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偏癱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4 09:25:00
導語:小兒急性偏癱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急性偏癱是一側肢體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現活動障礙的綜合征。由于嬰兒和兒童腦血管疾病的致殘率很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甚為重要。現將我院1996年到現在收治的15例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9例,女6例。年齡:<3個月2例,~3歲2例,~6歲3例,~12歲8例。發病情況:暴發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輕型起病3例。數天或數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臨床表現右側偏癱9例,左側偏癱6例,中樞性面癱4例。發熱4例,驚厥7例,意識障礙5例,性情改變3例,頭痛嘔吐9例,吞咽困難2例。
1.3輔助檢查頭顱CT檢查13例,MRI檢查5例,腰穿查腦脊液6例,血常規檢查15例,凝血酶原時間測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測定2例。
1.4治療控制顱內感染、控制驚厥、營養神經細胞、改善腦血管循環,應用抗凝劑,轉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以及康復治療(運動療法、針灸、按摩等)。
2結果
各項檢查結果證實:腦梗塞8例,結核性腦膜炎2例,化膿性腦膜炎1例,腦腫瘤2例,顱內出血2例(血友病所致1例,晚發性VitK缺乏所致1例)。療程1個月內治愈5例,好轉6例,轉科或退院4例。
3討論
小兒急性偏癱包括特發性及癥狀性(繼發性)。隨著CT和MRI等神經影像學手段的廣泛應用,目前急性偏癱很少是最后診斷,絕大多數病人都能明確病因。其常見病因有各種感染、免疫性疾病、顱腦損傷、顱內占位、全身性疾病等[1]。以往報道多見于3歲以上小兒,本組資料顯示:該病可見于各年齡組小兒。
各種感染引起的腦血管炎可使動脈管腔狹窄、血栓形成、閉塞,引起局部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血流灌注不足。病毒或細菌可能直接侵犯腦血管而引起腦血管炎;也可能在感染后或接種后發生免疫性腦血管炎或腦血管周圍脫髓鞘病變[1]。本組結果顯示,在腦梗塞患者中數天或數周前有上感病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提示與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另外本組2例結核性腦膜炎,1例化膿性腦膜炎,也提示細菌感染可引起偏癱。因此,對伴有發熱的偏癱患兒,尤其合并腦膜刺激征陽性者,應盡早做腰穿檢查。
顱內占位病變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腦血栓、腦栓塞、顱內出血等也是小兒急性偏癱的常見原因。本組資料中2例腦瘤,1例血友病及1例晚發性VitK缺乏致顱內出血。值得一提的是本組1例腦瘤患者,做頭CT檢查認為可疑處為骨偽影,后經MRI證實為腦腫瘤。由于MRI對于鞍區、腦干以及后顱凹腫瘤的檢查因為沒有骨骼產生的偽影干擾,因此比CT優越得多,即使很小的腫瘤也能及時查出。所以對于臨床頭顱CT正常的患者,在條件允許時應進一步做MRI檢查,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綜上所述,小兒急性偏癱的常見病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腦血管炎,其它還可見于顱內占位、各種原因所致的顱內出血等[2]。頭顱CT和MRI檢查、腦脊液、血小板計數和凝血酶原時間、凝血因子等輔助檢查對明確病因極為重要。尤其頭顱CT和MRI檢查不僅能迅速準確地診斷顱內占位,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梗塞的部位和范圍、腦血管畸形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也能提供可靠依據,并能指導臨床治療,評價治療效果,協助判斷預后。
參考文獻
1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857-1860.
2徐積芬.小兒急性偏癱的診治.小兒急救醫學(全國第三屆小兒急重癥診治研討會匯編),11-13.
- 上一篇:市人大踐行科學發展觀活動員會的講話
- 下一篇:農業科技成果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