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供應與貨幣供應研究

時間:2022-01-18 02:36:58

導語:勞動力供應與貨幣供應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力供應與貨幣供應研究

一、引言

貨幣供應與產出和就業關系是經濟學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凱恩斯理論及其后發展起來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和新凱恩斯主義理論堅持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無論在長期還是短期都有重要作用,都能夠影響總需求,進而引起產出和就業的變化。但以Friedman為代表的貨幣主義理論則認為,貨幣在短期內會引起產量增加,但也將引起物價上漲,在長期內將全部反映在物價上漲上,因此該派理論認為,貨幣供應短期內會影響產出,但長期內與價格上漲一致。貨幣供應與產出、就業關系,除了不同派別的理論研究外,實證研究也取得了相應的進展。歸納起來,大致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從總量上進行研究。Friedman&Schwartz、McCnadles&Weber實證研究認為,在長期內貨幣供應增長和實際產出之間不存在相關性[1-2];但Fisher&Seater、Olekalns在研究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貨幣供給和產出關系時,則發現存在一定關聯性[3-4]。在國內,周錦林實證研究認為我國的貨幣供給達不到預期效果[5],夏斌和廖強則發現1994—2000年盡管貨幣供應不減,但經濟增長速度卻平穩稍降[6];與其相反,劉霖和靳云匯、閏力等的實證研究認為,貨幣供應量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7-8]。二是從貨幣結構層次上進行研究。研究者一般是考察不同層次貨幣的供應對產出的影響,如King&Plosser、Blinder研究了M1、M2與產出間的均衡關系[9-10]。在國內,劉金全和劉志強考察了M0、M1、M2與GDP之間的Grange因果關系[11]。三是從地區效應影響上進行研究。Ramaswamy&Slk研究發現,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芬蘭同法國、西班牙、瑞典、丹麥等國相比,貨幣供應對產出作用的時滯要長[12];Michael&Wall研究發現美國各州實體產業對緊縮貨幣政策的反應程度存在差異[13]。國內一些學者也實證考察了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如高云峰和阮莉莉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14]。從現有文獻研究來看,學者們對我國的貨幣供應對產出的實證研究取得了相當進展,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缺少從實證角度考察貨幣供應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沒有聯系行業差異、產業升級換代和勞動力供應來考察貨幣供應對不同行業的產出和就業影響;同時缺少從微觀機理入手的研究。為此,本文將在一個新的框架下綜合考察貨幣供應對我國的產出和就業的影響。在研究時,先考察貨幣供應對產出和就業影響的微觀機理,在此基礎上實證研究貨幣供應對不同行業的產出和就業影響,并考慮勞動力供應和行業發展特征。

二、微觀機理模型

為了深入了解貨幣供應對我國的產出和就業的影響,我們從微觀機理來進行說明。假定有代表性的企業m和n,企業n生產中間產品N,其生產中間產品N需要投入勞動力為Ln。企業m生產最終產品Y,但需要企業n生產的中間產品N和相應的勞動力Lm。為了簡化問題的討論,假定中間產品N供應時間快速,生產時間忽略不計①,而企業m的生產需要一個周期。假定企業m支付勞動力Lm的資金為Cm,企業n支付勞動力Ln的資金為Cn,則整個社會需要的合理資金為C=Cm+Cn。假定社會的全部勞動力為L(顯然Lm+Ln≤L),生產的Y由全部勞動力L來消費。在上述假定基礎上,下面通過4期模型來具體描述貨幣投放對產出和就業的影響。T=0+(初始時期)時:假定企業m擁有貨幣(稟賦)為C0,企業將其中Cm0用于購買勞動力Lm0,用Cn0購買價格Pn0的中間產品數量N0;企業n在獲得貨款Cn0后,購買勞動力Ln0來生產相應的中間產品。假定企業m和n勞動力工資水平相等均為w0。則有如下等式:C0=Cm0+Cn0,Cm0=w0Lm0,Cn0=w0Ln0=Pn0N0。T=1-(第一期末)時,企業m生產出產品為Y1,而整個社會勞動者獲得的貨幣為C0,顯然價格水平為:py1=C0Y1。T=1+(第1期后或第2期始)時:假定企業m獲得增量貨幣ΔC1,獲得資金其中一部分用于購買新增勞動力和增加員工工資②,另一部分用于夠買企業n的中間產品,企業n也同樣相應增加員工工資和勞動力。此時,可有如下等式:C1=C0+ΔC1=Cm1+Cn1,Cm1=w1(Lm0+ΔLm1),Cn1=w1(Ln0+ΔLn1),Cn1=(Pn0+Δpn1)(N0+ΔN1)。其中C1、Cm1、Cn1分別表示此時貨幣總量、企業m、企業n購買勞動力的貨幣,w1表示此時兩企業支付的工資水平,ΔLm1、ΔLn1表示企業m、n新增加的勞動力,Δpn1、ΔN1表示中間產品的價格上漲水平和增加的產量。由于模型中的產量實際取決于雇傭勞動力數量,因此,還可以得到N0+ΔN1Ln0+ΔLn1=N0Ln0,w0Pn0=w1Pn0+Δpn1。T=2-(第2期末)時:企業m生產的產品為Y2,而整個社會的勞動者的貨幣為C1,則價格水平py2=C1Y2。由于產量的提高取決于勞動力數量,即Y2Ln0+ΔLn1=Y1Ln0,而Cn1Ln0+ΔLn1=w1>w0=Cn0Ln0,并且為了生產配套,資金在企業n是按同比例獲得,即有C1Cn1=C0Cn0,故有C1Ln0+ΔLn1>C0Ln0。如此可以得到C1Y2>C0Y1,即py2>py1。因此,貨幣投放會增加對勞動力和中間產品的需求,帶動要素價格上漲,也帶動產出增加,同時也帶來物價水平上升。進一步,由Y2Ln0+ΔLn1=Y1Ln0,Cn1Ln0+ΔLn1=w1>w0=Cn0Ln0,C1Cn1=C0Cn0以及C1Ln0+ΔLn1/C0Ln0=w1w0,可以得到py2/py1=w1w0。也就是說,勞動力工資的增加水平與通貨膨脹水平是一致的,勞動者的購買力并沒有改變。

三、數據與變量

綜合來看,貨幣供應會帶來就業和產出的增加,但也帶來價格水平上漲,而勞動者的購買力則保持不變。T=2+(第2期后或第3期始)時:假定企業m再獲得增量貨幣ΔC2,此時,我們分兩種情況加以討論:(1)當社會仍然存在剩余勞動力,則在T=3-(第3期末)時,貨幣供應會帶來就業擴大、產出增加、價格上漲、勞動者購買力不變的結果,其運行機理同上一期。(2)當社會不存在剩余勞動力,則增加貨幣供應只能用于提高勞動者名義工資(或中間產品價格),不能帶來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其結果是產出不變、價格上漲、勞動者購買力不變。T=3+(第3期后或第4期始)時:假定社會仍然有剩余勞動力,此時企業m獲得增量貨幣ΔC3。在此,我們考察產業結構演變的影響,分兩種情形加以討論:(1)繼續生產最終產品Y。T=4-(第4期末)時:社會產出為Y4,社會投放的貨幣為C3=C0+ΔC1+ΔC2+ΔC3,且Y4>Y3>Y2>Y1,py4>py3>py2>py1,就業的勞動力也越來越多。假定社會只需要Y3的消費量,但企業的產出為Y4,企業為了維持成本,價格仍為py4,因此存在多余產品。在現有貨幣投放下其最終均衡結果①是產出為Y3,就業水平也相應減少,價格水平則推高為p*y=C3Y3(p*y>py4),出現滯脹局面。(2)實現產業創新,生產需要的產品Z。由于社會只需要Y3的消費量,當能夠實現產業創新,企業m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Z,而企業n則負責相應中間產品生產。由于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因此工資和中間品的價格也進一步增高。整個貨幣的投放量C3=C0+ΔC1+ΔC2+ΔC3=Y3py4+Zpy4(假定Y和Z價格水平一樣)。至此可以看到,繼續呈現的是就業和產出增加但價(3)勞動力供應水平(LS):使用滯后一期的各行業的平均工資與全部行業平均工資比值來反映。其中1990—2002年使用各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與全部行業平均工資比值來表示,2003—2011年使用城鎮就業人員各行業的平均工資與全部行業平均工資比值來表示。(4)市場化水平(MR):與王小魯等[15]一樣,使用工業中的非國有經濟占比來表示我國市場化的程度。其中缺少的2008—2011年的數據采用同樣方法進行補充。(5)科技進步(TE):使用王小魯等[15]編制的科技資本存量對數來表示,該數據缺少2008—2011年的數據,為此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補充。(6)對外開放度(TRD):與文獻一致,使用進出口總額/GDP來表示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度。(7)物質資本水平(KS):使用行業的當年物質資本存量除以上一年的物質資本存量來表示。在估算物質資本存量時,將1990年設為基年,并用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除以10%來估算該年的物質資本存量,此后年份采用永續盤存法來估算,其中折舊率設為5%。(8)行業發展特征:使用行業的啞變量來反映。各行業名稱和符號如表1所示。(二)計量方法鑒于產出和就業增長除了與貨幣供應存在關系外,還與勞動力供應、行業發展特征,以及市場化水平、科技進步、對外開放度和物質資本有關。為此,建立如下計量模型:GLit=α+β1MIit+β2LSit+β3MRit+β4TEit+β5TRDit+β6KSit+vi+εit(1)GLit=α+β1MIit+β2LSit+β3MRit+β4TEit+β5TRDit+β6KSit+γ1MIit×νi+vi+εit(2)GLit=α+β1MIit+β2LSit+β3MRit+β4TEit+β5TRDit+β6KSit+γ1MIit×νi+γ2MIit×LSit+vi+εit(3)其中GL代表產出增長GI或就業增長LI,v為行業的固定效應,i、t分別表示具體行業和時間,ε為隨機擾動項。在上述方程中,方程(1)為基本模型,主要考察貨幣供應對產出和就業增長的影響;方程(2)主要考察不同行業的貨幣供應對產出和就業增長的影響;方程(3)進一步考察勞動力供應條件對貨幣供應的產出和就業增長的影響。對于上述方程,與Bitteneourt[16]一樣,使用混合最小二乘法(POLS)、固定效應(FE)和隨機效應(RE)等方法進行估計。在使用固定效應(FE)和隨機效應(RE)進行估計時,鑒于使用的是長面板數據,需要考慮是否存在組內自相關和組間同期相關問題。檢驗表明不存在組內自相關問題,但存在組間同期相關問題,因此,在估計時將使用FGLS處理同期相關問題。

四、實證檢驗

(一)貨幣供應與產出和就業增長的直觀關系圖1給出了M1貨幣供應年增長率以及各行業每年平均產出和就業增長率的曲線圖。從中可見M1的供應增長率與各行業每年平均產出和就業增長率的變化趨勢都呈現倒U型,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表2列出不同行業在觀察期的產出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的描述性統計。從產出來看,采掘業、建筑業、交通郵信業、批零餐飲業、房地產業、綜合服務業的產出增長較快,而其他行業的產出增長速度相對較低;在波動幅度方面,采掘業、交通郵信業、批零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波動較大。從就業來看,建筑業、批零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綜合服務業的平均就業增長率較高;采掘業、建筑業、交通郵信業、批零餐飲業、金融業則呈現波動幅度較大的特點。由此可見,行業之間產出和就業的增長率存在差異,波動的幅度也不相同,其中蘊含著可能存在貨幣供應帶來的產出和就業增長的行業差異。(二)貨幣供應與產出和就業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Hausman檢驗和LM檢驗表明RE估計優于FE估計,而POLS估計只優于未考慮組間同期相關的RE估計。鑒于此,在分析中將主要使用考慮組間同期相關的RE(FGLS)以及POLS估計。表3給出了根據方程(1)、(2)、(3)的RE(FGLS)以及POLS三種檢驗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到RE(FGLS)和POLS估計結果較為接近,其中RE(FGLS)更為顯著。從估計結果可見,M1對產出有正向作用,在MD1模型中具有顯著性,而在MD4中不具有顯著性,但也具有正向關系。當添加Mit×νi項時,從MD2、MD5中可以發現,M1的系數高度不顯著,而Mit×νi的系數均為正值,其顯著性水平均優于M1的系數。從系數中可以看到,貨幣供應對產出增長存在行業差別,其影響系數大小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房地產業、建筑業最高,批零餐飲業、綜合服務業、采掘業、制造業其次,而交通郵信業、電煤水業、金融業、農林牧漁業最低。這一估計結果符合中國行業的長期發展情況,也反映了中國不同行業的發展特征差異。在第一層次中,房地產業雖然可能存在泡沫但潛在需求一直旺盛。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房地產的潛在需求將會進一步釋放,這就會直接導致貨幣供應對房地產、建筑行業增長的促進作用。在第二層次中,批零餐飲業和綜合服務業為第三產業,符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因此有著相對較高的系數;而采掘業和制造業為第二產業,都或多或少存在細分行業的產業升級或產能過剩問題,其貨幣供應的產出效果受到一定約束,系數相對要低。在第三層次中,農林牧漁業為第一產業,是最為傳統的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因而系數最低。唯一令人費解的是,為什么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郵信業和金融業以及第二產業的電煤水業的系數也很低。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交通郵信業和金融業雖然有發展前景,但由于壟斷經營而限制了發展,電煤水業中則存在行業壟斷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從勞動力供應變量來看,勞動力的供應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產出增長,這是因為在經濟成長中當行業能夠擴張時,勞動力的及時有效供應顯得十分重要。進一步添加MI×LS項,可從MD3和MD6中看到,貨幣供應和勞動力供應的交互變量的系數為正值,但不具有顯著性。這表明較好的貨幣供應與勞動力供應對產出增長的促進可能具有復合增強效果,但由于我國長期存在剩余勞動力,這一效果并不明顯。此外,從表中還可以看到,市場化水平對產出增長具有負效應,但顯著性水平不高。其可能的原因是,市場化水平雖有利于提高社會的產出,但也可抑制不計成本的投資,以及增強產品(商品)和資產、土地等要素對貨幣供應的吸收;科技進步、對外貿易以及物質資本的增長率均體現出對產出增長的正向作用,基本符合直覺預期。表4報告了根據方程(1)(2)(3)的M1供應對就業增長的檢驗結果。從中可見,M1供應對就業有正向促進作用,其中在MD1模型中具有顯著性,而在MD4中不具有顯著性。當添加Mit×νi項時,可以發現系數存在差異,同樣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系數最高,批零餐飲業、金融業、綜合服務業其次,交通郵信業、電煤水業、制造業、農林牧漁業、采掘業系數較低。從分層結果來看,與產出部分大多一致,但也有差別,主要體現在金融業、制造業、采掘業的系數差別。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金融業是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貨幣供應帶來的產出增加更容易吸納勞動力,而制造業、采掘業屬于第二產業,貨幣供應不容易形成較大就業吸納力;二是金融業的工資水平較高,而制造業、采掘業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這也會影響勞動力就業的去向。從勞動力供應變量來看,勞動力的優先供應會直接帶來行業就業的快速增長。當添加MI×LS項后,可以看到貨幣供應與勞動力供應的交互變量系數為正,但大多不具有顯著性,也就是說貨幣供應和行業的勞動力供應水平存在相互促進就業增長的可能。此外,從表中還可看到,市場化水平對就業增長具有顯著負效應,市場化一方面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另一方面也會因效率提高而導致冗員減少。科技進步、對外貿易以及物質資本的增長率對就業增長均有正向影響,這是因為這些因素從總體上促進了經濟增長,也必然帶動勞動力就業的增加。(三)貨幣供應是否有滯后效果檢驗在模型(1)(2)(3)中,貨幣M1的供應使用的是當期供應,現在進一步考察貨幣供應滯后期的影響。為此,建立模型(4)。GLit=α+β1MIit+γ1MIit-1+γ2MIit-2+γ3MIit-3+β2LSit+β3MRit+β4TEit+β5TRDit+β6KSit+vi+εit(4)從回歸結果來看(限于篇幅表略),添加滯后項后,貨幣供應當期及滯后期多呈現不顯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就業影響部分可以看到,估計中MIt-2變量系數具有顯著性。進一步將MI與MIt-2放置在同一個模型中,則發現只有MI變量具有顯著性①。因此,可以認為貨幣供應的滯后期影響不具有顯著性,其影響主要體現在貨幣當期供應上。由于貨幣供給滯后期對產出和就業增長影響不顯著,因此也就不再考察貨幣供應滯后期與各行業交叉項的影響。

五、貨幣供應的產出和就業增長估計

下面根據上文估計結果來測算貨幣供應的產出和就業增長的效果。貨幣供應帶來的整體產出增長率可表示為:ΔYmtYt-1=∑iλi(β1MIit+γ1MIit×νi),其中ΔYmt表示t期貨幣供應本身帶來的產出增長量,λit=Yit-1Yt-1表示行業產出占比。進一步可以得到每個行業的貨幣供應帶來的產出貢獻占比為θi=λi(β1MIit+γ1MIit×νi)∑iλi(β1MIit+γ1MIit×ν)。同樣,也可以得到貨幣供應帶來的就業增長的效果。圖2描繪了M1供應增長率、貨幣帶來的經濟增長率和實際經濟增長率。從中可以看到,貨幣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只占到實際經濟增長效應的30%—40%左右,余下的經濟增長則是由對外開放、技術進步等其他因素實現的。圖3給出了在貨幣供應的經濟增長效應中不同行業的增長貢獻占比,可以看到制造業貢獻比最高,綜合服務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以及2004年后房地產業貢獻占比居中,其他行業居后。圖4描繪了M1供應增長率、貨幣帶來的就業增長率以及實際就業增長率。從中可以看到,貨幣帶來的就業增長效應基本超過實際就業增長,這就意味著可能有其他因素會降低實際就業的增長。雖然這些因素難以完全理清,但從上述實證研究來看,市場化的發展一方面會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會吸納貨幣供應,因此降低了貨幣供應帶來的就業增長效應。圖5進一步給出了貨幣帶來的就業增長效應中不同行業的增長貢獻比較,其中綜合服務業貢獻度最高,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建筑業居中,而其他行業居后。上面的研究表明,從產出增長來看,制造業的貢獻占比較高,但就業增長的貢獻不高,房地產業也是如此。綜合服務業雖然產出貢獻居中,但帶來的就業貢獻則明顯較高。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產出和就業的不同需要采用基于行業的定向的貨幣供應。

六、結論

本文在一個新的框架下研究了我國貨幣供應與產出和就業增長的關系,并考慮了勞動力供應和行業發展特征的影響。理論模型分析表明:貨幣供應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帶來產出增加和就業擴大,但也帶來價格水平上升,其中存在剩余勞動力和產品滿足需求是產出增長的先決條件。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由于中國是后發國家,各行業在客觀上都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但近年來,我國一些傳統的行業逐漸呈現產能過剩局面,產業升級換代和產業結構合理演進較為困難;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和勞動力市場分割,各行業的收入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在客觀上會導致行業的勞動力供應水平的差異。因此,從理論上來看,我國的貨幣供應會呈現就業擴張和產出增長,但行業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本文通過實證檢驗發現:貨幣供應對產出和勞動力確有促進作用,但存在行業差別,其中產出和就業增長最快的有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批零餐飲業和綜合服務業的產出和就業也有較好增長,而采掘業、制造業產出增長尚可,但就業增長不高,交通郵信業、電煤水業、農林牧漁業則產出和就業增長均不高。出現上述原因,既有不同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差別和產業結構升級因素,也有行業的勞動力供應水平的差異。在整個經濟產出和就業增長中,制造業在產出增長中貢獻占比最高,綜合服務業在就業增長中貢獻占比最高。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第一,我國過去的貨幣供應是能夠帶來產出和就業增長的。過往一些文獻認為貨幣供應并沒有帶來經濟增長,這與其研究方法有一定關系,例如觀察期過短等。第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和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依靠貨幣供應刺激經濟增長的局限性將越來越大,因此,在未來應當盡量減少使用貨幣供應的刺激政策。第三,我國貨幣供應帶來的行業產出和就業增長存在差別,一些傳統行業的效果明顯不高。因此,需要抓緊進行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和就業正常增長。第四,貨幣供應的產出和就業效果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需要根據不同情形采用定向的有效的貨幣供應政策。

作者:柏培文 單位: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暨宏觀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