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01-28 03:59:56

導語: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

摘要:探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下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的意義和實踐途徑。高職院校應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注入頂層設計,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集群,以校企深度合作為途徑,主動融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健全技術技能積累與科技創新機制,搭建政行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開發科技創新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實踐研究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結合,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1]。高等職業院校的科技創新具有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踐與研究,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與智力支撐。本文以盤錦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了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途徑與實踐研究。

一、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的意義

(一)增強高職院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是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五大功能。加強應用技術研究與科技創新,服務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是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功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踐與研究,通過培育科技創新環境,建立健全技術技能積累與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搭建政行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開發科技創新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學院科技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顯著增強高職院校對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貢獻度[2]。(二)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職院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途徑,以科技創新項目為載體,促進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工作。專業教師在企業實踐和科學研究過程中,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企業生產和技術研發的真實項目為載體,根據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和完成生產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進行課程內容的開發和教學情境的創設[3]。通過項目教學和真實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成長。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要強化需求和應用導向,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集群,以解決區域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和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根本出發點。由于高職院校科研能力有限,所以要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服務中小微企業成長[4]。

二、高職院校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

在國家大力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技術技能積累與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高等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5]。高職院校應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注入頂層設計,主動融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制定科技創新工作方案,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教學改革,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教師科研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和科技供給活力,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和科技創新的需求。盤錦職業技術學院按照遼寧省“一帶五基地”“五大區城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部署,緊密對接盤錦市和遼寧省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以優化學院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及提升科技服務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學院現有教育資源,集聚人才優勢,強化服務能力,以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社會服務三類平臺建設為抓手,以解決區域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和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根本,以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開展技術研發、技術服務、社會培訓和創新創業服務,構建由“平臺、項目、技術、資源”四要素組成的技術技能積累與社會服務體系,努力把學院打造成區域性技術研發與創新人才的聚集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孵化地。

三、高職院校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策略與實踐研究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激發科研活力。高職院校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對于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科研水平的穩步提升、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的建設要樹立服務學校發展、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社會需求的理念,突出行業、企業在科研管理體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科研工作的開展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支撐[6]。高等職業院校應設置科研管理機構,負責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及教育主管部門有關高校科研工作的政策和法規;負責編制學校教科研發展規劃,制定科研管理規章制度,并組織實施;負責國家、省、市和學校教科研項目的綜合管理;負責科技創新平臺的搭建和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負責專利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和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工作;負責科研工作學術交流;負責科研經費計劃、核算、使用和管理工作;負責二級單位科研工作的科學指導和考核評價工作。高職院校應以促進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為宗旨,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健全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制定《縱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院級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專利管理辦法》《教科研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教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教科研成果獎勵辦法》等系列科研管理制度,構建起對教師具有明顯導向作用的科研工作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營造面向市場、競爭有序、運行高效的科研環境。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實行二級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二級單位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級單位負責制定本單位科研工作規劃,并組織實施。制定了《盤錦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崗位職責》,明確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教科研工作量、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工作量,引導和激勵教師全面履行崗位職責,積極承擔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企業實踐和社會服務工作,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活力。制定了《盤錦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工作業績考核辦法》,明確了考核指標體系,完善了教師科研業績與社會服務業績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將教職工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成果納入業績考核體系,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重要依據,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服務企業和社會[7]。(二)深化產教融合,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高職院校應緊貼區域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構建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群,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搭建推動專業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升教師學術水平、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由科技創新平臺構成的應用性科技創新服務體系[8]。《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高中等學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16〕94號)指出,要改革科研組織模式,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與企業無縫對接,加大加強校企、校所、校校、校地等產學研合作,應用研究要以行業企業現實需求為立項依據,開展訂單式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校企協同創新和供需無縫對接[9]。高職院校應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建立起與政府、行業、企業對接交流的合作機制。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凝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資源,依托優質師資力量、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在學校建立5個大師(專家)工作室、1個外國專家工作室,在企業建立3個教師工作站。獲批“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盤錦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面向區域內中小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圍繞機械制造類、電氣自動化類、多媒體網絡教學及教育數字化系統等開展理論研究、技術開發以及產品生產制造。科技創新與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融入了盤錦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技能人才與智力支撐。(三)培育科技創新團隊,提高科技研發能力。科技創新團隊是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高等職業院校應依托優勢專業群、實訓基地和先進的設備設施,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與培育工作。以重點專業群建設為載體,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科研項目為牽引,通過跨專業的資源整合,優化人才組織模式,組建校企協同、師生聯合的科技創新團隊[10]。開展科研項目研究是提升科技創新團隊研發能力的重要抓手。高職院校應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通過校企合作開發科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通過選拔校內專任教師或聘請企業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術人才作為團隊帶頭人或項目負責人,培育和組織研發項目團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通過參加企業實踐等形式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技術交流、項目合作,提高團隊的實踐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實現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盤錦職業技術學院以能源裝備智能制造、石油化工2個遼寧省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建設為依托,組建校企協同、師生聯合的研發團隊,打造了石油化工技術、能源裝備智能制造技術、信息網絡技術3個科技創新團隊。依托遼寧省中小微企業服務示范平臺、盤錦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盤錦市職工創新工作室,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學院科技創新團隊承擔了“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項,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資助項目2項,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8項,遼寧省科技創新智庫項目1項。為盤錦方大實業有限公司、盤錦中錄油氣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盤錦路路通特種車輛修造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承擔中科曙光云計算與大數據項目顧問。設計開發了具有盤錦地域特色的SAGD-10型游梁式抽油機教學模型1項;研發設計污水處理自動控制系統1項;研發設計可分離式井下抽油管道自動傳輸設備1項。經推廣應用,這些項目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盤錦職業技術學院自主開發高校領導干部與教師考核評價系統、智慧黨建系統、智慧學工系統等14套系統在校內廣泛應用。自主開發的項目管理系統、招聘系統、三維虛擬場景系統在省內推廣應用,獲批《高校中層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系統V1.0》《智能化超聲波測距儀產品軟件》等軟件著作權6項;獲批“純電動物流車的電機支架結構”和“基于PCL技術梁式抽油機系統教學裝置”等國家專利共52項,其中專利轉化1項。(四)加強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搭建信息化服務平臺。為了優化科研管理流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實現科研資源共享,高職院校應以數字科研空間為基礎,加強科研信息化建設,搭建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分模塊管理。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建成了涵蓋校園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數字化空間,以科研系統、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超星圖書館等為基礎,構建了匯聚共享的數字科研空間。建設了集系統管理、公告管理、科研成果管理、課題管理、成果統計及專利管理于一體的科研管理系統,提升了科研管理的科學性、便捷性與信息化,實現了資源共享。高職院校應遵循“協同創新、開放共享”的理念,強化需求導向和應用導向,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集群,以解決區域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和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根本,以校企深度合作為途徑,以建設高水平實訓基地為支撐,以建立高水平成果培育、成果轉化、技術服務與輸出激勵機制為保障,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為抓手,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決策咨詢、科技成果轉化、培訓服務和創新創業服務,把高職院校打造成區域性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人才的聚集地,提高科技成果的溢出效應,大幅度提高高職院校對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度。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A].

[2]張冶紅.寧波市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提升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9):39-42.

[3]周建松.基于雙高視閾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思路研究[J].職教論壇,2020(3):62-68.

[4]丁傳安.現代產業體系視域下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探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9(9):42-46.

[5]晏自翔.高職院校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研究:以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2014(11):72-74.

[6]施復興.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與實踐策略:以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20-22.

[7]翟林香.高職院校教師業績考核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以盤錦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8(8):73-76.

[8]王瑤.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推進科技研發能力提升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4(12):43-45.

[9]遼寧省人民政府.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高中等學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16]94號[A].

[10]蔡小紅.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1):63-66.

作者:翟林香 王德印 單位:盤錦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