俗習慣、禮儀、禁忌、節日慶典、婚喪等。不論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文化都影響語言的運用。

廣大英語學習者都知道,在日常交際語言上,如問候、致謝、恭維贊揚、邀請等場景,在稱謂上以及隱私觀念上體現了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如不掌握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時就會給對方造成困擾,給雙方帶來不快,影響交際的進行。

不同的價值觀、時間觀和思維模式造成了社會文化的差異,而這些也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國學生在討論個人事情或觀點時總是習慣用“we”,而母語為英語的人則會用“I”。這體現了不同文化的不同價值觀。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和價值的實現,個人利益的追求,注重個體的人格,倡導的是個體主義。而中國文化輕個體人格,注重“群己合一”,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和群體利益的維護,突出社會的人格,倡導的是集體主義。蔡君梅(2005)在研究中發現,中美大學生在自我介紹時,中國學生熱衷對過去居住環境的描寫,而美國學生偏愛對理想的探討。這是因為中國文化視時間如圓環旋轉。冬去春來,周而復始,人們在環性時間觀念影響下。生活在一個傳統導向的社會,常常向后看,立足于過去,認為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是今天的參考和準繩;而西方文化視時間如直線延伸,去而不復,把時間看成是伸向未來的道路,因而著眼于未來。

現實的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語言教學上,以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培養為重點。在語言教學中雖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導入。但不夠系統、全面,有待加強。以下對文化導入的內容、方法和途徑稍作探討。二、文化導入

(一)文化導入的內容

社會文化背景的導入。知識結構和語言能力是語言交際的原動力。知識結構當然包括文化知識,這里主要指廣義的文化。理解社會文化背景是理解語言的基礎。文化的習得首先要依據于語言的輸入。文學作品是了解社會制度、民族心理、文化習俗、價值觀、審美標準等最豐富生動的語料。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文學作品作為課外讀物來補充文化營養,也可在課內組織學生一起閱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代表性片斷。報刊是了解當前社會問題,了解生活階層以及階層之間相互關系的重要信息來源,而且語言通常精辟現代。影視作品也是吸收文化營養的另一重要途徑,往往更加直觀生動。

語言使用規則的導人。這涉及到狹義的文化所提及的禮儀、禁忌、風俗習慣等,即在一定的場合如婚喪、慶典、節日、致謝、恭維贊揚時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該怎樣說。在低年級的日常口語訓練時,可加強他們這些方面相關的文化意識。形成一種文化習慣。

重視詞匯和短語文化意義的導入。同一詞語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內涵不盡相同。如“weddinds”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包含不同的程序不同的內容,意境也不完全一樣。在詞匯教學中,除了向學生介紹基本意義外,還須解釋其文化意義和文化差別。使學生在交際中正確領悟對方的含義。此外。英語成語常有特別的典故和文化來源,如不了解文化背景,就會產生歧義。如“Greekgift”,看到gift這個詞,感覺應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這個成語卻有截然相反的含義。它來源于古羅馬史詩《埃涅伊德》,故事中希臘人一直無法攻下特洛伊城(Troy),后來想出一個木馬屠城計:假裝撤兵回希臘,但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馬放在城外作為禮物,宣稱要送給特洛伊城求和。特洛伊人歡天喜地地將藏有希臘精兵的木馬拖進城內,使希臘大軍一舉攻陷特洛伊城。因此“Greekgift”后來就表示危險或害人的禮物。

(二)文化導入的方法

文化導人的方法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化對比。對于選擇好的要導人的文化項目,先看看母文化當中有無對應項,有的話就可對比分析。指出兩者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促進文化理解。這同時要求對母文化有較深的了解,但現在不少學生對本國文化也不甚了解。比如有學生不了解“喜蛛”的文化內涵。所以文化對比也能促進學生對母文化的了解,進而提高他們對這種文化對比的興趣,達到了解目的文化的目標。

如選擇導入的文化項目在母文化中沒有對應項,就可用描寫的方法來解釋闡明,當然我們可借助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從視覺、聽覺多方面加強信息輸入的刺激度,使學生更生動形象地掌握這一文化項目。

(三)文化導入的途徑

依據現有教材。文化導入和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應同步進行。文化導入不應當脫離為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而設計的教材。在教學中應依靠現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用對比或描寫的方法適當導入。現在的英語教材覆蓋了較廣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科技知識,教師應先理解掌握好,設計好最佳的導人方式,貫穿于語言教學中。還可尋找或自編一些既覆蓋了較合理安排的語言知識的地道的語料,又包含了干擾跨文化交際頻率較高的文化項目的教材,使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同步提升。

設計課堂交際活動。在課堂中設計一些日常交往中涉及到文化因素的場景,如birthdayparty.visitingfriend等,安排學生做roleplay.通過模擬情景以及實際的操作和對話練習讓學生形象地體會、理解并運用學到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交際的規則,磨練他們的交際策略。同時還可安排其他學生做groupdiscussion.對情景模擬中的學生違反了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運用規則之處指出并改正,來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借助現代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圖片、電影、電視、幻燈等加強視覺和聽覺沖擊的教學工具,讓學生充滿興趣地直觀地了解西方文化。

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與文化相關的書籍、報刊,利用互聯網與英語使用者交流,課后尋找與外教或外國朋友直接交流的機會,從實際交際中獲取經驗,促進英語交際能力的發展。

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積累。語言能力本身還不能保障交際的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還會受到另一個重要因素一文化的影響。而且語言交際通常還伴隨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更是充滿文化內涵。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甚至決定了交際的成敗。只有在語言教學中并入文化的導人,使二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讓學生真正擁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實現英語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