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9 08:46:00

導語: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問題,通過對城市旅游動力系統模型分析,并結合桂林城市旅游發展的案例研究,為傳統旅游城市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城市旅游;動力系統;驅動機制;動力模型;桂林

城市旅游即以城市為目的地的旅游活動。自20世紀80年代始,城市旅游作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愈發顯著,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支撐點。以接待入境旅游者為例,我國2000年接待人數超過20萬人次的24個城市和另外接待超過10萬人次的12個城市共接待2369.73萬人次,占全國接待入境旅游者總人次的76.1%(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統計年鑒)。由于城市旅游在城市復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城市就業、滿足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重視,成為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一、研究背景

隨著城市旅游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經營者過度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人造景點的建設和整個城市環境的綠化、亮化,而忽視城市特色的塑造和自身優勢的挖掘的弊病逐漸顯現:城市旅游產品雷同,缺乏個性,導致城市個性化旅游產品和服務特色喪失。其結果與城市旅游忽視發展動力機制的培育和城市旅游動力機制研究滯后不無關系。

城市旅游成為近年來旅游研究的主要熱點之一,備受關注,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國外Page(1995)、Dennis(1995)、VandenBerg(1995)和Pearce(2001)都對城市旅游進行創造性地研究;國內,1999年保繼剛、朱竑對珠海旅游發展驅動機制模型進行開創性的探索,是國內較早探索城市旅游動力機制的學者;2000年彭華借鑒利珀(Leiper,1990)提出的人的需求+吸引物+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統,提出了由旅游消費牽動和旅游產品吸引構成,并由中介系統和條件支持系統所聯系的城市動力系統結構模型;2002年保繼剛、劉雪梅對廣東海外旅游發展作了定量化分析;2005年龍江智、保繼剛運用“推——拉”(Push-PullModel)模型分析深圳、珠海兩市旅游發展動力。但是,總體上目前關于城市旅游動力機制(DrivingMechanism)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缺乏專門、系統的論述。

二、基本理論

(一)城市旅游動力系統結構模型

按照“推—拉”模式(Push—PullModel),城市旅游發展可以歸結為兩個因素:其一,旅游體驗本質所決定的需求結構;其二,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相對優勢(城市旅游引力優勢)。同時,要實現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中介系統和支持系統的作用,形成了由旅游消費牽動和旅游產品吸引構成,并由中介系統和支持系統所聯系的動力系統所推動的城市旅游發展動力系統(圖1)。

(二)旅游動力系統分析

1.需求系統

人對城市旅游的需求是城市旅游發展的原始推動力,旅游消費的推動,主要是研究需求結構和需求量及其未來趨勢,以便制定城市旅游開發戰略和促銷戰略。

2.引力系統

旅游活動具有資源指向性,旅游資源(旅游吸引)是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的基礎。城市是一種特殊的復合型旅游資源,具有綜合性、營造性的特點。城市旅游引力系統主要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部分組成,物質性吸引系統有:景觀與環境吸引、設施吸引;非物質性吸引系統有:形象吸引、活動(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吸引、氛圍(蘇州的江南風情、深圳的現代氣息等)吸引和服務(旅游信息、接待等服務)吸引。

3.中介系統

中介系統是一個聯絡城市產品和消費的中間環節,它一方面把城市產品推向市場,引導消費,將旅游需求轉化為旅游行為;另一方面又將需求信息反饋給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經營者,指導其制定城市旅游開發和促銷戰略。中介系統主要是指由各種傳媒、宣傳品、旅行社以及旅游交通等要素組成的,溝通城市旅游生產與消費的網絡系統。

4.城市旅游支持系統

支持系統即城市旅游發展的大環境,它由硬環境(城市建設、交通、環境衛生、公用設施等)和軟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公共服務、城市管理、旅游政策等)構成。城市旅游支持系統是構成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對城市旅游吸引的營造具有很強的輔助作用,是實現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

(三)城市旅游動力模型

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樣性,城市旅游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和產品供給情況,結合自己實際,抓住動力系統中的主導因素和優勢,尋找適合自己的旅游發展模式。

1.城市旅游發展動力因素

城市旅游發展動力因素有主導因素和輔助因素構成。主導因素是指在推動城市旅游發展方面起主導作用的因子,是實現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源泉。輔助因素是對城市旅游發展起輔助推動作用的因素,它們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吸引物,但對旅游者的決策和旅游體驗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城市旅游的主導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城市旅游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時期,其主導因素和輔助因素之間可以發生轉化。如深圳在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經濟特區之一,特區優勢是其城市旅游業發展的主導吸引力;20世紀90年代初,特區優勢已經不明顯,主題公園成為深圳城市旅游新的主打吸引力;由于主題公園特殊的生命周期,使其吸引力下降較快,深圳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具備發展商務、會展旅游的基礎,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深圳旅游發展的主導動力機制。

2.城市旅游動力模型

城市旅游動力模型是一種主導動力驅動模型,根據城市旅游主導因素不同,城市旅游動力模型可分成四種類型:資源驅動型、經濟吸引型、需求推動型和綜合驅動型(表1)。

三、桂林城市旅游動力機制研究

(一)桂林城市旅游的現狀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就明確了桂林市作為風景游覽城市的定位,對桂林風景營建和旅游的發展進行了總體規劃。桂林市旅游經歷20世紀80年代早中期(1973~1977)以接待為主階段、向經濟產業轉化的發展階段(1978~1987)、低谷波動的停滯鞏固階段(1988~1996)和二次發展階段(1997~)的曲折過程。現在通過旅游資源的整合、大桂林旅游圈構建、可進入性的提高等措施,實現了桂林旅游的二次發展(圖2)。2002年桂林市共接待旅游者1095.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58%。其中國內游客997.37萬人次,增長8.89%;入境游客98.43萬人次,增長5.54%;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9.33億元。

(二)桂林城市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

1.桂林城市旅游發展模式

桂林市的旅游發展模式以“新桂林、新旅游、新享受”為主題,圍繞以城市觀光、休閑度假、會議會展商務等活動為內涵的“主題城市”旅游核心,發展民族風情、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為重點,以加強桂南北旅游區、泛珠江流域和東盟自由貿易區旅游合作為輔助的旅游發展模式(圖3)。同時,桂林市作為桂北旅游區的核心城市,其旅游發展應加強與自治區內桂南、桂東、桂西旅游的合作,特別是與南寧旅游圈在游客互送、會展商務旅游等方面的聯動機制創新。

從桂林市旅游發展模式框圖中,可以看出:城市主題(山水觀光、休閑度假、會展旅游等)是桂林市旅游發展的主導動力,是一種強有力的形象招呼,“山水甲天下”仍是桂林市吸引海內外游客的核心力,同時,由于游客需求的多元化,桂林休閑度假、會展旅游也具有強勁的發展趨勢;城市環境的改善、旅游資源整合、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及居民和旅游從業者素質構成桂林旅游持續發展的重要輔助和有效補充;為把桂林建成國際性風景旅游城市,離不開良好的城市區域環境,桂林市旅游的客源覆蓋全國,甚至全球的大部分國家:山水風光、休閑度假具有全球性,會展商務旅游主要為國內和東盟國際客源,民俗、生態旅游主要以區內和國內游客為主,因此良好的城市區域環境是桂林城市旅游發展重要影響因素,桂林城市旅游發展應充分重視區內、泛珠江流域和東盟之間的區域旅游合作。

2.驅動機制模型

(1)桂林旅游發展初期動力機制。桂林旅游發展初期,以政府促進型的山水觀光旅游為主導因素的動力模型(圖4)。桂林作為一座以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而著稱于世的旅游城市,憑借桂林山水獨特的風光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山水風光的壟斷性旅游資源成為桂林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桂林市憑借獨特的旅游資源,塑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旅游形象,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成為游客夢寐的旅游勝地。桂林市獨特的山水資源、形象鮮明的旅游形象同時也迎合當時的國外旅游者觀光、尋祖探親的主題旅游需求。另外,桂林城市旅游在建國后迅速發展,與國家的支持政策休戚相關。建國后,中央就明確了桂林市作為風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并給予桂林市旅游發展的政策等支持。因此,桂林旅游發展初期,形成了以山水觀光為主導的動力機制。

(2)二次發展階段動力機制分析。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世界經濟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時,中國經濟異軍突起,成為世界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這種狀況改變了旅華游客的主要動機:來我國的商務、會議、展覽旅游迅猛發展。1996~2000年間,商務、會議游客占入境游客比重的平均為37.9%,僅比同期的觀光度假游客比重少3.26%。同樣,上世紀90年代后,中國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國民也由溫飽步入了小康,隨著老百姓經濟條件的寬裕及空閑時間的增多,旅游不僅成為老百姓生活一個重要內容,而且人們的旅游消費觀念也不斷成熟,旅游需求結構走向了多元化。綜上,國內外旅游需求結構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深刻變化:觀光、尋祖旅游觀光、商務、會議、休閑度假,旅游需求結構的深刻變化,使經濟因素成為推動城市旅游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此期間,武漢、天津等城市表現明顯優于桂林)。

然而,面對國內旅游需求結構的深刻變化,桂林并沒有及時成功地實現城市旅游動力機制的轉化,支撐著桂林旅游業繼續進一步發展。由于桂林單一的山水觀光旅游產品無法滿足旅游者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旅游需求,同時一些新興旅游城市的興起,加劇了城市之間的競爭,最終使部分游客專項其它城市,導致桂林市入境旅游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處在低谷波動的停滯階段(1988年~1996年),在第10名左右徘徊。

經過近10年的停滯,桂林城市旅游的管理者開始反思自身旅游發展模式,并不斷進行新的發展動力機制探索。縱深發展和豐富以桂林山水為特色,以百里漓江畫廊為主題的觀光旅游業;加快桂林市周邊休閑度假產品的開發和建設(桃花江旅游度假區、靈湖休閑度假中心、青獅潭旅游度假區等度假產品);保護、開發文化旅游,形成自然與人文的融合(靖江王誠、陽朔西街等);豐富民族風情產品系列(龍勝民族風情旅游區);完善城市休閑、娛樂系統;加強區域合作,構建桂林—柳州—南寧—北海黃金旅游廊道,加強桂林和南寧之間會展旅游合作,客源共享;加快融入泛珠江流域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之間的區域旅游合作。桂林市通過整合旅游資源、加快城市旅游產品體系的構建、加強區域旅游合作等措施,形成了以山水觀光、休閑度假和會展旅游為主題的城市旅游體系,山水觀光、休閑度假、會展商務旅游成為桂林城市旅游發展的主導動力,新的動力機制(圖5)的形成實現桂林市旅游的二次發展。

(三)啟示

桂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和優美的城市環境,這些優勢恰恰適合國內外旅游者的新需求,因此,桂林旅游仍具有相對的優勢和無盡的發展潛力。要桂林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如下方面應予以充分的重視:

1.桂林旅游形象定位問題。旅游形象作為吸引游客的決定性因素,它不是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受本底形象的強弱,傳播中的形象以及傳播的強度等因素的影響)。而“桂林山水甲天下”形象經過20多年的旅游開發面臨老化的威脅,應盡快對桂林旅游形象重新定位,實現旅游形象的升級更新。

2.堅持環境整體優質提升的原則,繼續加強市內景區、休閑娛樂設施建設,完善市內游憩系統。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出具規模的“兩江四湖”夜間游覽和游憩功能,加快城市會展設施的建設,與南寧實現南北聯動,做活會議會展旅游項目。

3.城市旅游動力模型是一種主導動力驅動模型。不同時期同一城市主要旅游動力機制也可能完全不同,主導動力機制的轉化與演變模式決定城市旅游發展模式。桂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挖掘桂林旅游發展的主導驅動力,對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不斷探索和創新,適時培育桂林市旅游發展的驅動機制。

四、結論

城市旅游發展過程中,往往注重旅游資源的開發、人造景點的建設和整個城市硬件環境的改善,忽視了城市旅游特色和形象的挖掘和塑造(即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培育),造成城市旅游特色趨同,特色不斷喪失。然而,如何去挖掘和培育城市旅游的動力機制將成為城市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根據城市旅游動力系統結構模型(圖1),城市旅游動力機制的培育:首先,認真分析城市旅游發展的環境和旅游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把握旅游發展的主體趨勢,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其次,深入了解城市的文脈和地脈,分析城市旅游發展現狀,挖掘特色和主導驅動力,培育城市旅游動力機制;最后,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創建城市旅游品牌,對接市場需求和城市旅游供給,并不斷發展城市旅游動力機制。

本文選擇以桂林市作為案例,是因為桂林市作為國內典型的傳統旅游目的地,其城市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其他傳統旅游城市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朱竑.珠海城市旅游發展[J].人文地理,1999,14(3).

[2]彭華.旅游發展區動力機制及動力模型探析[J].旅游學刊,1999,(6).

[3]彭華.關于城市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5.

[4]保繼剛,劉雪梅.廣東城市海外旅游發展動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學刊,2002,17(1).

[5]吳志才,彭華.汕頭市的旅游發展模式和驅動機制[J].熱帶地理,2004,24(3).

[6]龍江智,保繼剛.城市旅游發展的動力: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1).

[7]保繼剛,龍江智.城市旅游驅動力的轉化及其實踐意義[J].地理研究,2005,24(2).

[8]保繼剛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統計年鑒1999~2003[Z].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