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2 02:43:00

導語:高中政治課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政治課教學分析論文

一、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要重視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就知識的總體來說,無論何種知識都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作為政治課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大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不能像物理、化學教學那樣借助于實驗的手段,讓學生直接通過現象的觀察來探索物質運動變化的規律。但這絕對不意味著對感性經驗可以忽視。實踐證明,一個感性認識十分貧乏的人,是很難掌握事物的因果關系并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的。小孩會由于給他看病的醫生沒有頭發,就認為沒有頭發的人都是醫生。因此,政治課教學應力爭為學生的實踐、感知創造條件。例如:在講完高二哲學常識第一課世界物質性的論證以后,必須進一步搞清意識的現象和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最后完成世界物質性的論證,才能真正排除唯心主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教學一開始,我緊緊握雙拳讓學生回答:“我手里是什么東西?”學生只憑主觀臆想,怎么也猜不出來。接著,攤開雙手讓學生閉著眼睛摸。學生立即回答:一個是棉花,一個是木棒。問:“你怎么知道的?”學生說:“我摸出來的。”這表明感覺作為最基本的意識現象,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這種反映必須通過“實踐”。這種教學形式具體、簡單,但它使學生對意識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使教學內容有信度、有力度。當然,對大量的、更為復雜的理論,不可能完全采取這種簡單的方法,但從實際出發、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不變。例如:在講價值規律時,應讓學生到市場上去了解一下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心理學表明,為了掌握一些復雜的概念,應當采用“直見和詞語的正確結合”。詞語不僅能使直觀材料更加鮮明和突出,也可以指引學生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對概念和理論做出規定和解釋。總之,只有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理論來”。

二、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必須對理論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

任何理論都有它產生的歷史條件,都有其自身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對于理論,如果我們不把它產生的條件以及它自身發展的歷史搞清楚,那就難以達到真正的理解。說:“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下面,通過對一個重要概念的剖析,來說明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是指在一定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通過對“民主”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1)作為國家形態的民主,必須同非國家形態的民主相區別,即國家形態的民主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又必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消亡。(2)民主是一個階級范疇。民主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各個要素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作為國體,民主是相對于專政而言的;權力主體是民主階級性最根本的表現,并通過政體的具體形式來體現;原則離不開權力主體,“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只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才有意義。(3)民主就其實質而言,總是屬于統治階級的。民主也能為占統治地位的那個階級服務,而絕不會為“大眾”服務。(4)從民主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還可以看出,民主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民主是對專制的否定,這是它的歷史進步性;資產階級民主只是少數統治者的民主,這又是它的歷史局限性;社會主義民主是對資產階級民主的一種“揚棄”,它繼承了“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其權力主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以上沒有任何牽強附會的主觀臆想,僅是根據民主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對民主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各個要素進行的具體的分析。但在民主的內涵和外延上,在民主概念的有關理論深度和廣度上,這種分析的優點都得到了充分的顯示。這種把抽象的要領具體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概念的形成歷史的邏輯再現三、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最終必須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是為了重視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的能動飛躍,從而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唯物論,克服那種從理論到理論的“唯物論”的教學模式。在國際上,傳統教學論和現代教學論都一致認為,不論教學是在多么高深的理論水平上實現的,只要學生還沒有把他們的知識有機地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那他們的知識就必然帶有抽象的性質。只有運用,才能達到認識開始時被分割開來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才能克服知識對象的抽象性與具體性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見,教學過程的最根本的關系,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某種結論。因為這種結論只是對學生來講才屬于未知,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已失去了它們在認識價值方面的意義。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研究和解決新的問題。所以,特別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在于應用。”必須指出。這里所說的“運用”對學生來講是教師常說的“練”。這種“練”不僅僅是課外的作業練習,更主要的是教學過程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練習。實踐證明,只有把教學過程這種“練”解決好,才能有助于其他所有“練”(包括考試在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益。為此,不少教師提倡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講有練——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不斷認識和認識發展階段的統一。因此,在教學中,主觀與客觀相符合不是一次性行為,而是以下三方面有機統一、完整運用的過程,即“實踐——認識——實踐”、“個別——一般——個別”、“具體——抽象——具體”。這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也是教學認識過程的基本規律。

[摘要]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化,這是政治教師的根本,教學中應克服從理論再到理論的升級,要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才能把政治課教好、教活。

[關鍵詞]政治課具體化教學模式歷史分析

任何理論都是抽象的,而科學的抽象都科學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教學的認識過程是以現成的科學認識成果為對象的,它同科學認識成果的形成過程并不等同,后人無需也不可能重復科學認識成果形成的全部過程。但是,“對待科學認識成果,必須表現出與科學認識成果中被‘對象化’、具體化了的人類活動相符合的活動”。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進行必要的認識成果形成過程的復原。明確這一重要哲理,對于克服目前尚為普遍的從理論到理論或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傾向,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中,應采取研究的方法,即從實際出發,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個思維行程就是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教師切不能將教材的敘述方法機械地移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