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學發展研究

時間:2022-03-27 05:26:14

導語:中醫心理學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心理學發展研究

1中醫心理學理論發展的簡要回顧

在中醫學經典理論著作中,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學說、方法和技術。中醫學者對于中醫心理學課題的探討可以上溯到上個世紀的50年代中期。那時,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薛崇成教授等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中醫人格、體質以及精神與心理理論的研究,但是由于的影響,中國心理學整體發展受阻,中醫理論中的心理學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中國心理學研究逐漸走上正軌,促使國內中醫界和心理學界的一些學者開始對中醫學里面的心理學思想、方法和技術進行研究。1980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班王米渠、傅興國、陳貴廷等在北京大學陳仲庚的指導下完成了題為“中醫心理學說初探”的學術論文,并發表于成都中醫學院學報。于是,中醫心理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來了。中醫心理學在接下來的30余年發展過程中,相關學者們對于中國傳統醫學里面的心理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發掘、整理和提高,并與現代心理學、心身醫學、精神病學、醫學心理學等學科相互滲透融合,逐步建立了中醫心理學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出版了一大批中醫心理學專著。從1985年出版《中醫心理學》一書以來,到2005年左右,就已經有150種左右的相關書籍公開出版。據有關統計表明,近年以來,有關學者從現代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角度,探討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論文中所涉及到該書的篇名多達32篇,占全書(《靈樞》81篇,《素問》81篇)篇章的19.8%。論文內容涉及到現代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思想者達129篇(包括前者),占全書篇章篇的79.6%。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心理學思想相當豐富,其中的諸多理論直至今天仍能用來解釋復雜的心理現象,并指導某些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療[1]。中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源于《黃帝內經》,同時也受惠于漢代名醫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此外,中醫歷代醫家如孫思邈、張子和、李時珍、葉天士等,都曾從臨床應用的角度對七情病因、心理病機、四診辨證以及臨床各科心理和心理養生等諸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中醫學者借鑒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對中醫學理論進行了整理、歸納、提煉,形成了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即形神合一論、心主神明論、心神感知論、五臟情志論、陰陽睡夢論等“五論”[2]。后來又有學者把“人格體質論”加入其中[3],形成了“六論”。至此,中醫心理學從概念提出到理論形成,逐步成熟、逐步完善。這些成果,既是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也是對中國心理學理論的發展。

2中醫心理學理論形成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

如前所述,中醫心理學理論是當代中醫、西醫和心理學家們用現代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結合中醫學的特點,對中醫學中的心理學思想以及臨床心理治療技術進行發掘、整理、提高和完善,使之與現代心理學、心身醫學、精神病學、醫學心理學等學科相互滲透和融合,逐漸形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總體說來,中醫心理學理論形成的意義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它沖破了傳統中醫學的固有結構,讓最富有特色與優勢的中醫心理學接受現代科學的檢驗。就像中西醫結合新型理論對傳統中醫學理論形成的挑戰一樣,中醫心理學促使中醫學理論利用現代分析和實驗科學以及先進的現代科研方法去分析、解剖自己,發展自己。第二,中醫心理學理論的形成借鑒了現代臨床心理學的某些科學理論和方法,同時它也對現代臨床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現代臨床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不能完全沿用西方的發展模式和研究思路,必須經歷一個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醫心理學的發展是這一本土化過程的具體體現。同時,它也會對目前臨床心理學原有的理論、方法、技術和工作模式在中國的發展提出某些疑問甚至挑戰,從而引起一些爭議。第三,中醫學的生命植根于臨床實踐,中醫心理學也是如此。中醫心理學理論是在臨床實踐中誕生,也在臨床實踐中發展。幾千年的寶貴臨床經驗能夠為現代臨窗心理學的本土化提供豐富的資源。由于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以及目前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人數比例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中醫心理學必將在世界臨床心理學中擁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地位。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中醫學理論本身的局限性決定了中醫心理學理論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由于中醫“整體論”思維和“形神一體”方法論的影響,中醫學關于精神、心理的研究始終沒有獨立的章節,也不可能形成獨立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整體論成為中醫學的理論特色,自然也是后世出現的中醫心理學的理論特色。但這種樸素的整體思維和“形神一體化”理論,從方法學上來講,中醫學對人體解剖結構、生理病理、病因病機、癥狀證候、四診診斷、處方用藥、預后判斷等全部診療過程都包含著人的“心”與“身”兩個方面,它的優勢在于把針對心理疾病的治療融于身體治療當中,同時也在針對身體疾病的治療中融入了針對“心理”的治療。問題在于,人的心理現象與軀體的生理現象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如果我們只講聯系而忽略區別,就不利于學科的深入發展。在中醫學里面,畢竟沒有經過細化的分析研究過程,既沒有對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的結構、功能進行實質性的研究,也沒有針對人的精神和心理對人體的獨特作用包括生理與病理過程進行實質性研究,導致傳統中醫學針對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防治與中醫其他臨床各科沒有形成本質區別。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中醫學理論自身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中醫學的學科分化,最終也影響了中醫學對臨床心理學的認知。正因為如此,在中醫學經典理論中,根本就不可能有“中醫心理學”這一概念,更不可能存在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第二,任何理論都是在超越發展起來的。中醫心理學也是如此。中國傳統醫學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中產生和發展的,中醫心理學當然也離不開這個大背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理學思想不僅存在于中醫的經典著作之中,也存在于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正因為如此,中國現代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曾經指出:“近幾年來,對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作了初步的研究,已發現我國古代有些思想家的思想中是有不少很值得珍視,并具有科學性的心理學思想的。其中還有一些是非常可貴,科學意義深刻,光輝奪目,為西方心理學史中以及現代的傳統心理學所沒有的心理學原則性見解。這是我們的心理學家珍。對于這些家珍,我們急需進一步加深加廣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所得到的精華吸收到我國所要研究建立的心理學中來,構成我國心理學自己的另一種重要特色,使我國心理學增添獨特的光彩”[4]。由此可見,中醫心理學的研究不僅是中醫學工作者的任務,也是中國心理學工作者的任務。

3未來中醫心理學理論發展的幾種思路

3.1中體西用:用東方思維發展臨床心理學(東漸西進)中醫學理論和中醫心理學理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結晶,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這一典型的東方理論思維中汲取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營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臨床心理學理論體系,是我們面臨的理論研究任務之一。

3.1.1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心理學理論營養中國傳統文化自中國早期文字的形成開始,經歷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諸子百家,思想非常豐富。雖然有一些近代和現代心理學理論專家從心理學角度進行過一些整理和研究,但比較零星和松散,缺乏系統性。中醫學理論雖然在形成過程中,也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佛家和儒家的影響,但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影響,如陰陽家、五行家等,但離諸子百家的思想可能還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中醫學理論必須考慮“天人相應”、復雜的人體整體結構以及人的形神之間復雜的生理和病理關系等復雜問題。限于時代的局限性,中醫學還不可能以分析的思維方法,僅對“神”的問題去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包含著的中醫心理學理論問題。因此,產生于現代的中醫心理學理論,有必要從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以東方特有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去研究一切有益于中醫心理學理論發展的思維。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心理學的理論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真正形成,中醫心理學理論不僅應該建立在中醫學理論上,還應該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學研究之上,而這恰恰是中醫學理論和中醫心理學的理論缺憾!也是中國的心理學家特別是從事中醫心理學研究的專家必須引起注意的問題。現在應該是開始啟動這個巨大的研究工程的時候了。

3.1.2從中醫理論中提取臨床心理學理論畢竟中醫學理論形成過程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營養,所以,已有的中醫學理論中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學理論思維,如整體思維、辨證思維、平和適中、生克制化、樸素的哲學數理思維等等。研究這些思維必然會對西方已有的臨床心理學理論產生一定的沖擊、補充和完善,也就是讓中醫心理學沿著中醫學的傳統思維方式發展。中國傳統心理學理論是建立在傳統人文科學基礎上的,讓中醫心理學研究回歸本源,用人文科學方法來研究,這是與現代臨床心理學以自然科學方法為主的特征截然不同。

3.2衷中參西:從心理學角度發展現代中醫理論(西漸東進)西方臨床心理學理論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學各種思維模式和基礎理論之上的臨床學科。雖然中醫學理論中,富含各種心理學相關理論,但并不是說已有的中醫心理學理論已經非常完善。中醫學理論是在“形神一體化”的理論模式下誕生的理論,因此從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學說、整體論、辨證論治、太極、三才、四時、五臟、六經、七情、八綱、九氣、三焦、衛氣營血、經絡俞穴、五運六氣等等,到臨床應用中的病因病機、望聞問切、癥狀證候、治則治法、臨床禁忌、針灸推拿、氣功養生等等理論中,都包含著豐富的臨床心理學防治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和經驗,需要進一步挖掘、整理、豐富和完善,需要我們從現代臨床心理學的角度去進一步審視和研究,需要借鑒現代臨床心理學中的自然科學方法深入進行研究。這個過程,既是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也是東西方醫學與心理學的大融合的過程。西方臨床心理學以西方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中醫心理學以中國傳統心理學和中醫學理論為基礎。后者的長處在于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積累,但它的短處在于由于缺乏系統的研究,沒有引入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很多經驗上的東西并未經過數理統計意義上的研究和證實。因此,未來中醫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勢必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一是向傳統文化要智慧,在豐富和發展中國心理學理論體系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醫心理學理論體系;二是繼續對已有的中醫學理論進行挖掘、整理、提煉和提高,豐富和發展中醫心理學理論體系;三是迅速融入世界臨床心理學研究當中,借鑒現代心理學特別是臨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包括研究方法研究中醫心理學理論。最終不僅要形成中國有特色的臨床心理學理論體系,還會在這種東西方文化融合、醫學融合和臨床心理學融合之后,得到重新構建和發展的世界臨床心理學理論體系。

4中醫心理學理論發展對中醫學的貢獻與影響

中醫心理學理論形成之時,老一輩專家基本上是以中醫學原有的理論為基礎進行挖掘、整理、提煉和研究的。他們為中醫心理學理論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中醫學理論本身不僅需要中醫學理論的支持,同時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心理學理論的支持,所以中醫心理學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中醫學本身,必須以中國傳統心理學理論和現代心理學理論的平臺上實現一次超越。相信中醫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必然會大大豐富和創新中醫學理論體系,為中醫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中醫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從微觀方面看,必然對已有中醫學理論包括中醫心理學理論產生一定的沖擊;從宏觀和發展方面看,由于引進現代科學方法包括現代人文科學理論和方法,雖然可以豐富已有的中醫學和中醫心理學理論體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中醫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體系包括框架和研究方法形成某種沖擊,這或許是中醫學在經歷了中西醫結合之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西方醫學在精神與心理層面上的又一次劇烈碰撞,在這個碰撞過程中無論是哪一方都有一個陣痛的過程,醫學家們和心理學家們(包括精神病學家)都必須有這樣的精神準備。

結語:中醫心理學的理論發展正面臨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有必要對中醫心理學理論發展的過去、現狀和未來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有必要對它的特色和優勢、缺陷和局限、趨勢與未來進行深入的思考,并把這些問題放到整個中醫學、現代醫學、中國和世界的心理學、特別是中國的和世界的臨床心理學、心身醫學、行為醫學等理論發展的背景中進行思索,才會讓中醫心理學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永恒動力!

作者:汪衛東工作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