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女大學生犯罪心理因素及措施論文

時間:2022-12-07 04:44:00

導語:淺談女大學生犯罪心理因素及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女大學生犯罪心理因素及措施論文

[摘要]由于女大學生犯罪心理的特殊性,其犯罪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問題,其負面影響也已引起了司法部門和社會各部門的注意。文章主要從女大學生的犯罪心理著手,以此探尋防預防女大學生犯罪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期達到遏制和減少女大學生犯罪的目的。

[關鍵詞]女大學生犯罪心理對策

近年來,不時有在校女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雖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學生的極少數,但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進行有針對性地矯正工作,對于降低女大學生犯罪率,不無益處。

一、女大學生犯罪心理種種

犯罪心理是指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故意或過失的特殊心理狀態。從近幾年所報道的女大學生犯罪情況來看,女大學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貪圖享受而去盜竊或坐臺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無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還有因各種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觸犯法律的。

(一)愛慕虛榮、貪圖享受的心理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了改變和錯位,她們高消費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裝,買高檔商品看成一種時髦。有的甚至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成敗得失的尺度。對物質享受和滿足虛榮的過分追求誘發和刺激了女大學生們去進行偷盜、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有的女大學生甚至拋棄了個人的基本道德,出賣肉體、出賣靈魂。據調查顯示,在校女大學生犯罪,從事和盜竊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虛榮心過強,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喜歡攀比,貪圖享樂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戀愛心理

煥發著青春朝氣的大學時代,青年期性機能的成熟與性意識的覺醒,引起了女大學生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如今隨著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戀愛問題已滲透到她們的學習、生活、人生態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女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們心理波動大,易沖動,加上她們社會閱歷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她們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誘發犯罪。這類犯罪在女大學生犯罪中占有相當比例。

1、戀愛受挫能力差。女大學生一旦陷入熱戀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駕馭能力,對戀愛對象過分依賴,稍有波折就痛苦萬分。一旦戀愛受挫,即會情緒失控,無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學的王某因與男友黃某某發生矛盾,認為以后兩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產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殺的念頭,并付諸行動。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責任和性道德。大學期間,女大學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開始對性充滿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學生輕率偷嘗禁果,結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學業、名譽的慘重代價。如南京某學院學生程某戀愛后,偷嘗禁果、未婚先孕,后遭男友拋棄。為了籌集打胎的錢,在現任男友的慫恿下,她鋌而走險,以約會網友為名實施搶劫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3、戀愛交友不當,導致犯罪。女大學生喜歡閱讀文學書刊,喜歡把書中的白馬王子當成現實中的理想,她們的愛情觀單純,天真,信奉愛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愛的人往往會不顧一切,一頭陷入感情的深淵,置道德與法律于不顧。而現實生活是那樣復雜,那些心術不正的愛情騙子就利用女大學生的這一弱點,屢騙得手。當現實將夢幻擊得粉碎時,那些心靈脆弱的女大學生就易走極端,并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學的一個女大學生被愛情騙子拋棄之后,痛不欲生,舉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殺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學新聞系女大學生黃雅寧因愛上黑道“老大”,無法回頭而犯了包庇罪。

(三)貧富差距導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難造成經濟緊張而陷入困境的大學生在大學里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據統計,每年全國26.4%的大學生支付不起學費,13.5%的大學生甚至連生活費用都有成問題。高額的學費與生活開支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而貧困的女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尤甚。經濟的窘迫使她們的心特別自卑敏感,她們不愿讓同學知道她們的情況,她們的苦悶只能壓抑。一旦有什么事傷及她們的自尊,導致心理失衡,她們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貧寒的上海女大學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來有限的生活費,幾乎沒有余錢買學習資料和娛樂。眼看同寢室同學穿著時髦,出手闊綽,她的心理逐漸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時忘記拿放在書桌上的手機,結果被小董“順手牽羊”。此后,她又接連多次盜竊同學手機,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時,將學生家里的筆記本電腦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學2000級女學生奚某因看不慣同學平素處處炫耀自己有錢、目中無人的做派,偷走同學寶來1.8T型轎車。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學后,部分女大學生表現出種種不適應。她們由于缺少生活閱歷、交往經驗,而自尊心又過強,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與人交往,以至陷入無端的自我封閉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沖突時,這部分人容易采取極端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如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級學生張君慧與男友李某因瑣事發生口角,張便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張個人也因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五)報復、泄憤的心理

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當女大學生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以致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以泄其憤。如蘇州某大學的王某因當尼姑被拒絕,懷疑別人戲弄她,為泄憤,就撿起石頭狂砸銀行及路邊公物。

二、預防女大學生犯罪的對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學生因為觸犯法律,身陷囹圄,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既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任務。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女大學生發展的環境,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才能取得明顯效果。

(一)強化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

目前,我國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仍很薄弱。在開設課程發面,各個高校都普遍重視專業課、外語等,而往往忽視思想道德的教育。而開設的法學基礎課和思想政治課針對性不強,內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講授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導致一些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學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而校方對學生的德育等管理卻未加強,存在重知識“輸入”而輕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學生在對物質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數量才會與日俱增。有些人在實施盜竊行為時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識比較薄弱。對此,各大專院校應首先增設法制宣傳欄、宣傳刊,采取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律常識教育。其次是加強與司法機關的聯系,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結合校園內的案例講危害,使大學生在實案中學法懂法,起到引導和教育作用。最后是學校應將法律學習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開展課堂教育,結合校園文化生活,開展主題教育、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法律咨詢等活動,促進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公務員之家

(二)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女大學生的犯罪固然與其法制觀念有關,但從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有關系。根據一些地區和高校的調查統計發現,來自農村和小城鎮的學生有心理障礙的要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大城市的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比例要低于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男生;大學二年級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級。因此,預防女大學生犯罪,應該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其中又應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因為當她們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無路時,哪還管法律的規范。

1、引導女大學生控制情緒,消除其人格障礙。針對女大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女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她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

2、引導女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生在中學的學習生活多處于相對封閉狀態,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學幾乎是唯一的目標,造成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來到大學之后,四年或五年的集體生活中該如何與周圍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學校應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有關人際交際學方面的課程。針對女大學生心細,比較敏感的心理,輔導員應當經常關心女大學生的生活,特別是貧困女大學生的生活及心理狀況。引導女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培養女大學生成熟的戀愛心理。由于我國“談性色變”,加上我國的應試教育,因此,女大學生們在高中以前,可以說,對性是朦朦朧朧的。一進入大學這個開放的環境,免不了對異性產生好奇感。因此,學校的教輔人員要有意識地開展女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教育她們擺正戀愛與學業的關系。

總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生活觀中,教育模式也應以預防性為主,教育領域應從人格輔導擴展到學習、職業、生活輔導等等。

(三)重視對女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女大學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數的增多及就業歧視,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是很樂觀。因此,在大學里流傳著一名話:“找份好工作,不如找個好老公。”部分女大學生不愿將自己的精力過多投入到學好文化知識的理想奮斗中,她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現實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現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樂,如何才能釣個“金龜婿”。所以,在女大學生進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幫助她們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她們對社會負面影響的免疫力。幫助她們克服女性的個性缺陷,發揚自身優勢取長補短,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

[參考文獻]

[1]羅大華胡一丁犯罪心理與矯治新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5

[2]劉大衛趙慶華當代女大學生矛盾心理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雜志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