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軟實力及實現戰略
時間:2022-08-06 03:39:14
導語:科技文化軟實力及實現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針對全球范圍內和平與發展的新形勢而提出的一個嶄新理念。所謂“文化軟實力”,即以文化為基礎的國家軟實力,是指在經濟、社會活動中以人為主體的蘊涵,并通過人們的活動整合和顯現出來的一種綜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質和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能量。在一定意義上說,文化軟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之爭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軟實力邏輯地包含著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廣泛弘揚科技文化。
一“軟實力”(SoftPower)這一術語,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Jo-sephNye)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所體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的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1〕按照約瑟夫•奈的理解,文化是一種“軟實力”,而科學技術則屬于“硬實力”的范疇。然而,不容否認的是,科學技術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科技文化作為一種在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當然也具有“軟實力”的蘊涵與功能。
從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關系的角度分析,當今時代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其自身的科學技術含量在不斷提高,甚至可以說,沒有科學技術含量的文化是難以體現其凝聚力和競爭力的。眾所周知,科學技術作為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其實現路徑:一是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直接作用于物質文明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升;二是作為“第一精神力量”,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響,來發揮其功能,實現其價值,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的不斷發展。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科學對于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于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好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2〕這可以說是對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的最簡明的闡釋,這種闡釋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很有裨益。
今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科學技術主導全球競爭的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改變世界、開創未來的決定性力量。科學技術空前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結果是當今時代物質的極大豐富,從而為我們建設現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歷史告訴我們,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幾乎都是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啟蒙和先導的,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直接作用于現代化建設,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所體現的理性、公平、寬容、批判、創新、協作等精神,無疑也是推動這一進程中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變革的重要力量。可以這樣說,沒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當然也就無所謂文化的現代化。事實正是如此,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況,而科學技術成果被廣泛用于改善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工具,也為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現代化技術手段。例如,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宣傳思想工作的空間,豐富了宣傳思想工作的內容,提高了宣傳思想工作的效率;多媒體和音像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時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大量涌現;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發展,則使人們的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促進了文化成果的共享,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全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和水平。
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啟蒙,不僅具有推動文化發展、提高人類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和水平的作用,同時也引導著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縱觀歷史,科學技術的每一個突破都不同程度地給宗教迷信以沉重打擊,使人們的思想從各種禁錮中解放出來,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以系統的知識形態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寶庫,提高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程度。今天,我們要建設現代化文化,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不可想象的。
從先進文化建設的角度講,科學技術不僅是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得以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也是推進各種文化傳統推陳出新、走向現代化、走向先進性的基礎。今天,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先進文化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理論、新的創造,大大豐富了先進文化的內涵,拓展了先進文化的發展空間,也為先進文化建設明確了方向。因為,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說,只有客觀地真實地反映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真理性認識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實踐中所形成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成為先進文化永葆生機的動力和源泉。總之,21世紀是高新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世紀,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的深層互動所產生的新的啟示和理念,已經輻射和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的科學技術含量在增大,科學技術進步對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
二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極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文化。科技文化作為一種在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僅提升了文化的科學技術含量,也增強了科學技術的文化氣息,在人類文化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文化軟實力當然包含著科技文化的力量。
1.科技文化: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科學技術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文化的屬性。作為一種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種在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亞文化系統,又以各種手段和形式作用于所有的社會文化,成為豐富多彩的諸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共同載體。當今時代,科技文化逐漸成為社會文化的主導形式,成為社會文化旋律中最基本的、核心的頻率。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行研究,早在培根的《新大西島》和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中就有充分的體現。《新大西島》和《太陽城》都強調科學技術是一種文化形態,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文化價值,他們所描繪的“科學文化島”或“科學文化城”的圖景,實際上就是對科技文化的真情贊美。哥白尼開創時代的巨著《天體運行論》的出版,鮮明地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這種文化價值。正如M.克萊因所稱贊的:“思想領域的這一成就,就其重要性、勇敢和宏偉的程度來說,遠遠超過了征服海洋的壯舉。”〔3〕一般而論,科技文化表現為理論形態的科技文化和實踐形態的科技文化。理論形態的科技文化既是人類觀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們對于外部世界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懷疑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協作精神的最集中的體現。實踐形態的科技文化(即科學技術在實踐中應用的文化樣式),是人類用區別于動物的方式改變外部世界、不斷建立屬人世界的活動中最具有人類學意義的部分。它不僅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物質基礎,為人類的生活提供社會空間,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動力源泉,而且在最根本的意義上影響甚至決定著人類其他一切活動(包括道德、宗教、藝術等活動)的深度、廣度和運作方式。
2.科技文化的軟實力蘊涵及特質文化具有生產力的屬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科技文化理所當然地成為文化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文化軟實力就體現在科技文化生產力的蘊涵中。科技文化是文化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生產力的助推器和孵化器,其軟實力蘊涵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軟實力”,二是作為“精神動力的科技文化軟實力”。〔4〕作為一種智力支持,科技文化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深遠,近代以來的工業化進程充分彰顯了科技文化的這種功能,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這種功能更加醒目。作為一種精神動力,科技文化則通過自身的創新實踐,不僅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為提升社會風尚、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在科學技術社會化和社會科學技術化的歷史變遷中,科學技術社會化過程使科技文化擴散到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社會科學技術化過程也使科學技術發展烙上了明顯的社會印記。于是,科技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自身的發展中呈現出了鮮明的特質。這些特質集中表現為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從靜態方面來看,由于一定時期的科技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把科技文化看作一定時期的產物,科技文化在這個時期則呈現出相應的靜態特質,如普適性、基礎性和整體性等。從動態方面來看,由于科學技術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是動態的,與之相應,科技文化在發展中也呈現出自己的動態特質,如發展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
3.科技文化軟實力的當代意義科學技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文化的蘊涵和力量,科技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科技文化標志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水平,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之所以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科技文化,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科技文化豐富和提升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容和形式,從整體上促進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科學技術的文化力量之所在,就在于它作為知識、思想、精神和方法綜合體的文化形態,這種力量更具有本原的價值和意義,猶如輕柔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其作用實在而明顯、巨大而深遠。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非常明確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的偉大力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科學技術首先看成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可以這樣說,近代科學技術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偉大力量,正是科學技術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功能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科技文化在近代以來一系列社會和文化變遷中的偉大力量之所在。今天,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我們建設科技文化、弘揚科技文化、充分發揮科技文化軟實力功能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凝聚人心,激勵人民,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科技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當代社會文化的主導形式。卡西爾曾經這樣說過:“科學是人的智力發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類文化最高最獨特的成就。它是一種在特殊條件下才可能得到發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在我們現代世界中再沒有第二種力量可以與科學思想的力量相匹敵。它是我們全部人類活動的頂點和極致,被看成是人類歷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學的最重要的主題。”〔5〕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科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文化建設,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科技文化,著力提高國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1.提高思想認識,讓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價值觀念和意志品格,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于人們對文化軟實力的認同。因此,科技文化軟實力功能的實現,首先要求我們牢固樹立科技文化觀念。客觀地說,在我國,雖然科技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并不一定為人們所“真知”,科技文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科技文化在我國尚未成為大眾的文化,科技文化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尚未植根于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中。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對科學技術特別是對科學失之偏頗的理解,往往把科學技術只看作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工具,對科學技術采取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態度,不要說是普通大眾,就是領導干部甚至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少有人能夠從文化的層面來理解科學技術,因而很難看到科學技術的文化力量。因此,為把科技文化的理念熔鑄成我們民族的文化之魂,為讓科技文化真正、切實地滲透和融入我國大眾文化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以現代科技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文化,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牢固樹立科技文化觀念,在思想認識上把科技文化看作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中,不斷增強全社會對科技文化軟實力的認同感。
2.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科技文化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科技文化是相對脆弱的,尤其是建立在近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科技文化更是匱乏,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可否認,中國古代曾取得過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國古代科技文化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春秋戰國直到宋元明初,在將近20個世紀的歲月里,科學技術始終保持著持續的發展,特別是在數學、醫學、天文學等理論科學以及冶金、紡織等應用技術方面遙遙領先于歐洲。然而,從16世紀中后期開始,這樣一個讓西方人只能望其項背的大國,這樣一個曾經有過太多輝煌的科技強國,漸漸地失去了她作為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的地位。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確有值得我們自豪的豐富內涵,但這在邏輯上并不等于中國文化就一定優于西方文化,更不等于中國傳統文化不需要吸納科技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盡管曾發生如此有益的影響,也盡管有早期的一些成功,但科學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簡而言之,中國沒有發生科學革命。”〔6〕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不容否認,近現代科學技術落后、科技文化匱乏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此看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吸納科技文化的過程。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如果不能吸納科技文化、融入科技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文化的現代化。誠然,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具有廣闊的容納空間,它允許并倡導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溝通,不過關注的重點是人文文化,是思想道德問題,而不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只是思想道德提升的手段。因此,要吸納科技文化,把科技文化的理念植根于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中,還需要我們做大量的、艱苦的工作。況且,“總的來說我國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物質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科學技術水平較為落后,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程度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還占一定比例,科盲、半科盲人口更多。因此對于我們來說,科學技術的時代并未充分來臨,后現代危機也不是當前最大的攔路虎,后現代的觀點和現代西方哲學流派反對科學技術的呼聲對我國的國情而言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奢侈的。”〔7〕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切實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科技文化,我們任重而道遠!
3.重視科技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著力提高國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縱觀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說是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更是國民素質的差距。當一個國家的大多數國民具有良好的素質時,這個國家無論所處的地位環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如何,都會具有很強的生存力、競爭力和創造力。特別是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如果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將會激發無窮的競爭力和創造力。作為國民素質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更直接地影響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甚至影響著國家整體實力的發展。今天,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國家的發展和強盛,不僅要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擁有優勢,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備科技文化素質的國民群體。所謂科技文化素質①,是指國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8〕可見,國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特別是對科學技術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不可否認,近年來,隨著科技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我國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但其總體水平卻不容樂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正如國務院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所指出的:“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勞動適齡人口科學素質不高;大多數公民對于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區較為盛行。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9〕要全面提高國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離不開政府的物質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也離不開科普工作者對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傳播和弘揚,更離不開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自覺用科技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激發自己的創造熱情。總理在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精華,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搶占科技制高點,就是爭奪發展的主動權。我們不僅要把科技進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還要作為激勵全民族創造熱情、推動民族素質提高的精神追求。”〔10〕我們必須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大力加強國民科技文化素質建設,全面貫徹“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方針,充分調動全體公民參與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熱情,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
- 上一篇:科技文化發展歷程及狀況
- 下一篇:科學技術文化元素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