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外糾紛調解機制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5:49:00
導語:訴訟外糾紛調解機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現(xiàn)有的調解制度
調解制度是指經過第三者的排解疏導,說服教育,促使發(fā)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依法自愿達成協(xié)議,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在西方國家,調解被認為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ADR。如在美國90%以上的糾紛是通過非訴訟程序解決的,其中調解所占比例最高。在我國,調解也是訴訟之外應用最廣泛、種類最多樣的一種糾紛解決方式。
二、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訴訟外糾紛調解機制之必要性
1、建立、完善調解體系解決糾紛的需要。調解作為化解社會糾紛的基本手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調解,即訴訟調解,是與審判相并行的一種民事審判機制,是訴訟中調解,屬于狹義的司法調解。廣義上的調解,除了狹義訴訟調解外,還包括所有訴訟外糾紛調解手段,如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等。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基本手段之一的調解,是以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對立與對抗為目的,能及時、徹底地治療和補救被糾紛破壞的社會關系,是重要的社會管理手段與工具。
2、銜接、互補訴訟內調解方式的需要。訴訟外調解作為與訴訟內調解相對的概念,二者在調解主體、調解性質、調解協(xié)議書的法律效力等方面均有較大不同。訴訟外調解的調解主體是除審判人員以外的第三人,而訴訟中調解的主體為法院或審判人員;訴訟外調解無須融于和受限于訴訟審判中,具有自身獨立性,調解的內容主要依賴當事人的自覺履行,調解協(xié)議書的效力較弱,不履行調解協(xié)議內容的,可以通過法院調解或裁判,而訴訟中調解是以審判權為基礎的調解,是司法機關對雙方矛盾糾紛進行裁決前最后一次謀求雙方達成一致的審判活動,是在法院或法官的主持和參與下進行的,調解協(xié)議書經雙方簽字送達后即具有法律強制執(zhí)行力,除非調解內容違法或違背當事人的真實意志。
3、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需要。調解將講法與說理相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當事人的處分權,有利于徹底化解社會糾紛,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受一些觀念的影響,行政調解、人民調解、仲裁調解等訴訟外糾紛調解機制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大量糾紛涌入法院,不僅增加了法院負擔,也使矛盾難以迅速地化解,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
三、構建我國的訴訟外糾紛調解機制
借鑒國外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成功做法,結合我國的調解經驗與國情,筆者以為,構建我國的訴訟外糾紛調解機制,應圍繞調解體系網絡、具體的制度運作等方面,從以下四個層次入手。
(一)法院附設調解
1、法院附設調解與法院訴訟調解的區(qū)別。法院附設調解不同于我國目前正大力鼓勵的訴訟中調解。雖然兩者都體現(xiàn)了法官審判權和當事人處分權的相互作用,都是為了盡量平衡解決當事人糾紛,防止訴訟過于遲延,避免訴訟費用過于高昂,獲得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雙贏等目的,但是,二者在性質和程序結構特征上存在較大的差別:訴訟中調解是以法院名義代表國家正式行使居中裁斷的審判權;依法設立的法院附設調解本質上屬于一種授權性的,受當事人處分權和法院審判權雙重制約的訴訟外程序。
2、法院附設調解的具體制度建構。法院附設調解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重要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建議可以先選擇在幾個區(qū)縣人民法院推行以人民調解員、律師、人民陪審員、退休法官等為調解人或公斷人的審前調解試點,然后再逐步推廣。
(二)行政附設調解
1、行政附設調解概述。行政附設調解是由國家行政機關或準行政機關所附設,包括行政申訴、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勞動爭議調解、信訪等。行政附設調解也應同法院附設調解和民間調解一樣,均應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的基礎上,說服當事人互諒互讓,依照法律、法規(guī)及有關政策的規(guī)定,讓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協(xié)議解決爭端。因此,合法和自愿是調解必須遵守的原則。但筆者認為,為構建行政附設調解制度,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醫(yī)療事故糾紛、拆遷裁決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2、行政附設調解的程序啟動與效力。為了充分發(fā)揮行政附設調解的重要功能和積極作用,應當對行政附設調解的程序啟動和效力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一是行政調解的啟動方式。根據(jù)是否依申請可分為依申請的行政調解和依職權的行政調解。依申請的行政調解,指法律沒有規(guī)定必須經過行政調解,而是只規(guī)定糾紛當事人可以依法向行政機關申請調解。
(三)民間調解
筆者把法院、行政機關以外的組織或個人所主持自治性的調解統(tǒng)稱為民間調解。民間調解類型多、內容廣,為了更充分的發(fā)揮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法律不能管得太多太死。我們只能從宏觀上構建一個法治框架:可以按照行政區(qū)劃設置相應的調解機構為當事人提供免費調解(當然,也可以收取必要的管理費用);建立由國家和政府按比例負責的資金制度(也可吸收社會資金);由調解法對調解人的資格和培訓進行規(guī)定。可以借鑒它國的經驗對受案范圍進行規(guī)范,為了充分體現(xiàn)對當事人選擇權自決權的尊重,法律可以規(guī)定,當事人是否到調解中心完全自愿。對于調解書的法律效力,可分兩種情況規(guī)定:在調解中心調解的,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未在調解中心調解的視情況而定,若當事人進行了公證,則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除非當事人有相反證據(jù)證明該公證違法或者內容不真實。如果沒有進行公證,則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
(四)調解—仲裁
調解—仲裁是糾紛當事人基于對金錢或時間的考慮,通過簽定協(xié)議達成合意,規(guī)定一旦調解無法就所爭議事項達成和解協(xié)議時,可以賦予調解人轉向仲裁人角色的權力,并據(jù)此作出一個具有拘束力的裁定,是將仲裁和調解、和解相結合的一種全新糾紛解決機制。仲裁和和解、調解是不同的糾紛解決方法,但是,“目前,世界上存在一種正在擴展著的文化,它贊成仲裁與調解相結合。這一文化長期以來存在于東方,現(xiàn)在正在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向向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qū)擴展。
仲裁與調解相結合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特別方式,與單獨的調解具有根本的區(qū)別。在仲裁與調解相結合時,主持調解的調解員就是同一案件仲裁庭的仲裁員;同時,將仲裁方式和調解方式實行有機結合,即調解成功,則仲裁庭可以依據(jù)和解協(xié)議作出裁決書結案;調解不成,則仲裁庭可以恢復仲裁程序繼續(xù)進行仲裁審理。調解并非仲裁的必經程序,不能帶有任何強制性。調解—仲裁糾紛解決模式將調解與仲裁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點,能促使糾紛得以更快更經濟地解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結合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生長:《仲裁與調解相結合的理論與實務》,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頁
[2]王生長:《仲裁與調解相結合的理論與實務》,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