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

時間:2022-06-18 09:14:16

導語:當代文學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文學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

被稱為“華夏民族之搖籃,東方文明之濫觴”的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以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著稱,兼具“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美譽。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中國不少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旅游屬性,如陜西當代文學作品中就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經濟與審美價值兼具。在陜西南北狹長的地域內,不同的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中,孕育出風格迥異的不同作家群體。陜北作家的創作風格粗獷豪放,關中作家的創作風格深沉厚重,陜南作家的創作風格內斂細膩。來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以不同的文學氣質書寫各自的故土家園,展示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為從空間維度上開發利用陜西文學旅游資源奠定了基礎。

一、文學地理學與文學旅游

(一)文學地理學

文學地理學是文化地理學的新興分支,是用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文學的組成、風格和特色,探討不同地域文學表現出的地域特征和差異[1]。我國學者對文學和地理學間關系的關注和研究,大體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最早提出“文學地理”的概念,開創了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文學地理學研究文學和地理環境間的關系,把地理元素作為影響文學作品風格的主要因素,重點關注地理環境和地域差異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及兩者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作家創作思維和構思方式的影響,又包括作家在作品中對某一地理空間的創造性建構。作家所處的現實空間會對作家產生深遠的影響,會使作品呈現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共性特征;同時作家在作品中建構的虛構地理空間,是作家個人審美傾向和創作目標與現實地理環境有機融合的結果。

(二)文學旅游

文學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亞類[2]。文學與旅游淵源深厚,隨著文學地理學和旅游美學等交叉學科的興起與壯大,文學與旅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文學,因此,文學資源成為承載旅游資源內涵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國內學者對文學旅游資源概念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對文學旅游資源外延的界定基本一致,即文學旅游資源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學作品和作家密切相關,文學旅游資源屬于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資源體系,而且體系的核心是作品和作家,其他資源都是在這一核心資源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3]。因此,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的文學資源包括知名作家、經典作品、人物形象、情節內容以及故事發生的真實或虛構場所,這些因素也成為文學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

二、陜西當代文學旅游資源的地域劃分

陜西文學在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許多陜西作家的創作既包含對前輩作家的承續,也提出了獨到的藝術創作見解,為之后的作家繼續開拓新的創作思路和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作家群奠定了基礎。此外,許多陜西當代作品對地域歷史文化的描寫十分出色,作家普遍側重對地域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挖掘與表現,流暢的文字蘊含作家對鄉土故園的繾綣深情。從地域視角出發,可以將陜西當代文學大體劃分為陜北文學、關中文學和陜南文學三個板塊。陜北的粗獷蒼涼、關中的深沉滄桑和陜南的樸素自然,在作家筆下得到了藝術化的呈現,使得陜西山水風物的審美價值得到了充分提升,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學旅游區域。

(一)陜北文學旅游

陜西北部地區是黃土高原的核心區域,是“革命老區”,主要城市有榆林市和延安市。這里誕生了思想,孕育了延安精神,“延安文學”引領第一代陜西當代作家走上文學道路。這一地區除了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外,人文景觀多以紅色展館為主,有多條經典紅色旅游線路。陜西當代文學作品中,對陜北地區的描寫以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為代表。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刻畫了陜北鄉村勞動者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奮斗者形象,也為讀者展現了陜北高原的地貌特征。溝谷發達、色彩單調的黃土高坡以及粗獷剛毅、心胸寬廣的陜北人,成為這一地區標志性的形象符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此重走紅色道路、體驗純樸民風。小說中描繪的村鎮“雙水村”位于陜西省黃原地區原西縣石圪節公社,“黃原”是現在的延安市,“雙水村”的現實原型也隨著作品知名度的提高而逐漸受到文化游客的青睞。隨著同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陜西榆林及周邊的旅游資源得到關注并逐漸開發,包括窯洞分布密集而且保存相對完整,代表古老的陜北農村形態的郭家溝村、榆林紅石峽摩崖石刻、高家堡古鎮、沙家灣小學舊校舍等旅游景點,這些經典景點為旅游市場開拓、地域文化傳承、地方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

(二)關中文學旅游

“秦中自古帝王州”,關中地區見證了13個王朝的榮辱興衰,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旅游市場成熟,特別是著名的“關中八景”,涵蓋了人們一年四季的旅游選擇。關中地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農業資源豐富,文化價值觀穩定持重,文化土壤與歷史文化深厚,“關中環線”的建設更是帶動了這一地區生態旅游和農村建設的蓬勃發展。從旅游資源開發條件來看,關中地區是陜西地形最優越、最富饒的區域之一,中原文明與西域文化曾在這里交匯,文化的包容傳統源遠流長,文學基調宏大、雅健,呈現“重質輕文”的文學地域特征。關中文學作品以陳忠實的《白鹿原》最為矚目,小說細膩真實地描繪了關中人民的生活圖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關中人民的生命意志。如今,這些藝術形象在白鹿原影視城中得以重現。其中白鹿村的建設以小說為原型,再現了關中平原上傳統的自然形態與生活方式。除白鹿村外,影視城中還建有滋水縣城、景觀步道、創意文化區、游樂園等多個主題區域,集關中地區的建筑、歷史、宗法文化以及居住、飲食、曲藝等民俗特色于一體,意在彰顯“身在白鹿,遠望天下”的景觀文化。除《白鹿原》外,作家馮積岐的《關中》《村子》也充分展示了關中的別樣風情。

(三)陜南文學旅游

陜南氣候溫暖濕潤,有高峻挺拔的秦嶺,自然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生產方式多樣,生活方式自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因而陜南文學語言頗具靈動感。王蓬筆下的陜南漢水流域和賈平凹筆下的秦巴山地都洋溢著濃郁的地域風情,一脈相承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文學作品人物的言行舉止間展現得淋漓盡致。陜南文學以賈平凹的文學作品為代表,賈平凹的藝術創作涵蓋了多種地理變化,從自然到人文,從鄉村到城市,從政治到世情,形成了較為完整且極具個性特征的文學旅游研究資源。賈平凹筆下的商州清雅幽怨、古樸秀美、真實自然,使商州的遠古與今朝、歷史與民風廣為人知。棣花鎮是賈平凹的故鄉,也是陜西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歷史上曾是宋金和議時的一個商貿榷場,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棣花鎮的古鎮景區自2013年試營業以來,逐漸被打造成文、旅、商、農多個產業集聚的綜合體[4]。而在葉廣岑的小說《青木川》問世前,青木川這個陜西最西的古老驛鎮,曾深藏于秦巴山脈深處,無人知曉。《青木川》讓人們漸漸了解到這個深山古鎮六七十年間的人文地理、歷史風貌。特別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代梟雄》,讓這個古老小鎮一躍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此外,無論是漢中的油菜花海、佛坪自然保護區、金絲峽谷、高原草甸之類的自然景觀,還是兩漢三國主題文化遺產、鹽茶古道、秦巴古鎮,都能讓人們從文學角度體驗不一樣的陜西故事。

三、陜西當代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旅游產品個性化與品質化的需求也日益強烈。具有文化賦能的旅游產品有持久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能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持續推動文化、文學成為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重要母題的進程,加快文學資源的旅游化進程,為當代文學開拓更廣闊的空間。由此可見,文學與旅游的結合順應了當下大眾的審美需求,讀者與游客的雙重身份使游客既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開展審美想象,深度體驗旅游景觀內文化的形成,還可以借助現實可感的景觀和環境來達成對抽象作品的審美理解,在傳統游覽觀賞的基礎上加深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感知。從文學地理的視角審視文學旅游資源,可以為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以及拓展旅游產品創意提供新思路、開辟新路徑。

(一)依托文學作品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價值

將文學資源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把豐富的人文資源轉化為游客喜聞樂見的文化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產品研發的長期目標。目前,陜西當代文學旅游資源開發的主流形式尚停留在靜態景觀營造層面。如延安的路遙文學紀念館、西安市藍田縣的白鹿原影視城以及陜南地區的古村古鎮等,缺乏動靜結合、多角度與多種元素融合、能讓游客參與體驗的復合型產品。陜北、關中和陜南地區都應在深入挖掘特色文學旅游產品內涵的基礎上,創新文旅產品的形式與內容,活化文學旅游產品的表現方式。1.陜北地區文學旅游的開發結合陜北地區紅色文化,開發游客參與度高、體驗性強的主題文化旅游項目,豐富文化旅游產品形式。如采用“聽一節黨課”“住一天窯洞”“做一天雙水村人”等活動形式,使游客在紅色旅游沉浸式的體驗中感知“延安精神”,體味時代變革中普通人的奮斗精神。這些活動不僅能豐富陜北地區旅游產品的層次與結構,還能以動態的方式展現陜北文化的內涵與底蘊。2.關中地區文學旅游的開發關中地區可基于時間和地理空間雙重維度,立體化打造文學旅游產品,整合自然景觀、文化休閑以及地域民風等多種元素,推出綜合型、復合型產品系列。注重橫向延伸產業鏈,依托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研發文創產品,實現文、旅、商協同發展,增強景區文學旅游輻射范圍,在更多的情境空間中推出吃、住、游、看、聽、說、學等具體參與或體驗性旅游項目,激發游客的旅游動機。如白鹿原影視城研發、推出了多種動態參與式活動與旅游項目,如“住王府客棧、品華陰老腔”,無論是“黑娃豆腐坊的蘸汁豆腐”,還是“藍田饸饹”,都能給游客留下難忘的回憶。3.陜南地區文學旅游的開發陜南地區文學作品中描繪的自然山川與人文歷史極具吸引力,漢中、商洛、棣花、青木川、古道以及秦腔,都充斥著故事與見聞。葉廣岑在小說《青木川》中描繪了古鎮的生活百態,在這個被稱為“遺落風塵的凈土”的小鎮上開發“靜心休閑之旅”項目活動,能為游客描繪出一幅遠離城市喧囂的畫卷,讓游客在“先秦遺風尚存,青山風貌依舊”的靜謐安詳中體味杜甫詩句“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的意境。這種景觀氛圍的營造有利于激發潛在游客的出游動機和再游意愿。

(二)借助文景融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價值

在文學作品構建出的想象空間中,“因文設景”具有較高的審美意義,即實現“因文成景,文傳景名”的效果[5]。將文學作品構建的空間維度當作一個整體旅游景觀看待,將文學形象與旅游目的地形象融合,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以及特色地域文化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價值,借助文學作品的知名度及相關衍生作品的廣泛傳播,打造旅游目的地IP(IntellectualProperty)形象。旅游IP作為一種獨特識別物,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認知產品。根據陜西不同區域文學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和景區特色,可實施不同的品牌化戰略,如陜北的“旅游+紅色文化”IP與“旅游+黃土地文化”IP、關中的“旅游+歷史文化”IP、陜南的“旅游+民俗文化”IP等。同時,還可以發揮文學和旅游資源充分融合后的產業聯動效應,吸引外部關聯IP集聚,建立“旅游+”新業態。如“旅游+影視文學”形式,依托相關影視文學作品打造文化旅游專線,通過旅游體驗提升沿線市、縣、鎮、村的旅游審美價值和特色文化傳播;“旅游+美食”形式,以地方特色美食小吃為標志,打造目的地美食IP;“旅游+特色民宿”形式,滿足游客在自然人文觀光基礎上的對旅游要素的完整體驗需求。通常情況下,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受眾群體相對固定,而文學旅游屬于高品位旅游形式。借助文學作品樹立旅游目的地形象,通過產業融合采取多種開發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市場需求疲軟問題,利于開拓中高端消費市場,也有機會逐步面向低端消費群體。在今后的陜西文學旅游資源開發中,應不斷更新和調整策略,使各地旅游IP逐漸豐滿、市場認知度不斷提升。拓展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廣度與深度,逐漸將文學作品人物與事件涉及的縣域、地域、市域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與設計,能促進區域旅游的發展。

四、結語

文學本質上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要想獲得良好的文學旅游資源開發效果,吸引更多游客,應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內涵,增加地域特色文化符號,借助現代化的創新形式對文學資源進行再開發。文學旅游不僅能使更多游客找到心中的“詩和遠方”的現實寄托,還能在弘揚精神文化、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梁璐.陜西文學地理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2008(1):100-106.

[2]楊悅.近十年國內外文學旅游研究綜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34(2):83-86.

[3]王麗霞.文學名著旅游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地方實踐與提升路徑:山東例證[J].改革,2019(9):115-127.

[4]徐翔.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陜西當代文學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8(2):42-44.

[5]吳攀升.旅游美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陳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