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心理學在初中音樂欣賞的運用

時間:2022-07-10 09:00:58

導語:音樂心理學在初中音樂欣賞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心理學在初中音樂欣賞的運用

摘要:當前強調素質教育,而音樂教育就是落實美育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要進入音樂的殿堂,首先就需要提升音樂欣賞水平。初中音樂教育將音樂審美作為核心,體現出了音樂欣賞教育的重要性。以往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只是依據教材實施教學,這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是有限的,要改變這種教學方法,落實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教師需要先掌握學生的審美趣味及需求等,再結合特點加強對他們審美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都需要音樂審美心理學有關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本文就分析了音樂心理學初中音樂欣賞中的運用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初中音樂欣賞;運用

初中音樂欣賞有重要的審美價值,這是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進行培養的一個有效渠道,是以一定的音樂作品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欣賞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在聆聽中感受和鑒賞音樂的美,對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發揮出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作用,但當前教學中還存在較多問題,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都受到限制,需要改變。要想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就需要以音樂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將其有效地應用到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

1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對于學生的審美趣味并不關注。音樂的美育作用一般就是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豐富,進而促進他們音樂鑒賞及表現能力的提升。在欣賞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這一心理體驗中。初中生已經接觸了很多音樂,他們對音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審美標準,不會像小學生那樣較為容易地接受教師安排的審美內容。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有一些學生認為教材上的音樂作品不符合他們的口味,他們更喜歡聽流行音樂。[1]不同學生接觸音樂的渠道以及課外音樂學習目的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主要是學生各方面的差異導致的,他們眼中的審美對象帶有自己的色彩及情感。在欣賞教學中,學生一般都帶著一定的審美標準對審美對象進行評判,他們對于不符合自己審美的音樂都缺乏興趣,自然就不能形成音樂欣賞心理。音樂教師和初中生在審美上是不同的,教師需要注重關注他們的審美心理,但是實際情況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心理并不重視,沒有理解他們的需求,在選擇音樂欣賞教學素材時較為片面,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2學生缺乏音響感知的基礎。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學生需要具備捕捉審美對象所包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聽覺感官提升到審美器官的層面,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可以感受和體驗音樂美的人。對于音響的感知,是音樂欣賞活動中聯想、情感和認識的基礎,欣賞音樂需要具備辨別各種音樂基礎要素的能力。另外,還需要結合音樂的規律將這些要素整合成一些整體性的音樂結構,或者將他們合成一首完整的樂曲,這才是全面的音響感知。在欣賞教學中,學生不是很了解音樂要素,導致音響感知很不穩定,在播放一些音樂時,學生會轉移注意力,對于音樂缺乏關注,大多數學生都消極應對,只停留在參與階段。把音樂加上畫面或給學生播放視頻音樂,雖然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關注畫面內容,這就會分散學生對音響的注意力。當前,在欣賞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同時教師十分注重教學形式,但最終的效果并不理想,違背了多媒體運用給音樂欣賞教學服務的規律。

2音樂心理學在初中音樂欣賞中的運用

2.1從旋律入手,提升音響感知的全面體驗。在對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出他們的先天審美能力,還需要強化他們的審美實踐,在后天加強他們的審美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創造、發現以及領悟美的能力。應該讓學生深度把握音樂運動和內容之間的本質聯系,儲存豐富的感覺表象,讓感知的個體能夠變得有血有肉。[2]音響感知是感情體驗以及聯想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聽一遍完整的作品,然后說出其情緒、基調和發展變化,這屬于直觀印象,是學生把握音樂和其結構形式的心理活動。在音樂表現中,旋律是核心,其變化傳達出音樂藝術的表情性質。音響感知中的旋律感,一般就是感受旋律特點,進而體驗旋律美和其中的感情。例如,在學習“華夏樂韻”時,教材中選用的曲目是《二泉映月》,其有動人的旋律,被很多人知曉。在教學中,教師在欣賞前雖然沒有給學生講解這首獨奏曲,但是樂曲旋律出現的時候,有的學生就已經知道了,很多學生會認真聆聽。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到低音區時,情緒明顯激動起來,能感受到作者面對祖國河山想到自己的悲慘遭遇時發出的感慨。開始的短暫停頓和旋律變化,就好像作者在傾訴心中情緒時欲言又止,體現出了作者對于黑暗社會的控訴。上這堂課時,并不需要很多語言渲染,就可以將學生帶入音樂情境及情緒。2.2音樂欣賞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挖掘。審美情感體現出的是審美對象和主體間的關系,其是以平日生活情感為基礎的,通過多種心理功能對生活情感進行秩序化、形式化以及組織化處理,其還是審美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對審美創造和表現有積極影響。在音樂欣賞中,因音響感知而出現的情緒感應很重要,是不可取代的,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要想深度感悟音樂,就需要調動儲存在他們心中的各種情感體驗[3]。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師可以導入青少年音樂文化,初中生幾乎都喜歡聽流行音樂,這可以算是他們的音樂文化,但是音樂欣賞教材中并不包含這種類型的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一般會遇到學生要聽這一類型音樂的情況,要是不滿足他們的審美需要,只會限制教學效果,但太過滿足,又無法實現音樂欣賞教學要實現的深度審美體驗。所以,教師需要合理把握青少年音樂文化進入欣賞教學的度,可以把其作為一種教學的導入方式。比如,在欣賞閻維文的《母親》時,可以用《聽媽媽的話》這首流行歌曲作導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可以積極地欣賞《母親》,可以全面地投入其中,提升欣賞效果。2.3音樂欣賞活動中聯想、想象的激發。這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有描繪性音樂引起的聯想、通過聲音和視覺形象類比關系引起的聯想以及由情節音樂引起的聯想。就第一種來說,這類音樂通常出現在音畫式的標題音樂中,是基于現實音響的藝術模擬啟發的對有關生活形象以及意境的聯想。比如,《兩個猶太人》就通過間歇的節奏、出人意料的重音、減緩的速度,加上旋律音加重來展示一個富人的形象,好像在勸說什么人,而窮人的性格和富人的性格則存在很大的差距,穆索爾斯基通過使用加弱音器的小號進行演奏來展示窮人的形象。就第二種而言,讓學生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先讓他們閉上眼睛聆聽音樂旋律,聯想生活中的感受,但初中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有限,他們的想象自然也會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基于初次欣賞給學生講解“協奏曲”方面的知識,對樂曲進行分步講解及欣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教師要調動學生生活中積累的知識,教授他們相關的音樂理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展開聯想,進而沉浸在對美的感受中,再進行啟迪,通過提煉、升華,變成一種再造想象,這對學生的音樂美感受能力以及音樂素質提升具有積極的影響。

3結語

音樂欣賞教學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把音樂心理學有效地應用到教學中,科學地指導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欣賞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凌娜,任冰潔.從音樂審美心理學角度談初中音樂欣賞課[J].大眾文藝,2014(10).

[2]金彩萍.論音樂心理學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08).

[3]張彤彤.音樂心理學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運用的研究[J].藝術研究,2016(10).

作者:陳金萍 單位:崇明縣培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