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時間:2022-06-13 10:27:00
導語:語文教學論文-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學生自身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滿人文關懷。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關懷
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語文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徹底扭轉這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局面,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一、關注學生人性與個性
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自覺地發展自己人性的成份,發展自己心靈深處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變為自為的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種層次,低層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層次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勞動、學習、創造等發展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追求文明、進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特別是對那些高層次的需要,我們應盡力創造條件,使其有滿足的可能,這樣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號,而成為源自學生內心的需要。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斗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為語文教師,要著重發展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造的那部分人性。對即使看起來這方面需要不強烈的同學,也一定要堅信他的心靈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堅信這個世界中一定存在著勞動、學習、創造的需要,千方百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找尋出這種需要,使其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體驗課文中傳遞出的人性。如《邊城》為人類的“愛”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通過教師的引導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變形記》用荒誕的手法記敘了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的故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其變形的根源,使學生了解認識現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由此引發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豐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在教師課堂教學理念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是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會也不需要每個學生都成為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國家需要80%以上的學生將來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者、勞動者,這樣想來,我們就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特長,就不用逼著100%的學生去按統一的模式進行高難度訓練了,同時又能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出發,通過不同的途徑,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不斷增強自身素質。
尊重與發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感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明顯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這就強調了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語文信息載體的課文,本身就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彌漫著溫馨的至親至愛……。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轉運站”,而必須“披文入情”。首先,透過形形色色的文字符號,去體味其中蘊含的情和意,成為一個被感動的讀者;進而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設置一種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張揚,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隨著作者的一顰一笑去憂去喜。“教育就是喚醒”,當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發生共鳴,從而以尋求精神家園的執著走進美好的語文世界。
作為關注學生情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把詩情、文情傳送到學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給學生提供表達自我情感,評價情感的條件。放手讓他們評價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幽默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借詩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設情,表達自己的情意和體驗。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情感互動活動中去,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情感關系,創設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積極發展狀態。只有師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也更容易點燃中下水平學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沒有感情的文章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課堂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課堂難以激起學生心靈漣漪……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古人云:“文以載道”,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其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中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發沖冠憑欄望”的岳飛,無不使學生感受到堅貞的民族氣節和熾烈的愛國之情;“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窮年憂黎元”的杜甫,無不激起學生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質和偉大人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效仿的楷模。同樣,課文中許許多多的文學形象其優秀品質,會給學生以真、善、美的啟迪與熏陶。廉頗知過改過,坦率真誠;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倫凱勒堅強樂觀,積極進取;……在教學中,倘能讓這些光輝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學生面前,學生自會肅然起敬,從而培養其良好的道德行為。此外,通過課文中理論文章的學習,也能使學生受到道德教育。《說謙虛》引導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崇尚謙虛的傳統美德;《談骨氣》教育學生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人生的境界》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語文教學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
雖然語文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實現,因而,教師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多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要實現這一教學境界,教師必須積極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式學習,寓思想教育于語文訓練,使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成為自覺。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評價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習、生活狀況,聯系學生的生存環境和當前的社會現實,抒發感慨,發表議論,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的看法和態度。同時,學生在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在自己的習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價值判斷,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點評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凈化心靈、純潔道德的效果。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所做出的正確判斷,積極評價、科學引導,也會對學生的品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 上一篇:語文教學論文-初三語文·議論文論據集
- 下一篇:語文教學論文-仰望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