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城鄉差距對消費的啟示概述

時間:2022-02-06 11:21:21

導語:當代城鄉差距對消費的啟示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城鄉差距對消費的啟示概述

本文作者:孫琳高勁工作單位:上海海事大學

消費需求與收入分配的關系

1.從儲蓄動機方面看收入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我國居民的儲蓄動機主要包括預防性儲蓄和遺贈性儲蓄。對于低收入者來說,對于未來收入和支出不確定性的預防性儲蓄不能完全得到滿足,超出其收入承受能力范圍的儲蓄計劃就無法執行。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預防性儲蓄的范圍會增加,儲蓄的數額也會隨之增多,以避免因發生意外事件對家庭造成影響。在居民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且已有足夠的預防性儲蓄后,還會開始為下一代進行儲蓄,我國居民中這種遺贈性儲蓄動機尤為突出,而且高收入者的遺贈儲蓄傾向尤為突出。因此,高收入水平者在新增收入中進行遺贈性儲蓄的比例就要遠遠高于低收入水平者。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收入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和遺贈性儲蓄傾向要高于低收入居民。即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低于低收入者。2.從平均消費傾向方面看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消費收入方程可以表示為:C=C0+aYd式中C表示消費,C0表示自主消費,a表示邊際消費傾向,Yd表示即期可支配收入。由平均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可知,在收入水平比較低的時候,居民和家庭為了維持日常生活的需要必然消費大部分的收入。當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居民就開始進行儲蓄,為日后人生階段的消費和預防性需求做準備,從而實現效用最大化。因此,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斷下降。整理上式可得:C/Yd=CO/Yd+a。其中C/Yd表示平均消費傾向。自主消費函數Co是常數,邊際消費傾向a也是常數。從上式可以看出平均消費傾向隨著即期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而減小。因此,一個人收入越高,消費占收入的比重越低,儲蓄占收入的比重越高。因此可以推出高收入者平均消費傾向低于低收入者。終上所述,如果收入分配極不均勻,收入集中于少數高收入階層,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就會下降,從而抑制消費需求,使消費長期疲軟和不足。

收入差距影響消費需求的實證分析

1.全國城鄉收入差距與社會最終消費率為了進一步確定城鄉收入差距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以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X作為自變量,以消費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即全社會最終消費率Y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為:Y=a+a1X+Ut。通過表1得到回歸方程為:Y=86.19419-10.13373X+Ut,回歸方程可決系數R2=0.770254,方程擬合得較好,也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并且回歸系數有明確的經濟意義,即當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增加1倍時,社會最終消費率就下降10.13個百分點。這與前面的理論分析是相符合的,即城鄉收入差距拉大會抑制居民的消費需求。2.省市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根據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形勢、居民收入水平、地域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等方面的差異,運用全國31個省份2000—2010年間的面板數據(N=31,T=11),以全社會最終消費率作為因變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自變量,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經F統計量檢驗和H統計量檢驗,建立模型形式為:Yit=ai+X’itbi+uit;i=1,2,3…;t=1,2,3…T其中ai表示31個省市的自發消費水平;bi表示31個省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產生的影響,表示不同省份對整體的影響(見表2—表4)。模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R2和F統計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解釋變量能夠對被解釋變量進行較強的解釋和說明。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新疆等12省份(安徽、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的城鄉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產生正向影響,主要是因為在欠發達地區中,隨著收入的增加,城市較鄉村速度快,導致居民為了滿足一定的生活水平而使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拉動了消費總量的增加,產生了正向的影響。而其他19省份的城鄉收入差距與最終消費率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在這些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鄉村相對城市進步和發展速度仍然較慢,因此當收入差距增大時,消費需求反而減小。以上分析表明近年來最終消費率的不斷下降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有關的假設有一定的可信性。并且,各個省份的負相關系數不同,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產生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性。

調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消費需求

從上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結果來看,城鄉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存在地區性差異,12個欠發達省市存在正相關影響,而19個相對發達的省市存在負相關影響,且影響程度不同。因此,必須有針對性地調節各地區之間的城鄉收入差距,實施“因地制宜”策略以擴大消費需求。1.合理調整積累與投資的比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投資率即高積累率居高不下,帶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最終消費率卻一直走低,使我國消費與投資的增長很不協調。因此,應適度控制投資增長速度即適度降低積累率,提高積累效益和消費率,并且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制度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只有持久性收入增加,才會帶來居民消費的不斷增長。2.努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決定和制約消費水平,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對于調節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具有根本性的促進作用。可以通過以下措施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收益率,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力度,實施農產品收購的最低限價制度,減少農民的政策性成本,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增加政策性的農業預算支出,尤其是在農村教育、技術設施建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與推廣等方面的支出。此外貧困地區需得到更大的扶持幫助。通過規范農村稅費,減輕農民負擔,建立健全工會組織,加強對農民工的保護,取消戶籍制度,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就業機會等方式,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消費水平。3.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游離于社會保障制度之外,其收支預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目前,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工作已全面展開,截至2012年10月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9億,新型合作醫療也惠及了數億的農民。但科學確定保障對象、多元化籌措保障資金、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還有很多工作要不斷完善。加快完善農村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從根本上降低農民對未來各種不確定風險的預期,才能增加農民的消費需求。4.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結構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單純依靠市場力量推動的初次分配是不完全公平的,由此造成的收入差距必然對消費需求產生影響。應盡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個人稅收體制,特別是要考慮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間差異,采取相應的稅收制度和轉移支付制度,對不同群體的調控力度要有所差別,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縮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