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9:06:00

導語: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展研究論文

大學教師師德是與大學教師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相聯系的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包含豐富的內容。大學教師個體與師德的關系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關系之一,是研究師德的基本理論問題。本文著重探討這對關系在未來社會的發展。

一、“大學教師師德主體發展”的界說

大學教師個人和師德的關系,一端連著大學教師自我運動的變化,一端連著教師職業及社會環境的變化,是兩種運動的“交匯區域”。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大學教師自我及大學教師職業角色、職業行為都會發生變化,因而兩者構建出不同的關系。

“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展”(下文簡稱“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對未來社會中大學教師個人與師德關系的描述。主要內涵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對師德的價值判斷。未來的師德無論在其內容還是在其功能上,都必須肯定并保護大學教師的合法利益;肯定個人存在的神圣性。但必須反對“唯我論”和“忘我論”的師德?!拔ㄎ艺搸煹隆闭J為,師德是由個人決定的,對自我有利就遵守,否則就不遵守?!巴艺搸煹隆眲t認為,一個人必須為他人犧牲自己,必須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必須為他人而活著。為他人奉獻是人存在的唯一正當性,自我犧牲是師德的最核心內容。

第二,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大學教師個人對師德自覺態度的集中描述。大學教師不是把師德看成外在于自我的“客觀”的行為規范和準則,而是把師德作為“自我”重要的一部分,主動、熱情、自覺地修養師德。

第三,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對大學教師個人與師德關系正在發生的及將來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化過程的高度綜合,指明其發展的趨向。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由國家政策來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確并肯定,個人與組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日益增多,因此,個人道德,包括師德的主體地位必將為時代所強調。

“師德主體化發展”內涵的三個方面是相互支撐的,前兩者包溶在師德主體化發展過程之中,師德內容及功能的變化是大學教師個人自覺對待師德的前提。師德主體化發展過程與市場經濟對人的解放,特別是對個人的解放相聯系,與現代社會中平民個人的崛起相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師德主體化發展是現代社會對個人肯定的具體表現。

二、師德主體化發展的有界合理性

H·A·西蒙認為,社會事物主要是“人為事物”?!叭藶槭挛铩钡拇嬖谟衅浜侠硇赃吔纾匠鲞吔鐚⑹ズ侠硇?;而看不到邊界內的合理性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邊界內的合理性在內容上既包括了人對社會事物發展的愿望、希望、理想,又包括了客觀事物本身的特性,是人對社會事物的設計,是人主觀能動性及客觀事物規律的統一。這對探求師德主體化發展的合理性邊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教師個體和師德”的關系,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學教師與自身的關系;一是大學教師在職業范圍內與他人、與“事物”的關系。師德主體化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大學教師個人在這兩大關系域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我們可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其有界合理性。

(一)師德主體化發展與大學教師自我發展

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中,人意識到自我對生命本體承擔的使命。那么,這種“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的“使命”是何?馬克思認為其“使命”就在于“個人自由發展”,形成“自由個性”,〔1〕具體體現在倫理道德領域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本意,是生命的目的?,F代倫理學對幸福進行著艱苦而又深入的探究,從其研究成果看,如下幾方面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幸福應站在·所·有·的·個·人·角·度,而不是·部·分·的·個·人·角·度,即必須肯定所有的個人價值,讓每個人都擁有自身、擁有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生活,道德在人生幸福中具有重要意義。

——事業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之一。

據此,我們可以大致描述出師德在大學教師自我幸福中的位置:師德處在大學教師人生事業和道德的“交匯區域”。

從幸福的角度看,師德只有在“自我、事業、道德”三者中保持適度張力,幫助自我的事業域的擴展,在道德域中的提升,才能增進人生的幸福。如果師德過分張揚道德,過分張揚事業,或者過分張揚兩者,必然造成對自我的直接或間接的“壓迫”,從而破壞自我的幸福。

在我們師德建設的歷史和現狀中,由于對“個人”的誤解或漠視,較少從個人人生幸福角度審視師德的合理性。在這種狀況中,師德的基本結論有:

——道德事業外在于自我客觀存在。對自我而言,道德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事業具有無限重要性。自我與道德根本上是“遵循”或“不遵循”的關系。自我與事業根本上是“敬”與“不敬”的關系。

——社會強調并鼓勵大學教師遵循道德,熱愛教育事業。

表面上看,社會的用意是在通過強調事業和道德的重要,促使大學教師自我致力于事業擴展及道德修養,以而提升自我。但由于道德與事業不以“自我”為目的、為指向,因而歷史地看,這種師德實際上導致大學教師將師德作為賺取名利的工具,使師德虛偽化。

邏輯地看,道德和事業雖是人生幸福中極重要的部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自我表演”的舞臺。舞臺再重要總不能比演員本身重要。再者,我們強調大學教師對道德及事業的自覺,如果離開了自我主體這一前提的自覺,則是自修式自覺而不是自主自為式自覺強調打磨砍削自我以適應事業和道德發展的需要;自主自為式自覺強調道德和事業本質上為人生服務,是因為人生才需要道德事業,不是因為道德和事業才需要人生。從未來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必然日益承認并肯定個人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師德對大學教師個人的建設作用,促使“個人的高度發展”。

(二)師德主體化發展與教書育人

大學教師個體不只是固守著人與自身的關系,還需要向外擴展,與他人、與物等“對象”建立起“關系網絡”。大學教師個體對社會承擔的角色也包括在這“關系網”中。對于現代社會中個人與其“對象”的關系,馬克思曾從反面揭示其病態的存在。他說:“在現代,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普遍尖銳的形式,這樣就給現有個人提出了十分明確的任務。這種情況向他們提出了這樣任務:確定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以之代替關系和偶然對個人的統治”?!?〕據此,他區別了“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并更進一步地指出:“現實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能夠使自己的存在對象變得對自己有價值?!薄?〕這是我們分析大學教師個體與其社會角色的關系時根本的價值所在。

大學教師,就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最根本最久遠的是教書育人。按馬克思對個人與其對象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不僅僅是自我犧牲和自我付出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建構自我,促使自我自由發展的過程。舍棄后一面,則教書育人便構成了對個人的“統治”及對個性的壓抑了。兩者相比較而言,教書育人對教師個人構建的作用更為基礎。這是現代教育的要求?,F代教育學對教育本質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學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對學生最具教育意義的,不是客觀的知識而是大學教師自身。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的堆積?!薄?〕因此,教書育人活動只有推動大學教師自我的發展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學生的發展。師德是大學教師教書育人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它充分促使大學教師個體成為“有個性的個人”時,它才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換一種說法,就是要促使師德的主體化發展。

大學教師教書育人有其特殊性。按約翰·S·布魯貝克的觀點,這種特殊性在于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材料是高深學問,即教書育人是圍繞著高深學問進行的。因此,大學教師與師德的關系不能不受高深學問性質的影響。高深學問的性質中有兩方面是極為重要的。其一,高深性。高深學問反映知識發展的前沿,處在人類已知與未知的交接地帶,對社會而言,能進入這一領域中的始終是少數。因此,這個領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治。其二,雙重性。高深學問無論對人還是對社會,既可以促進其發展又可以阻礙甚至破壞其發展。因此,如C·P·斯諾所言,科學家因為知道高深學問而具有一種直接的個人責任,一種比一般公民大得多的個人責任。對于這種責任,他們應具備的道德,不能以“服從”和“忠誠”為基礎。因為“忠誠很容易轉化為順從,而順從常常是怯懦和謀求私利的借口,極而言之,服從也可能是這樣”?!?〕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以忠誠和服從的名義犯下的罪行是駭人聽聞的。二戰時,德國許多科學家,其中有許多是大學教師正是基于服從和忠誠才去研究細菌戰的。人類發展到今天,科學和技術已進入高度發達的階段,其建設作用和破壞作用同時成長。我國也處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階段。大學教師是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生力軍,也是科學技術走進社會的重要中介力量,因此,他們對高深學問的態度就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促進師德主體化發展的思考

師德主體化發展不能沒有外部社會條件的支持,從其外部條件看,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市場經濟生活的不充分性?,F實的經濟生活是師德主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經濟在我國只有極短的歷史,在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中,真正受市場規劃和市場力量所支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小部分,行政權力大量介入經濟活動中,形成權力經濟及市場經濟共存的局面。因此,市場經濟對個人的解放作用受到了權力的極大抑制。

(2)社會文化支持力度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個人淹沒于重重倫理關系之中,不見有個人。而近現代以來,一談個人,便以為只有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個人,認為是在中國實踐西方的個人主義。而以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個人主義在現階段力量較為弱小。因此,在現階段,社會文化力量對師德主體化發展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錯誤引導力量則不小。

師德主體化發展不但需要社會外部條件,同樣需要內部條件。從內部條件看,現階段也有不少困難:

(1)師德主體不成熟。臺灣學者杭之曾言:當今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大多數自覺不自覺地保存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種缺乏獨立人格的歷史傳統甚至無限地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在不遺余力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無意識地建立起像西歐知識分子一般的“知性之自我反省”的傳統。不僅如此,今天的知識分子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處在大眾社會、大眾文化之價值的控制支配之下?!?〕

(2)道德自我約束機制軟弱乏力。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德治,并且以修身為本,因此人格、道德、政治三者合而為一。如龔自珍所言:“是道也,是學也,是治也,則一而已也。”〔8〕近現代以來這種局面并沒有太大改變。在社會實際運行中,道德問題往往轉化為政治問題再用政治手段解決。道德屈從于權力,權力排斥道德。

師德主體化發展是一歷史的展開過程。在現階段,為促進師德主體化發展,我們認為應注意如下兩方面的建設:

第一,加強政治法律建設,理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明確政府、高校各自的職責權益,將師德建設工作主要交給高校。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設師德自我約束機制,抑制“唯我論師德”的發展。師德主體化發展并不是說高??梢圆还軒煹陆ㄔO工作,高校在師德建設中承擔著重要工作,在現階段要致力于師德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這主要取決兩方面,一方面如前分析的師德自我約束機制弱,另一方面師德約束機制對個人與組織、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為此,高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的師德建設、校規校紀建設等,通過多方面建設,有效抑制日益泛濫的“唯我論師德”。“唯我論師德”是目前最嚴重的錯誤師德傾向。

參考文獻

〔1〕黃克劍·個人自主活動與馬克思歷史觀·《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2〕〔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8、515頁

〔4〕〔5〕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第3、4頁

〔6〕C·P·斯諾著、紀樹立譯·《兩種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第216、217頁

〔7〕杭之·《一葦集》·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第9頁

〔8〕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