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

時間:2022-07-09 03:27:30

導語: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

摘要:供應鏈金融是促進金融供給側改革、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途徑,同時伴隨著不同于傳統金融業務的信用風險,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為此,本文分析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包括系統性風險特征突出、風險傳導性特征明顯、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道德風險擴散性突出等;基于系統論提出六要素系統分析框架:系統性風險要素、電子商務環境、核心企業、融資企業、供應鏈關系以及融資資產風險屬性,并進一步提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控對策。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中小微企業;風險管控;商業銀行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主要特征

供應鏈將初級生產、經濟再生產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緊密串聯為一體,因其運行管理的復雜性,導致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表現出自身獨有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統性風險特征突出。系統性風險的典型特征是單個主體難以通過風險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或分散其風險,具有突發性明顯、擴散性強和破壞性大等特點。對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而言,系統性風險特征尤為突出。在供應鏈初級生產環節,易于受自然災害或經濟環境影響,導致某一區域初級供應商集中大面積的損失,所形成的風險可能迅速通過供應鏈關系傳導、擴散,形成整個供應鏈金融系統信用風險;而發生在再生產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日本高田公司安全氣囊質量丑聞等,誘發了整個供應鏈危機,并擴散至整個產業,形成了影響空前的全局性危害,從供應鏈金融視角分析,反映供應鏈金融突出的系統性信用風險特征。二是風險傳導性特征明顯。由于供應鏈金融是以供應鏈為依托的多主體參與的系統性經濟行為,各參與主體之間存在相互依賴和動態關聯關系,任何一個參與主體發生信用風險,都會沿著供應鏈傳導擴散。上游中小微企業出現信用風險,會通過價格、供應關系等逐級傳導給下游企業;下游企業發生的信用風險事件,將影響供應鏈上資金的正常流動,從而對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形成影響;而如果核心企業出現信用風險,對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將更為嚴重,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危機,造成供應鏈金融系統信用風險發生。此外,作為供應鏈的重要中介性參與主體,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金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作功能,信用風險也可能通過物流系統波及整個供應鏈金融。三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過高的直接原因,金融機構依托于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掌握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信用融資服務,但現實中核心企業對中小企業信息的掌握并不全面,多限于表面的交易信息,難于獲取反映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的內部管理、財務能力、真實競爭力以及歷史信用記錄等全面信用信息?;蛘呒幢隳軌颢@得相關信息,也無法甄別其真偽。這當然與中小微企業的基礎素質有直接關系,但也與信息網絡技術在本地區、產業、企業間發展不均衡密切相關,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管理中的信息網絡技術應用比較滯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供應鏈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管理協同。四是道德風險擴散性突出。道德風險一般指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交易相關方為獲取不當得利、避免責任而發生逆向選擇行為導致的違約風險。一方面,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經營主體經營規范性、持續性較差,很容易在經營過程中做出主觀逆向選擇,引發道德風險并沿著供應鏈進一步放大,形成供應鏈金融系統性信用風險;另一方面,中小微經營實體受內外部環境制約,抗風險能力偏弱,當遭受外在風險侵襲時,部分經營主體會發生被動道德風險,并引發其它經營者效仿,導致道德風險橫向擴散,從而誘發供應鏈金融整體信用風險。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框架與因素分析

根據系統發展觀,風險的形成動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風險主體自身及其行為因素,能夠自我控制;而外因是風險主體難以準確預知或控制的不確定因素。進一步的,從參與主體的視角分析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主體(供應鏈核心企業、融資企業)、直接載體(融資資產)以及一定時期內形成的供應鏈關系等共同構成了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內在動因;而其所處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信息技術環境(行業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構成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形成的外在動因?;诖?,結合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提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一)系統性風險因素。系統性風險是一種由整體環境因素所導致的不可分散風險,可能由單一風險事件誘發、因主體之間關聯關系而引發破壞性擴散效應,對整個系統產生巨大的、全局性的沖擊。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等外在系統性風險因素,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產生至關重要影響。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經常對涉及第一產業的供應鏈上游企業造成不可抗力的危害,導致供應鏈供求關系的劇烈變化、成本大幅波動,甚至引發整個供應鏈無法預控的重大風險;國際政治環境惡化導致國際貿易摩擦頻發,宏觀經濟波動以及產業政策調整等,可能導致某一產業鏈失去競爭優勢,誘發供應鏈金融系統性信用風險。(二)電子商務環境因素。近年來電子商務在我國迅速發展,但行業應用水平不夠均衡,主要反映在供應鏈金融各參與主體所處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環境,包括信息共享程度、網絡協同處理能力和信息化應用水平等方面。信息共享程度反映了供應鏈金融各利益相關方是否能夠通過電子商務協同平臺實現對信用信息的共享,它影響到各方能否及時、客觀、全面掌握相關信用狀況,進而制定和采取相應信用風險應對措施;網絡協同處理能力主要指供應鏈金融各主體通過電子商務技術實現業務協同處理的能力,對提升信用風險管控效率、高效處理信用風險事件、緩釋信用風險后果影響十分關鍵;信息化應用水平是指以ERP系統為代表的信息化應用,是否提供了適用于供應鏈管理需要的信息化手段,反映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是否具備現代化管理基礎。(三)核心企業信用風險因素。核心企業信用風險被認為是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震中”,源自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極易通過供應鏈關系傳導至上下游企業,進而導致整個供應鏈乃至產業鏈金融信用風險放大,甚至誘發危機產生。從相關理論研究和業界實踐來看,將其作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關鍵內在要素,一般考察其所處行業地位、產品優勢、基礎素質、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信用級別因素。當然,以上因素并非孤立分散的反映核心企業信用風險狀況,而是構成系統性的有機整體,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估,才能更為全面、準確地把握其信用風險。(四)融資企業信用風險因素。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被認為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震源”,通常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產生的源頭,通過供應鏈得以傳導放大,形成整體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關于供應鏈金融融資企業信用風險分析,理論研究和業界實踐一般是在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因素的基礎上,融入融資企業供應鏈相關因素,可歸納為企業基礎素質、融資企業地位、產品競爭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發展(成長)能力、信用狀況等方面。同樣,以上方面從不同維度反映了影響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的因素,割裂的關注某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頗的,需要系統性進行綜合評判。(五)供應鏈關系因素。供應鏈關系是供應鏈各方一定時期內在信息共享、風險分擔基礎上形成實現共贏發展的合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和處置后果。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來看,供應鏈關系主要體現在反映供應鏈相對競爭地位的供應鏈競爭力、由供應鏈各方之間約束關系(如長期合作契約)決定的關系強度、綜合反映供應鏈上合作各方深層次潛在關系的關系質量、合作時間以及合作頻率等方面,以上因素從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傳導路徑的角度,反映了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演化發展的內在動因。(六)融資資產風險屬性融資資產風險屬性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規避、緩釋乃至違約損失產生直接影響。考察融資資產風險屬性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在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研究中,學界與業界基本上都考慮了此因素,但不同行業融資資產風險屬性對其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如在農業供應鏈金融與汽車制造業供應鏈金融中的融資資產質押風險判然不同。一般的,通過考察資產價格穩定性、融資資產保質性和資產變現能力等因素,綜合評價融資資產對債務的保障風險。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建議

(一)以系統思維管控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論認為事物發展演變的動力來自內部自組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滲透、轉化和共同作用。在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分析框架下,以系統思維管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明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內在主體、載體以及將這些主體與載體聯結起來的供應鏈關系、物流系統、信息系統,以及外部環境的作用;二是綜合考慮各要素之間可能的相互關系、各參與主體之間的風險傳導性以及管理協同性,從產業共生的視角,構建融資方、核心企業、供應鏈中小企業及第三方服務商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治理機制;三是構建基于核心企業健康發展,供應鏈參與各方的共生共贏生態。(二)加強系統性風險防范,預先制定應對方案。防范外在系統性風險因素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引導關鍵信用風險主體借助保險等風險轉移工具,分散難以回避或緩釋的外在風險,以免引發供應鏈金融系統性信用風險;二是建立產業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對由政治環境、宏觀經濟、產業政策變化引致的信用風險進行預先分析、制定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應對預案;三是建立系統性風險分級評估與阻斷機制,對供應鏈金融面臨的各類系統性風險進行分級評估,并針對系統性風險的擴散特性,采取及時有效的阻斷措施。(三)圍繞企業主體核心,管控好信用風險的“源”和“頭”。一是從有效管控融資企業信用風險入手,治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之“源”。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管控到位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產生后果都會大大降低。二是圍繞核心企業信用風險管控好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頭”。無論何種誘因,一旦引發核心企業信用風險,很可能將導致眾多圍繞核心企業開展的中小企業融資項目發生兌付風險,從而導致整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系統性爆發。具體來講,建立以核心企業為依托的信用風險動態監控機制,不僅要針對核心企業信用風險進行動態監控,更要借助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上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優勢,輔以盡職調查及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形成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四)多方協同合作,加強融資資產風險管理。一是與外部評估機構合作,建立內外部評估相互印證的動態資產評估機制,解決資產風險評估人力資源不足和結果不夠客觀公正的問題;二是均衡多元化供應鏈融資關系,優化融資資產結構,避免融資資產信用風險過度集中,不利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分散與緩釋;三是加強與保理公司、資產質押監管方的密切合作,強化信息共享與協同管理,盡可能確保銀行信貸資金安全。(五)深入供應鏈關系管理,降低信用風險事件發生概率與損失。供應鏈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和處置后果。管理實踐表明,供應鏈上交易方的合作意愿承諾、業務人員及管理者私人關系等因素是影響供應鏈關系的更深層次因素。因此,加強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不僅要掌握供應鏈關系形成時間長短、合作頻率及契約情況等表層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供應鏈關系質量信息,從而有效回避、緩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六)創新信息技術應用,解決信息不對稱與業務協同難題?;谛畔⒔洕鷮W分析,解決好信息不對稱問題是降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有效途徑。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管控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應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方面以核心企業與金融機構電子商務協同為基礎,提升電子商務協同在整個供應鏈金融當中的應用水平,促進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時,提升其網絡業務協同能力;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等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促進信用信息的全息對稱化,實現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智能管控。

參考文獻:

1.全淅玉.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13)

2.宋華,陳思潔.供應鏈金融的演進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一個理論框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5)

3.衛郭敏.系統科學對內外因作用機制的詮釋[J].系統科學學報,2019(1)

4.巴曙松,左偉,朱元倩.金融網絡及傳染對金融穩定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2013(2)

5.孫統超.基于供應鏈金融的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4)

作者:李光榮 官銀學 黃穎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