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28 05:59:00

導語: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一、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當代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個重要的特征,即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是又一正確的、進步的觀點。

景區生態文明,是景區旅游業發展的基石,是景區人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景區文化倫理形態。它對景區未來的長期發展將起重要作用。其內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景區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相對應的是樹立相應的文化價值觀。明確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并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景區每一個人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2.景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生產。同樣,要樹立相應的生產觀。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景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旅游產品的生產,不論是景點再造,還是旅游紀念品開發,都要遵守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的原則。

3.景區自身與自然互利的消費。即樹立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們對休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二、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新的任務,它既得益于景區先期的建設與發展,反過來又能更好地保護與改善現有的生態面貌,進一步促風景區事業的協調發展。

1.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基礎,是城市生態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時期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十分寶貴的資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園,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強景區生態文明建設,應將之放在城市建設國家生態市的目標要求的大環境中,在保護現有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的基礎上,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力度,使之成為南京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強有力的助推劑。

2.建設綠色的景區、人文的景區、和諧的景區。景區建設生態文明要緊跟“綠色城市”的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積極實施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工程,進一步抓好植被修復工作,把景區的山水城林相結合的獨有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進一步體現出來、彰顯出來,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連的一幅和諧景象。

(1)綠色景區,就是要體現出高度的生態文明。不僅表現在整個景區外在清潔環境,有綠蔭覆蓋,更在于通過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完全統一。在新時期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中,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綠色景區的建設對于風景區來說至關重要。

(2)人文景區,即要積極倡導景區文化建設。生態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狀態,當它進入人文領域,它就不僅指自然生態,也包括文化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自然生態之上有了人類生產生活之后,文化生態、經濟生態與政治生態就寄寓其上,成為影響自然生態的決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態最初對人類的生活形態也起著重要影響。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景點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旅游景區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質量和品位,反之,就會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積極建設人文景區是推動旅游景區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建設景區生態文明不僅要保護自然生態,也要注重景區人文內涵的建設。

(3)和諧景區,即在景區建設生態文明中,統籌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建設和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生態體系,著力增強景區生機和活力,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不斷完善景區協調機制,推進特色服務文化,圍繞“生態環境優良、文化特色鮮明、旅游經濟繁榮、景區安定和諧”四個方面的目標,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學發展的基本格局。

三、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1.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綠地、森林是生態建設的根本。它們是自然環境的凈化器,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著巨大的吸儲作用。應繼續加快綠地建設,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環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護好現有森林與濕地,重視水體建設,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優化景區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質量;要加快林業產業的發展,建立起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滿足全社會對自然、綠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產品的旺盛需求,堅持利用技術、土地、品牌的優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要節約資源能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調整森林資源結構,促進生物多樣性,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規劃上,實行規劃線與綠化線“雙線同劃”,整體推進;在樹種選擇上,由單一樹種向生物多樣性樹種搭配轉變,由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轉變;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執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對景區生態文明建設不利的人為因素,引進高新技術與人才,提高景區的科研與管理水平,促進景區生態文明建設。

2.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制造和諧倫理。建設生態文明重在轉變觀念。要牢固樹立生態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積極開展種類多樣的生態教育和文化活動,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實現旅游發展和生態建設的互補互進;要充分發揮中山陵國家首批5A級景區及全國愛國主義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與作用,在向社會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價值觀等方面起積極作用,將景區建設成為南京市生態文化體系與建設的重要陣地,推動南京城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制造和諧的生態倫理,用自然的“道德良知”與“生態良知”來進行服從生態規律的科學生活和綠色消費。大力弘揚景區博愛精神,推進特色服務文化,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以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道德規范來約束和評價一切活動,使人們將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作為對后代應承擔的道德責任自覺遵守。

3.構建生態文化,發展生態旅游,完善生態景區。深化生態文明,要以新景區建設為突破口,興起一股迎接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的生態經濟與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的循環經濟時代到來的高潮。通過發展森林文化、梅花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植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在景區提倡綠色消費、文明消費,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與保護生態相適應的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通過發展生態旅游,融入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的思想和精神,倡導文明的旅游形式,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的色彩與自然色彩的融合;通過完善生態景區,對景區進行分類設計和管理,對景點建設導入特色生態文化背景,將紫金山進行功能劃分,山東南部為現代休閑娛樂區,山西部為六朝文化旅游區,山北部為生態文化旅游區,主要景點中山陵為民國文化旅游區,明孝陵為明文化旅游區等,達到生態效益、旅游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

建設景區生態文明是實現景區自然和人文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友好,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應樹立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執行中央有關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充分調動一切力量,加快新景區的建設步伐,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成勇.淺析生態文明建設[J].生態經濟,2006,(9):140-141.

[2]萬志洲,李曉儲,徐海兵,黃利斌,劉署雯.中山陵風景區(紫金山)森林景觀建設的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2006,(4):17-19.

[3]徐菲菲,薛景華.生態文明意識與經濟發展[J].商場現代化:中旬刊,2007,(1):390-391.

[4]燕乃玲.黨的十七大報告關鍵詞解讀:生態文明[N].解放日報,2007-10-24.

[5]馮立梅,胡阿祥,任黎秀,楊達源.著名風景區可持續旅游發展研究——以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名勝區為例[J].成才之路,2007,

(1):9.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景區生態文明包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豐富內容,對景區的未來發展將起重要作用。建設景區生態文明,不僅要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更要以建設綠色的景區、人文的景區、和諧的景區為目標,通過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普及生態知識,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旅游等,開創景區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