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趨同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0 11:26:00
導語:城市建筑趨同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考察過中國不少城市的建筑,只得出一個結論:似乎就去了一個城市。因為每個城市的建筑都有其它城市建筑的影子,感覺大同小異,沒點創意,使得筆者頗有點“審美疲勞”,不禁感慨中國的城市建筑正在日益“趨同化”!
關鍵詞:城市建筑趨同化
筆者總結了一番,覺得中國城市建筑風格不外乎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美式的建筑高度加玻璃外墻;歐式的穹頂石柱加廣場;以及中式的人造“古董”。幾乎每個城市的建筑都離不開這“三板斧”,就像是我們以前的革命“樣板戲”,每個城市都在唱。
中國城市這么多,從何說起呢?筆者作為廣州人,就拿自己的城市“開開刀”吧!說實話,筆者對廣州的城市建筑也是頗有微辭!
古城豈可隨意摧殘
廣州是個有著2800多年歷史傳統的文化古城,近代以前又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Canton”作為廣州的英文譯名早已聞名于外。因此,廣州的城市建筑在保留了傳統嶺南風格的同時又吸收了歐洲的建筑風格,形成了以西關騎樓和沙面租界建筑群為代表的中西合壁的城市建筑風貌。
但令人痛心的是,隨著前幾任政府的一句“把廣州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口號,廣州傳統的城市建筑風格在這短短的十幾年間遭到了不斷的破壞與摧殘,我們不禁要質疑,難道建設國際大都市就要以破壞古城的建筑甚至把其夷為平地為代價?!
隨著廣州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城市建筑亦日新月異。為了重點體現“新”和“異”,舊城改造便是政府必然選擇的方式。然而不知是因為我們政府內部缺乏城市建筑方面的專家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咨詢過這些專家,使得廣州的舊城改造在短短的十幾年來不斷犯錯誤:
首先是建設性的破壞。我們不妨以上下九步行街為例,可以說,上下九步行街是廣州傳統西關騎樓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似乎可以給廣州人帶來一些安慰!政府也對此津津樂道,以此表明自己是如何注重廣州舊建筑保護的。然而,以筆者看來,這只是鏡花水月的表面文章,根本不值大抒特抒!表面上看,政府是出于保護西關騎樓舊建筑的動機,而主動對其外部進行裝修翻新,令其得以完好保存。但是仔細想想便知,政府的真正動機其實是商業動機,為了發展這里的商業,就得利用“上下九西關風情”這一賣點吸引消費者和商家,聚集人氣和財氣,所以在此搞了個步行街,把這里的騎樓建筑通通翻新一遍,等商業搞上去了,政府的稅收收入自然就多了。真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不過,這種翻新只是在騎樓外墻涂上一層墻面漆粉飾一下便完事了,最多就是換過一些窗還有加裝一些射燈,于是,經不起風雨和歲月磨練的它們,已逐漸露出了它們的本來面目;而且經過射燈長時間的高溫照射,對騎樓的外部帶來潛移默化的破壞。只要我們平時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上下九騎樓被破壞的種種蛛絲馬跡。
其次是房地產開發的破壞。由于了解到政府有意大力改造舊城,眾多的房地產開發商都抓緊這一難得的發財機會在舊城區推出各種樓盤,紛紛搞起房地產開發的“圈地運動”,對有礙樓盤發展的舊建筑“有拆錯,沒放過”。廣州的眾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舊建筑就是在這種“圈地運動”中被“圈”掉了,一去不復返!據統計,這使廣州的舊城人文資源損失了80%.每當筆者偶爾還看到一些舊建筑像一個被欺凌的小孩子卷縮在周圍的“高個子”的包圍之中時,心中頓生失落之感!!!難道真的是應了一句話:“城市建筑有一半的破壞是由于侵略者,而另一半的破壞則是由于受教育者。”難道我們受的教育就是“破壞”?!!!而這種短視功利的破壞令廣州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魅力大減,為城市建筑的“趨同化”埋下了禍根!新城建筑的程咬金“三板斧”
廣州一面拆除舊城,一面建設新城,為的就是體現“國際化大都市”的氣派。但是舊城被拆了,割斷了自己的歷史傳統,由于先前根本沒有好好總結過自己的建筑風格,于是新城的建設表現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迷失了方向。怎么辦?沒辦法,只能copy別人的,copy就意味著“相似”和“累同”,于是,“趨同化”開始了!
看看以天河為代表的廣州新城的建筑吧,天河的所謂現代化建筑充分體現了程咬金的“三板斧”:
首先是美式的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墻。眾所周知,美國的城市建筑是以“摩天大廈”著稱,像帝國大廈、世貿大廈等等。而我們廣州也不甘示弱,上世紀80年代有“63層”,90年代有“中信”,21世紀還有“雙子塔”。這些都是美其名曰“廣州地標”的高樓,可謂是在“更高、更快、更強”上下了一番苦功,后兩者還不好說,但絕對是“更高”,大有一柱擎天之勢!而無一例外地,這些高樓都是以玻璃外墻作包裝的,除此以外,還有像市長大廈、天河電腦城等建筑都是以玻璃外墻作包裝的。似乎除了玻璃外墻,就沒別的東西能夠體現現代化了!而這種玻璃外墻,全國各地都在用,香港、上海、北京、南京等等城市,誰不在用?!
其次是歐式的穹頂石柱加廣場。城市往往被人稱為“石屎森林、文化沙漠”。廣州自然不想讓人如此稱呼,所以在滿城的美式建筑高度和玻璃外墻以外,還得向我們非常有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學習,以增強自己的文化氣質。于是大量的歐式穹頂石柱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珠江新城里在建的錦漢展覽館就是體現。其實歐式建筑我們本來就有,難道忘記了沙面租界里的那些舊建筑了嗎?英式、法式、哥德式、巴洛克式應有盡有。不把原來的保護好,卻要重新學人家的,這是哪里的邏輯呢?!硬要東施效顰,在本來不是歐式風格的建筑上硬是加上個穹頂或是石柱什么的,是不是有些惡心呢?!可是除了廣州,全國各地的城市都在做同一件事,穹頂石柱還嫌不夠,還要動不動就來個歐式廣場,與周圍的環境格外“協調”,讓人仿佛去了歐洲旅游,要是真的能夠免費去歐洲旅游,誰不想啊!
再次,就是中式的人造“古董”了。這恐怕算是我們“中國特色”的體現了!包括廣州在內的全國很多城市都在有意無意地刮著一鼓復古風,主要是用來蒙“老外”的,在本來沒有一點古味的建筑上加個城門、亭蓋子或是重檐硫璃瓦屋頂之類的東西,讓“老外”覺得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簡直就是“誤人子弟”,蒙得了“老外”,卻蒙不了“自己人”,誰會認為那些不倫不類的東西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綜觀導致城建“趨同化”的“三板斧”,筆者覺得這背后反映了一個實質問題:中國的建筑師至今未能找到一種可以同時表達自己城市文化傳統和現代性的設計手段。導致了一方面我們只能copy別人的東西,一方面讓外國建筑師把中國變成自己設計理念的“實驗場”。像廣州的會展中心、新機場等現代建筑都與中國設計師無緣,全是外國人的作品。但廣州是我們的廣州,自己的城建應該由自己去負責,不是嗎?!解決包括廣州在內的中國城市建筑“趨同化”的唯一道路只能是找到一種可以同時表達自己城市文化傳統和現代性的設計手段。而這點,只能靠我們本土的建筑師去完成。
- 上一篇:城管局文明公正演講稿
- 下一篇:高技派建筑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