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優越性

時間:2022-03-27 05:17:16

導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優越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優越性

一、人本主義心理觀與主體心理學

前蘇聯解體后心理學家布魯什林斯基等學者在秉承了魯賓斯坦的主體思想后發展并創建的主體心理學。“主體———首先是自由的人,這樣,在當代科學以創造的自由為其前提特征的同時,心理學的系統全面發展才有可能”[2];“主體不是人的心理,而是具有心理的人;不是人的某些心理特性、積極性的形式,而是活動和交往中的人本身。”[3]主體心理學在明確否認了西方傳統心理學關于心理現象最初的物性假設之后,主張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作為主體的人,并進一步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主體整體性、主體自主性等因素,使得該理論兼容了科學性與人文性。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主體心理學作為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識形態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兩大理論流派,前者已經滲透影響到現今西方心理學諸多分支領域,后者在俄羅斯則獨樹一幟。通過分析、對比具有代表性的兩個重要心理學流派思想并挖掘后者內在的理論優越性,將對構建完整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具有潛在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二、主體心理學相對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優越性表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曾對現代西方心理學產生很大影響。而當前主體心理學主要趨勢是以通過對阿布利哈諾娃等人所倡導的人學途徑及謝爾琴科等學者所遵循的進化遺傳途徑進行整合進而成為一種系統的解釋主體生成與發展的理論體系[4]51。結合兩種理論觀點的形成及主要主張,可以發現主體心理學更具有理論優越性。

(一)主體心理學在方法論與對象觀的確立上具有優越性

在方法論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傾向存在哲學和現象學的觀點,在解釋原則上,始終以問題為中心,要簡單地面對人的問題,始終尋求發現,不尋求證明,要依靠人的主動性,始終探索未知、探索未來[5]。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兼容實驗和經驗兩種范式,重視研究方法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得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甚廣,但其強調研究人類中的精英的同時,過多從個人成長歷程的潛能釋放、自我實現等概念去理解人的積極品質,其對象觀仍然以對個體經驗研究為主。在個體如何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包括對認識過程中人的生物性或者說機體素質如何在人際過程中發揮其作用還無法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由此仍可以發現人本主義對現實存在的人際認知現象的忽視,過分強調個人而忽視社會的作用致使其無法滿足自身關于心理學整體研究的關心態度。主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科學,應該以人為研究的中心。俄羅斯心理學家布魯什林斯基明確指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兩個系統,而是一個統一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主體是所有心理品質和全部積極性的基礎。”[6]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相比,俄羅斯主體心理學強調以社會實踐為其本體論,在借鑒人本主義推崇人性的現象學觀點的同時,主張通過研究人的活動、通過主體概念的詮釋來獲得心理的解釋。這使得它從對心理現象進行研究的出發點上便獲得了一個前者無法擁有的優勢,即對人的心理現象的研究,不單純從意識與行為相對立的單一層面去靜態地思考問題。主體心理學堅持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重點集中到具體的“人”,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實踐論觀點去解釋和研究心理存在之主體,既回避了意識與行為到底孰輕孰重這種導致心理學研究分裂的錯誤趨向,又為更好地解決心理學學科統一發展所必須具有的動態、聯系的發展觀構筑了堅實的方法論平臺。主體心理學不僅在前人基礎上以實證的態度將許多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升至主體化(如列別克關于“心智表象”的研究、科爾茨關于“主體顏色表象的多水平性”的研究以及贊科夫關于“人際認知的主體—主體型和主體—客體型”的實驗研究[7]95-118),同時也建立了更為嚴謹和系統的理論,體現了其對心理過程及其機制在主體意義表現上的重視。如布魯什林斯基時期及其后的主體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強調以具有心理與活動共同表現的主體為目標;方法上以系統進化與主體活動的雙途徑的統一來將主體定位于“心理組織系統在不同水平上的系統生成”[8],進而避免了研究對象的整體性與動態發展性的缺失及單維方法使用的局限,主體心理學的對象觀與相應的方法主張在不同側面所表現出的統一性,是使其系統研究所具有的內部效度有望高于于人本主義乃至整個西方傳統主流心理學的整體研究的重要前提。對照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對象觀,主體心理學更積極面對和研究人際認知及有關心理機制,這與它所持的關于人的心理具有自主、動態和完整性理念有關。在主體心理學看來,只有以社會實踐為本體論,對主體進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釋和闡明各種心理發生發展之假說的內在機制。從主體心理學所主張的方法論基礎和對象觀的統一性來看,其相對于人本主義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二)人本主義在更為普遍意義上的社會、群體實踐應用領域可能遇到瓶頸

人本主義心理學注重對人善的宣揚與升華,注重個體交往在治療方面的積極作用,這使得它在與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兩大流派的對比中脫穎而出。馬斯洛所倡導的自我實現和羅杰斯關于自我發展的理論,為西方心理應用治療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然,受西方個人主義至上的意識形態觀念影響以及存在主義強調體驗的唯心主義傾向所左右,其在實踐領域方面的應用尤其在解決社會心理問題等方面,還只是局限于簡單分類下的個人或小規模的群體范圍。如羅杰斯所提倡的“個人中心療法”和“交朋友小組治療”在教育等領域的應用等。這對于一個成熟的、完整而全面的心理學理論要求來說還遠遠不夠。現實世界的價值觀多元化,文化形態多樣化,信息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種形式存在的社團、政黨、民族以及宗教的活動更具動態多元性;使得人類群體行為問題更為復雜和突出。沒有一個強大的完整的將社會多元文化群體活動納•194•入到研究與實踐活動中的心理學理論,不可能解決類似的問題。對社會心理問題的關注作為對前蘇聯心理學傳統的繼承,也以更具直面社會問題的對群體主體問題的關注反映在主體心理學思想體系之中。布魯什林斯基認為,群體應與個體一樣可以成為主體。“在更完整和廣義的意義上,人類作為整體主體是以下不同規模主體的矛盾系統統一體:相互作用著的國家、民族、種族、社會階層、群組、個體”[9]。為了準確描述相關群體主體概念,主體心理學還將群體成員的相互關聯性、群體能動性、群體自覺性作為其三個主要特征,并將它們運用到對群體主體水平的測量與評介之中。在此基礎上,主體心理學更將研究領域擴展到社會實際問題,通過對主體群體性等問題的揭示關注并嘗試在群體層面解決人類個體如何直接面向社會、面對政治經濟體制之變革以及各種因素引發的失業等實際問題,指導民眾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學會調動自身的主體積極性以對現實形成新的認同與歸屬;學會應對自身面臨的勞動就業、經濟活動的重新選擇等問題。主體心理學對群體主體的關注,不僅取決于自身理論建設的發展和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其遵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人類群體從事的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勞動、學校教育、社會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存在,唯有以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實踐說為指導原則,才能保證其以客觀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把握有關群體問題。

(三)主體心理學理論體系更適于整合與修正當前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分裂與破碎

作為心理學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在西方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批以積極心理學為最新代表的提倡積極人性觀、生態、文化主導觀等新生心理學流派相繼開始出現。西方心理學學界面臨這樣一個困境:一方面期待有一個如同同步發展的科學體系那樣成熟穩定的心理學范式來統一和整合現有的零散局面;另一方面卻對以加速學科理論流派的分化和破裂作為結果的理論發展現實束手無策。主體心理學思想認為,無論多分散的具體的知識,都可以納入主體概念之中并找到適合的位置[7]234。主體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甚至其他西方心理學流派相比,知識與理論體系更具整合的傾向,這一點實際上與其所持的“心理學研究的對象首先定位在主體”的重要主張有關。“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創始人之一馬斯洛研究創造性作為每個人出生就具有的潛能……對于我們的主體活動理論來說,心理發展最主要的基礎就是在不同水平上實現的并被人本主義心理學所低估的主體活動。”[10]布魯什林斯基在這里并沒有徹底否定“潛能”這一人本主義現象學概念,而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對之進行了主體意義上的改造,這也是俄羅斯心理學相對于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的前蘇聯心理學理論所完成的一次重要突破。確立了人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主體地位之后,主體能動性、主體自主性、主體創造性等描述性概念在實際意義上有理由取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潛能”并使之更為具體化和形象化。對比人本主義思想,主體心理學理論相對地更顯現出解釋人類心理與行為的靈活性,在學科本身內在理論豐富性的建設上相應地也更具有系統性和發展的空間。作為當今俄羅斯心理學主要流派代表,主體心理學把馬克思關于主體對客體世界關系的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心理學領域,以主體作為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中心,規避了長期困擾學界的“人性”與“物性”的對立,從而使心理學學科的發展避免走入因“主客二分”而導致的哲學立場的重復沖突之中;重視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又使心理學理論的發展真正成為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不斷自強加轉的上升的螺旋。主體心理學理論體系因其科學與人文并重的心理主體觀更適于整合與修正當前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分裂與破碎。

三、期待對主體心理學理論體系最終的檢驗

“人的心理學恰恰屬于構筑人文主義可靠科學基礎的學科。我們現將研究這類迫切的問題。從人文主義角度看,首先要承認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承認人有自由發展和表現自己需要和能力的權力,要確認人的幸福作為評判社會關系的標準。”[11]客觀地講,俄羅斯主體心理學的產生也受到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影響。主體心理學的兩條發展途徑起源于不同的傳統哲學流派,其中之一便是以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等人為代表的人類中心主義[4]13。但俄羅斯主體心理學不同于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之僅關注個體的潛能和自我實現,而是明確把人上升到主體的地位,開展個體主體研究的同時也研究群體主體。此外,現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取向的對立已經因其所導致的心理學理論整體格局的碎裂開始出現融合的傾向。認知具身研究的興起,標識著心理學研究仍需將“人性”與“物性”審視為統一的對象。而這一結果在主體心理學看來本來就應成為學科存在的必要前提,心理學必須綜合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考慮到客觀世界與主觀意識的交互影響并以實踐活動為中介才能獲取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如果說西方主流心理學在長期的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割據狀態下終于意識到唯物主義的不可或缺(以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發展了具身認知為例),那么,主體心理學在當下堅持人學與進化遺傳并重的途徑時已經獲取了對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制高點。盡管主體心理學還面臨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去發現、發展和把握不同主體特性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論普遍適用性等問題的挑戰,但主體心理學以社會實踐觀為其本體論平臺、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其方法論基礎,至少在擺脫了西方心理學長期存在的“主客二分”之爭的同時,保證了理論在不同時期同一性的存在。對于主體心理學是否在關于理論自身系統的完整及動態的實踐檢驗上能夠相對于人本主義乃至其他西方主流心理學得到滿意的結果,我們有理由認為:是否堅持歷史的、實踐的思維態度,可能致使兩種理論甚至多種理論在未來心理學理論發展的競逐過程中最終以主體心理學的優越而落幕。

作者:劉成剛高申春工作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唐山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