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科技傳播與文化交流

時間:2022-09-18 04:02:14

導語:當代科技傳播與文化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科技傳播與文化交流

本文作者:魏文想工作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在20世紀即將翻過最后一頁之際,“近代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999年8月15~20日在綠樹如云的華中師范大學召開。世界各國的40余位學者集聚一堂。分別從不同側面,運用歷史學、社會學、哲學等多種方法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1近代科技傳播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科技傳播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之一。如何評價近代科技傳播過程中中方地位的問題引起眾多與會者的關注。美國學者認為,近代科技傳播主要是由西方傳人中國,但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由東方傳向西方。有的學者提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國既有被動,也有較主動的時候,中方不是完全的被動,傳統的東西也不是一下子被改變的。許多改變是中方主動選擇、適應的結果。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踏上特殊的近代化道路的,而近代科技在中國的傳播則是這種演變的縮影。另有學者強調,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如何看待傳統,分析傳統中缺少哪些現代成分,并指出缺少科學精神是傳統的一重大缺陷。時至今日,仍面臨從缺少科學的文化向科學文化轉型的任務,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合流是一個必然趨勢。關于近代科學在中國傳播與中國反應的階段問題,有學者從總體上作了如下劃分:從1582年利瑪竇來華至1757年乾隆禁教為第一階段,從近代史開端的1840年至1900年為第二階段,本世紀前20年和“五四”時期是為近代科學的全面移植奠定思想和物質基礎的第三階段。有的學者提出在這3個階段之前應還有一個階段,即鴉片戰爭前后,世界史地知識的引進和更合理的世界歷史觀念的輸人以及中國有識之士對這些知識和觀念的吸收采納的獨特階段。近代科技在中國傳播的途徑是多樣的。有的學者認為在19世紀,傳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環,且因組織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體系,如廣學會體系、內地會體系等。有的學者則以近代博覽會事業在中國的發展為透視點,從一個新的側面研究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認為中國官方和民間對博覽會的認識經歷了從玄奇到邦交再到商利和文明交流的若干階段,隨著對博覽會社會功能認識的逐步加深,開始以博覽會作為傳播科技和文明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無可置疑,近代科技傳播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與會代表從縱的方面對不同歷史時段進行了考察。有的學者分析了洋務運動時期的科技傳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關系,認為這一時期的科技傳播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政治產生了變革性的歷史影響。有些學者則分別分析了西方現代化和近代西方科技譯著對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的影響。對于“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效應的評價,有的學者認為“賽先生”二仁要體現在思想方法上而不在科技上,后來則走上整理國故與國史辯之途.另一些代表從橫的社會層面對近代科技傳播的影響予以分析。有學者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能忽視科學技術給生活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應。在經濟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民國時期科學技術的大量應用與發展促進了發明創造,推動了產業結構的改善,創造了一批名牌產品,增強了民族工業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力,是民國時期經濟獲得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民國時期科技及其應用水平仍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及其在華企業。另有學者從文化學的角度認為西方科學技術引進是近代中國文化遞進媲變的關鍵因素之一。還有些代表細致分析了某些具體學科技術傳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近代西方礦冶技術知識的傳播不但促進了中國礦冶業本身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亦是長期以來對封建勢力所固守的封閉、僵化的思想文化藩籬造成的有力沖擊。有的學者認為西方實驗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推動了農業教育的改革,引進了大量的優良物種、農業機械,并指出西方近代農學的傳人的觀念層面沖擊了中國知識分子“士不習農”的舊觀念,引人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2西學東漸與各學科技術引進

從各學科技術發展史的角度對西學東漸的影響加以具體考察是本次會議呈現出的一個鮮明特色。在物理學方面,有學者認為近代物理學并非古代物理學的直接繼承,而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在整個過程中,我國對科學知識的探討勝于對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追求。作者進一步闡述近代物理學是近代科學中的先驅學科,它所引起的思想方法上的變革尤其是對哲學的影響不可低估。在化學方面,有學者分析了近代化學發展軌跡并對中西化學思想作了比較。認為中國化學的發展經歷了古代經驗性和近代科學意義上的理論系統階段。理論系統階段的理論基礎、方法、科學規范基本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在這個意義上,近代中國化學與西方缺少可比性。作者轉而將中國古代煉丹術與西方煉金術予以比較,對中國煉丹范式未能走向近代化學的原因作了剖析。在近代造船業方面,有學者認為引進西方技術建廠造船,創辦翻譯館出版科技譯作,創建船政學堂及派遣留學生是中國學習西方造船技術的3條有效途徑。在近代海軍教育方面,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近代海軍教育是隨洋務運動而興起的,是“師夷長技”的一項重要內容。作者還通過對福州船政學堂的具體考察,指出近代海軍教育不但培養了各種專業人才,促進了海軍的發展,且對我國近代的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評價與思

以“近代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為視角來進行學術探討,是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的開拓,與會代表對此進行了熱烈討論。有學者認為現在處于文明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中,此時對“近代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進行研究有著特別的意義。有的學者談到80年代我國科技史研究曾經一度高漲,但那時主要是研究中國科技為何落后于西方。現在從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多個方面來研究,將會使這一主題的研究更深人一步口另有學者從史學史的角度認為過去我們一直偏重于政治史、經濟史研究,科技史研究是薄弱環節。現在將視角擴展到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會拓寬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范圍。同時,從我們現今所處的時代來看,國內的改革開放與國際的激烈競爭都有賴于科技的發達。若將科技傳播、文化交流的影響、過程內容和手段等研究清楚,那么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大有裨益的。還有學者認為本次會議薈萃了各學科的學者,將有利于多學科的聯合。部分學者就歷史研究與科技史研究的關系展開討論。有學者認為,過去歷史學者與技術專家的合作不夠,歷史學者多從宏觀上研究,注意的是科技傳播的社會影響,不大注重細微的技術演變;技術專家作科技史研究又易過分注重微觀技術考證,而難以放眼大觀。應強調技術史不能與史學分離,技術的發展始終離不開歷史背景。有的學者認為本次會議有眾多技術史專家參加,體現科技史研究與歷史研究的聯合傾向,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并建議今后應加強這種聯系。這一討論實際凸現的是歷史研究中的多學科交叉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存在于人文學科內部還存在于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之間。對這一擴展性議題,有的學者認為運用多學科方法進行學術研究能夠從多角度分析問題,也有利于借鑒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本學科的發展。有的學者則認為運用多學科方法進行學術研究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多學科作一些整合作為方法是可以的,但整合到沒有特點也不行。有的學者還就歷史研究的態度發表了看法,認為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史研究中有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研究什么拔高什么,這在研究人物中表現特別明顯,在研究事件中也有此傾向。應該力戒這種弊病。溢美、貶低都不符合歷史學科求歷史真相的使命。這一意見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共鳴。這表明在史學界客觀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術規范還巫待加強。在這次會議上,從事教育史、社會史、經濟史、思想史和技術史等領域研究的眾多學者運用多種方法、從各個側面對“近代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這一命題進行深人探討,取得了一批頗有見地的成果。有些論文中通過新的材料,從新的視角對歷史現象予以發掘,有利于研究的深人。同時,代表們也感覺到對科技傳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問題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