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4 07:03:00
導語:課堂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造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體現了這一精神,把鼓勵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擺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探究性學習方式用好用活呢?我們的體會是:讓課堂充滿問題,讓問題充滿思考。
一、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
探究性學習是當今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較為先進的學習方式之一,它的學習效果是通過需要探究的問題來呈現的。中學各科大量的學習內容,均可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以產生問題的形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使學生獲得知識,增長才力。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所以,教師能否恰到好處地設置有價值的問題,學生能否在質疑中提出有挑戰性和吸引性的問題,是探究性課堂學習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大量成功實驗的事實證明,以問題為核心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完全適合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從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中學生的思維已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合作討論、相互交往與師生互動中開發潛能,從而增強時代要求的各項素質。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是萬物之靈,探究、體驗、欣賞等需要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學生的這些需要,為提倡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提供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依據。再從哲學的范疇來認識,一切創新都是從問題開始。問題就是矛盾,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導”的教師,總會在課之始、課之中和課之尾不斷引出發人深省的問題;成功的課堂教學,也總是能夠創造問題情境,讓課堂充滿問題。
二、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和興趣的動因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科學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提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創新的起點是問題。只有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驟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相應的結論。所以說問題的提出是創造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沒有問題就邁不出第一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縱觀人類社會,認識的發展、技術的創新以及科學的發明無一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可是牛頓從這一平凡的想象中發現了問題,提出了問題,并最終得出“萬有引力”這一偉大的科學定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當然也要從問題開始。
再者,問題最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感到有興趣,學起來就積極主動,滿腔熱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創新精神的前提是興趣,而興趣的動因卻是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問題,是引起思考的動因,是激起學生學習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積極因素。課堂教學調查表明:教師采用描述、講解的方法,時間一久,學生的興趣便呈逐步下降趨勢,學生興趣率最高達到85%;而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生的興趣卻呈逐步上升趨勢,興趣率平均高達95%-100%。問題是興趣的“啟發劑”,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充滿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最受學生的歡迎。
三、問題要有價值,有意義,充滿思考
當然,讓課堂充滿問題并非意味著一堂課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如果過去那種啟發式教學變成了“滿堂問”,便是走了極端。課堂教學固然要以問題為線索,但問題應有主次與輕重之分,科學與庸俗之別,難易與適度之標。一句話,問題必須緊扣教材,緊扣學科特點。
問題設置要有價值,有意義,還要有層次。課程中的問題一般來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師設疑,二是學生質疑提出問題,三是課文后習題上的問題。教師設疑是學生質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響學生解題的興趣和能力。所以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把握設疑的尺標,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以堅持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則來設置問題。教師設疑可安排在課之初,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學,使問題起到綱舉目張、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課之中,當學生提不出什么問題時,教師的設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靜的水面,會蕩出層層漣漪;也可在課之尾設疑,讓學生感到時已盡而意無窮,拓展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學生質疑,是探究性學習的重中之重。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提出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學生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有思考性的問題,就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這樣才會逐步提高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更新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現代教學觀念認為:不會提出問題的學生,不算是學習好的學生。課堂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能力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可是,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多數學生往往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也不會提問題。造成這種沉悶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長期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習慣了滔滔不絕的“滿堂灌”,學生則養成了以靜聽代學習的習慣,“好學而無疑”成為普遍現象。
我們在開展探究性學習實驗之始,曾作了一次“問題意識”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60%左右的學生認為,上學就是跟老師學,老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學會就行;因為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我們不需要提什么問題,也沒時間提問題。大約10%的學生是受傳統教法影響養成思維的惰性,只愿聽老師講,懶于動腦去思考;20%的學生是課堂上有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問題或不敢提問題,因為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喜歡上課專心致志聽講的學生,有問題也只好等待從老師的講解中得到解決;只有10%的學生認為:我們喜歡提問題,與老師交流問題,課堂應給我們提問、討論的機會,但有的老師允許,有的老師不喜歡這樣做。
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傳統灌輸式的教學,雖然已被批判了半個世紀,但是陳舊的教育思想還籠罩在一些教師心頭。所以,為了貫徹新綱要精神,真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更新觀念、改進教法,學生也要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學法,這樣我們才能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理論早就指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鼓勵的教學情境是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師生關系本質上不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統一的對話過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給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而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平等民主的交往關系。所以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師生、生生之間共同探究,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經驗、共享探究問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我們在實踐中也深深感到,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充滿問題研究的情境中。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就特別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需要,這是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教師以促進者的角色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欣賞,將寬松、民主、和諧的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教學取得成功的秘訣。
總之,我們構建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思路是:以問題為線索,帶動探究性學習;以活躍思維為目的,讓主體的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具體措施是: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并樂于探究問題;激活問題興趣,保護學生質疑積極性,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勇于探究問題;加強學法指導、突出學生自主地位,讓學生巧于提出問題,善于探究問題。我們把此歸納成“三段六步”式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即:感知-探究-總結三階段;理清文脈-發現問題-個人質疑-合作探究-總結評價-體驗遷移六步程序。這樣做能使群體交流活而有序,個別質疑也能切中要害,課堂生動活潑又不失之淺顯,主體得到體現,潛能得到開發,而教師的主導地位也能真正被定在促進者、引導者的位置上,“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落實。正如教育家劉國正先生所說:“就課堂教學來說,不是我教你學,也不是你啟我發,而是教與學雙方做到和諧的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雙方都欲罷不能,其樂融融。”
現代教育理念再次“警告”我們:學生頭腦不再是被灌滿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問題”就是能點燃這支火把的導火線,思想的火花一旦點燃,創新的火焰就會熊熊燃燒。
- 上一篇:國內考察報告管理論文
- 下一篇:校本課程開發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