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的弊端與戰略

時間:2022-09-17 03:10:03

導語:科技成果轉化的弊端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成果轉化的弊端與戰略

本文作者:喬根平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一、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在機理

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是人們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獲得自己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勞動史,它是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在科學技術的促進下,不斷地相互作用、互相促進的結果。從嚴格的理論上講,科學技術本身并不能成為顯性生產力,而是一種潛在生產力,也就是只有當科學技術從“知識”狀態下被應用到勞動過程中時,它才能改造并提高勞動資料尤其是勞動工具的性能,拓展勞動對象的范圍,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轉化速度的加快,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日益增強,科學技術真正地成為了“第一生產力”。從歷史發展角度講,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知識首先來源于社會實踐,來源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為追求獲得更多的物品,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而逐漸形16成的。如往土地里施肥、嫁接上摔斷的且、計算一年的長度等等,都是為了節省時間,節省體力,醫治創傷,獲得收益的例子。很多很多的生產經驗經過反復實踐后形成“一般”的知識即所謂“理論”,作為科學技術,向其他人群傳播,向后人遺傳,這就是教育。隨粉人口的增多,勞動規模的擴大,技術的改進和應用,社會就需要有人來專門進行科學研究。加上生產的風險性不斷增強,科學研究成為人類的分工的一部分不僅必要而且必撼。因此科學研究就從生產過程中相對分離出去。通過一系列模擬真實生產過程的實驗,獲得指導實踐的方法,然后再推廣到真實的社會生產過程中,這種活動不僅分享到分工益處,也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和風險性。科學研究日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于生產活動之外的運行系統,尤其在人類知識積縈量增多,信息大膨脹的年代,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傳播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產業。教育是知識傳播、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培養的方式,同時承擔著相應的科研任務。教育系統內部科研人員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科研活動,獲得科研成果,完成自己內部對科研成果結果的要求。科學技術的創造、研究、積累和傳播(指教育的內部)遵循著上述一個簡化了的內部過程(如下圖方框內),一些基礎性科學研究在短期內的確如此,它暫時“脫離”了生•產實踐,但從長期來看它不會脫離生產活動,最終還是要為社會服務的。而對于應用型科學研究則絕對不能脫離開生產實踐,它必須從立項開始就以生產需求為目標,以應用于生產過程所產生的效果為檢驗標準,只有這樣科學技術才能發揮其巨大的創新作用。離開實踐的所謂從知識到知識的理論推論,終究不能成為“科技成果”。人才的集中地,所以更有優勢來直接進行科學研究,這也是大學能夠成為知識型企業的哺育場所和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器的原因。但是我們更應看到大學除了具有人才集中的優勢外,它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陷:由于它相對游離于社會生產和社會實踐之外,因而大學在科研時的立項選擇、研究對象、結果側臉等‘系列環節就受到一定限制。高等學校的這種特點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中都客觀存在著,它們都面臨著如何把科學研究同生產活動相結合的問題。在如今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高校能否把科學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效益的創造聯系起來,已成為評判高校是否成功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未來經濟地位的衡t標尺。

二、我國商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一項科研成果從產生、成熟到應用能否順利實現要取決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1)科研立項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客觀生產活動(2)科研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教育質量(3)科研設備的優劣,科研人員的積極程度—投資體制(4)“試制”產品的轉化速度—企業的吸納能力這四個因素對科研成果的產生和應用甚為關鍵,缺一不可,否則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將成為一句空話。在傳統體制下,高校在行政上隸屬于國家教育部門或其它部委,經費來源由財政撥款,這種體制強化了科技開發同產品生產的分離,使其成為間接甚至互不相干的關系。雖然,我國高校在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其改革步伐大大落后于其它方面的改革。也就是說,計劃經濟體制的鎖鏈仍嚴重束縛著高校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技術成果所有權仍歸國家或集體單位所有參科研立項和成果質量由主觀部門批準和評審。這就嚴重地挫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年來,隨省其它各個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體制也開始進行探索,并取得了許多鼓舞人心的成功范例,如頻傳高校科技成果在拍賣市場上創出高價;校企聯合攻關以及學校創辦的著名企業等等。但就總體而言,大部分高校科研成果仍然是墻里開花,不能離開象牙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受阻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些主要問題進行剖析:第一,高校科研投資體制不合理長期以來,高校的一切經費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職工工資、學生學費以及科研費用等都由國家包辦。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科研成果的所有權當歸國家,至于科技成果是否有用或有多大用處,同科研人員并無直接關系。隨著中央和地方財政上的拮據,學校的經費開支轉由政府撥款、學校創收和學生收費幾方面來支持。但由于高等教育原本是一種昂貴的高層次教育體系,其教育層次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后等等,所謂的“不封頂”教育。高等學校的各種硬軟件設備(教育技術設備、教學經費、師資培養等)都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機構.因此,目前學校從以上三個方面所獲收人遠遠不足以支撐學校各方面的質與t的提高。而我國的企業,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在改革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企業一方面要求高校能為其提供有用的、及時的、適宜自己發展的技術來迎接日益激烈的競爭,同時,它們也有資金,有憊愿給學校投資,并利用投資者身份讓學校為其更好的服務。但是這種要求在現行體制下,尚未形成有效的運作方式。資金投人的不足,使高校科研工作捉襟見肘,許多項目難以啟動,或半路夭折,科研人員無心戀戰,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去做與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事情。話又講回來,即便學校有經費,但離開企業的現實土壤,科研立項一開始就可能是缺乏實踐基礎的,所謂的科研成果不是過時,就是無法適應生產工藝的18要求。第二,現行高等教育體制無法培養出科研型人才自恢復高考的20余年間,高等學校為社會各界翰送了數以萬計的各類人才,他們正逐步地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骨干力t。但是當我們同世界列強相比后,才發現,我們的杰出人才太少了,具有全面素質的優秀人才嚴重不足。一般而言,留在高校的教師、科研人員,對科學知識的認識理解、把握和應用等諸方面的能力都高于同類學生,可以說是大學生中佼佼者。但令人遺撼的是,他們要么受自己能力限制,要么受宏觀環境的制約,不能創造出優異的科學成果來。究其原因,我認為這是我們教育體制上有問題。我們一直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簡單灌輸,忽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注重理論的自我推導,而不能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理論,只重視學生成績考核,不重視他們的動手創新能力。長期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學生,其科研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可想而知。所以我們要從大學的基本教育體制改革開始,要以實踐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為目的來培養大學生的能力,只有這樣,中國的未來才有希望。第三,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延緩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軌時期,市場體制尚不健全,資本市場、勞動市場、信息市場才剛剛開始啟動,這些都使高校的技術在轉化過程中受阻仇從企業角度講,國企改革尚未徹底完成,企業采納和應用科技成果的動力不足,缺乏競爭意識和市場意識。從高校的角度講,高校的各項改革滯后,學校在人事、職稱升遷等制度上對科技人員的創業形成一種強大的反向壓力,致使許多科技人員顧慮重重,不敢“下海”。隨著科研投人費用的增加,研究成果的未來潛在收益也高,但風險也同時增加。在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的條件下,科技成果的試驗、檢測和應用都會受到限制。.同時,短暫的科技體制改革歷程尚未在知識所有者和資產所有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未來利益分配關系在舊觀念、舊體制下的前景預測仍是模糊的。第四,高校科研部門的行政機構設置阻隔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高校的科研部門是學校的一個行政機構,同市場進行資源交易的渠道并不暢通,各種資源的交易幾乎不能發生。科研立項、設計、試驗測試及評判都是系統內部的事情,與市場無關,市場標準在此是無效的。從一定意義上講,高校是進行科研的最佳單位,但是正象我們前邊提出的,科研成果本身要劃分為基礎理論型和開發應用型。由于基礎理論型科研更側重于基本理論研究,更傾向于未來長遠的戰略研究,更依賴于人類大腦的主觀思維和邏輯推理,甚至想象,或者驗證某種理論所推行的結果。這種研究要么需要的資金投人不多,要么姚量巨大,一般企業無力支持,就需要由政府或特大型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而對于開發型技術成果來講,這種技術的最初萌芽,大部分落育于實際生產過程,是實踐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素材和要求。高校的相對封閉使科研人員沒有機會或能力去發現這些問題,并去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象海爾集團每天都有自我專利的新技術產生,如果不是在生產營銷、經營的第一線上及時獲取信息,這些成果是不可能獲得的。高校科研體制的相對封閉使校企聯合的交易費用增加,不同利益主體在收人分配、資派利用、相互責任和義務之間分歧常會發生,尤其在市場機制并不完備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為了減少交易費用,理論上的校企合并或者企業同科研機構的合并在所難免。

三、疏導高校科技轉化的幾點措施

近年來,經過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已經對科技成果的轉化進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大致說來,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模式:一是建立技術交易市場。我國高校每年都有一批科研成果通過專利申請,作為商品在各種技術市場上出售。技術市場的建立為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做出了貢獻,也為企業尋求科學技術支持提供了明確的場所。二是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產學研結合道路又有多種方式,一般是以企業為主體提出科研項目,然后聯合高校進行諸如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聯合實體以及聯合對重點項目攻關等各種形式進行合作。產學研的優點在于,它突破了條塊分割的舊體制,在自愿協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和學校優勢的互補。三是建立高校高新技術工業園區。這實質上是產學研結合的一種全新形式,是產學研在高校內部的創新性自我結合。高校的工業園區是依托學校的科研力量,以科研機構為發起人而集中建設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地,其目的在于通過創建科研型企業實體,實現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和應用。我國一些著名的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等都已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工業園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國家教育部已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鼓勵高校通過創建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實現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四是科技人員個體自我創業形式。現代高新技術同人力的結合程度越來越緊密,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領域,個人完全有能力獨立創業。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人,科研人員以技術人股、創立單人業主制或合伙制企業已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無數的科研人員正發揮著他們的聰明才智,為繁榮經濟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時也證明了科技的力量.這幾種科技轉化形式在我國是廣泛地存在著的,但我個人認為這與我們的未來科技體制,尤其是應用型科學研究和應用是有距離的。我們的未來應用型科技體制應該是企業是科技研究和應用的主體,高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礎性研究和戰略性研究。所以,我們應該逐漸使應用型科研同高校分離,再同企業結合起來,為企業服務。根據目前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實踐對科技的要求,我認為目前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疏導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勇需采取以下幾條措施:首先,在學校內部實行“一校兩制”,即一部分教師以教學和基礎性科研為主,另一部分教師以應用型科研以及成果轉化為主。對應用型科研人員來講,學校應在工作安排和待遇上給予區別對待。其次,構建新的高校科研投資體制,拓寬新的投資來源渠道。1.依靠學校在某一項目上的優勢,吸引社會風險投資基金,不斷擴大規模,最終經過銷售、并購、上市等方式獲取回報。2.建立政府與學校、學校與企業共同投資,共同管理科研的投資體系。政府應在原來對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的基礎上加大投資力度,擴大投資規模。對一些有針對性的、實用性的研究機構,要大膽引人企業投資,如大連海事大學和大連遠洋運翰集團公司進行聯合,共建相關研究室。3.學校可以以某些科研設施、成果、人員等同企業進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為科研機構企業化經營奠定基礎。第三,改革現行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不僅要將學生成材的課桌安放在教室里、實驗室里,而且更要放在不斷變革的社會大舞臺上,不斷創新的實踐領域中。具體內容有:1.及時調整和更新專業的相關內容,20要把實踐中的最新知識、發展狀況、技術要求,通過教材及時傳遞到學生中去。堅決避免學生在最初接觸專業時,學到的是過時的、陳舊的東西。2.部分專業應考慮聘請重要實踐部門、著名企業科研技術人員充當學校教師。這一思路操作起來非常復雜,但應成為今后的方向。3.改革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制度。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指標來評價學生的素質,借此來推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4.改革對教師的考評辦法,要求教師除了密切注意和研究本專業的科研動向外,同時要把教師對學生科研、社會實踐的輔導情況等,作為一項考察教師業績的重要指標。第四,積極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環境,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創造條件.首先,應考慮充分利用一些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聚結的特點,聯合舉辦科技節,吸引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關注高校的科技成果,并借機洽談科技成果買賣或其它投資合作事項。規模較大、科技成果豐碩的高校也可以自行組織科技節。其次,教育部或各省教委應考慮建立高校科技成果網站,供企業查詢所需要的科技成果,或有關科技合作意向,尋求投資與合作伙伴。當然各高校也可以在自己高校的網頁上開辟空間本校的科研信息尤其是科技成果轉讓信息。再次,必須建立進出通暢的科技人才流動機制,為高校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創造條件。最后,教育部或各省教委應考慮與國內的大中型企業加強聯系,搜集它們在所需要的科技攻關和合作方面的信息,向各高校。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是時代的要求,這項工作對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促進生產力以及趕超世界經濟強國意義重大,政府、社會、企業以及高校科技人員應共同努力來推進這項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