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發展路徑探析

時間:2022-11-14 03:50:19

導語: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發展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發展路徑探析

摘要:近年來,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植與引導下,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呈現出強勢回歸之勢。關注改革時代、關注普通人精神、情感、命運,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的現實題材作品形成了一股熒屏“沖擊波”。而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作為中國電視熒屏特有的“靚麗風景”,以其雄奇瑰麗的地域自然風光、鮮活多元的少數民族人物、獨具韻味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廣大受眾了解少數民族同胞當代生活提供了最為直觀和便捷的窗口。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以其豐厚深邃的精神意蘊、真實自然的文化質感、旖旎綺麗的地域風情和起伏跌宕的人物傳奇,引領著人們進入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審美空間。

關鍵詞: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現存問題;解決方案

凡是在劇中反映漢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的歷史與生活,能夠展現獨特的民族文化、凸顯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電視劇,我們均可統稱為少數民族電視劇。①而本文所論述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專指以表現當代少數民族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劇創作,其所表現事件的時間跨度限定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定義為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從我國第一部表現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生活的電視劇《小活佛》開始,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已經走過了40余年的風雨歷程和光輝歲月。從歷史發展流變來看,該類題材電視劇在總體創作表達上能夠契合時代主題并與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遙相呼應,以其特有的視角為我們“投影”了中國少數民族的當代文化脈絡、社會民間百態的變遷,也反映出了各個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色、民族性格、價值觀念、精神內涵、生存方式、人物命運、情感訴求和審美取向。特別是21世紀以來該題材類型在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和資金注入下,相繼出現了一批高質量、高水準、高品位的精品佳作,如《靜靜的艾敏河》《八瓣格桑花》《帕米爾醫生》《新疆姑娘》《康定情歌》《蒼茫天山》《格達活佛》《冰山上的來客》《雪域情》《木卡姆往事》《金鳳花開》《胡楊女人》《一路格桑花》《長白山下我的家》《絲綢之路傳奇》《北方大地》《索瑪花開》等等,這些作品保持了較高的藝術原創力,實現了電視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效統一,給受眾提供了異常豐富、琳瑯滿目的“精神食糧”,猶如一股清泉,以其豐厚深邃的精神意蘊、真實自然的文化質感、旖旎綺麗的地域風情和起伏跌宕的人物傳奇,引領著人們進入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審美空間。

一、中國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的現存問題

隨著中國電視劇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很多富有歷史、藝術、人文特質的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作品不斷涌現,呈現出了奇幻瑰麗的地域景觀、美麗動人的民族歌舞、意蘊獨特的民俗風情,但與此同時也顯示出諸多問題和弊病,本文將對此進行系統的總結梳理。1.盲目跟風創作,缺乏創新性突破,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縱觀多部熱播的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可以發現存在創新度不高,題材千篇一律、敘事陳舊僵化、細節單一重復,給人較為強烈的“趨同印象”,無法滿足觀眾日益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在子類型分布上,表現新中國成立后剿匪斗爭的反特、軍事斗爭題材占比偏高,而能夠深度表現當今時代現實問題、直擊社會熱點的家庭倫理、都市情感、農村、行業等題材的作品產量卻極少,呈現出鮮明的“重歷史、輕現實”的不平衡現象;在少數民族人物建構上多設置為扁平化、傳奇化的角色,如少數民族勇士多被描繪成有勇無謀的“大塊頭”,漢族領導人則多被神話成拯救少數族群于水火中的“活菩薩”;在劇情鉤織上則主要設置為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識破壞人挑撥離間、消除誤會最終團結一致的民族大團結故事,或者描寫少數民族身份的中共黨員等先進人物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而奉獻一生的傳奇經歷。不僅如此,在許多細節符號的處理上也陷入了雷同和重復的創作弊端,特別是在講述同一個民族的故事時,除了在自然風光、服裝服飾、建筑造型上的相似,最為明顯的就是在人物名稱上的“似曾相識”,這種以片面的、單薄的程式化符號來取代有血有肉的少數民族生活,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更加細膩、真實、廣闊的少數民族文化生活,不僅容易使電視觀眾對少數民族產生較為偏頗的刻板印象和疏離感,更無法激起觀眾精神上的共鳴與文化認同。因此今后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如何掙脫“抄襲”和淺層同質化改造的創作“牢籠”、在深度表現少數民族生活、充分挖掘少數民族元素的過程中對電視劇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層調適和多維創新是所有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創作者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2.民族特色徒有其“表”,編碼“符號盛宴”,制造炫美、獵奇“迷霧”許多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民族特色僅僅徒有其“表”、流于形式,在某種程度上還停留在對自然風物、服裝服飾、民族儀式、風俗民情、生活起居的淺層描摹上,②只是用少數民族的“瓶”裝漢族的“酒”,呈現出的是失去少數民族深層內涵的底蘊奠基、空中樓閣般“貼標簽”式的表面化場景。這種以他者化的視角(即漢族眼中的少數民族)詮釋下的集體無意識想象只是為了滿足觀眾凝視目光所必須的景觀塑造,不僅造成了作品表面與深層內容的割裂,即存有偏見的少數民族故事無法對少數民族文化深層結構與少數民族內涵、文化特色進行正確表達和解讀,由此很可能會導致受眾對少數民族的了解片面化,逐漸加深對少數民族的偏見。此外,也不乏部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出現對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進行過度“想象”與“闡釋”的現象。這些作品精心編碼多維“少數民族符號盛宴”去堆砌成絢麗奪目的“炫美奇觀”,呈現“炫美、獵奇”“迷霧”:民族風情被搬演成一件件“展覽品”,民族歌舞被修飾成一場場熱鬧壯觀的視覺誘惑場景,民族宗教儀式則被過分渲染成一種神秘詭異的原始巫術……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邊緣’性進行奇觀化與陌生化編碼,從而導致這些電視劇更多地停留在對少數民族物質文化與行為文化‘窺視’的快感上,一味滿足大眾對于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窺視欲與獵奇心理,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媚俗。當然增強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娛樂性本無可厚非,但欠缺精神和風骨,一味追求畫面的刺激和情節的戲劇化則毫不可取。為了娛樂而娛樂,為了追求收視率而營造出來的低俗設定,注定會使受眾形成視覺疲勞,引起受眾的反感。如何借助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外形將民族文化內在的審美意蘊浸潤其中,以觸及其深層的民族性,將是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進步發展中不可繞過的一步。3.市場需求不旺、創作力量不足、政策水平要求高等外在因素嚴重制約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持續健康發展首先在國家政策上,由于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會牽涉到很多民族、政治類的敏感話題,因此在監管方面的力度更大,審批流程方面也更為苛刻,拍攝不僅要經過當地民委機關的審批,還要取得民族、宗教等省級相關部門的書面建議,獲得批準后才能夠繼續下一步的拍攝流程。雖然審批制度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低俗的、阻礙民族團結的電視劇出現,但同時也在無形中造成了該類作品創作成本增加以及風險系數的提高。其次,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在創作數量、藝術質量以及受眾關注度等多方面都與主流現實題材電視劇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在影視市場中一直處于資金不足、傳播資源占用不足的狀況,即便成功播出,在電視端的交易市場,大部分也因為很少出現“收視熱潮”而普遍無法收回成本。而在受市場風向影響更為明顯的網絡平臺上,少數民族現實題材的電視劇處于更加尷尬的境地,傳播受限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后期的媒介展示空間,加上少數民族受到自身地域特征影響,大多生活在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吸收和運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該類題材電視劇在少數民族受眾中的收視率甚至較漢族受眾更低。最后,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人才總體數量較少、地區分布極度不均衡、積極性普遍偏低,直接導致了該類題材劇的創作動力和藝術質量偏弱。很多時候,少數民族題材電視作品需要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才能夠長足、穩定發展。各級政府相應的扶植政策、預案也較多,但往往難以實際踐行,資金不到位導致很多該類電視作品中途夭折。值得一提的是,于1986年設立的全國少數民族電視藝術“駿馬獎”已于2005年停辦,這對本就勢單力薄的少數民族影視人才創作隊伍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中國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的發展路徑

如前文所述,很多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在遠離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狹小空間里“閉門造車”“天馬行空”,制造各種“偽現實主義”的低劣情節,片面迎合了部分受眾的視聽狂歡和窺私欲,導致膚淺和快餐文化迅速擴散,對人們精神世界的腐蝕和戕害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認的是,該題材電視作品以其獨特的自然風景、人文風貌、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中國電視劇百花園中獨具特色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特別是21世紀以來,隨著媒介融合業態發展的進一步深入,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在表現內容、藝術手法及審美風格等多方面都煥發出了更大活力、也在不斷地拓展新的空間,這也為我國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在未來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針對此問題,筆者列取了幾點發展路徑探索,希冀能夠為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提供一點借鑒和啟示。1.實現多維創新,提升少數民族影像的審美空間在題材挖掘上,在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民族文化和傳奇敘事的同時,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應緊跟形勢,多關注現實人生、弱勢群體、創建和諧社會等具有強烈現實觀照性和時代價值的新選題,立體、鮮活地展現少數民族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工作狀態、生活現狀和心理圖示,要著力彰顯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人物塑造上,首先要全面、立體、真實地刻畫出豐富鮮活的少數民族形象,在人物身份構成上既要有運籌帷幄的傳奇領袖,也要有大義凜然的平民英雄,更要有英姿颯爽的女性豪杰;在民族分布上不要僅僅停留在如滿族、回族、藏族、彝族、苗族、壯族等人口基數大的少數民族上,還應關注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如阿昌族、布朗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群體的情況。其次,要突破以往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公式化傳統思路和漢族“救世主、中心化”、少數民族“被拯救、弱勢、邊緣”的人物形象塑造思維慣性,從而辯證地看待特殊歷史和現代環境下的少數民族人物;再次,少數民族審美文化形象是共時性價值的綜合體現,其既應該有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也應有時展的印記。最后,應該通過塑造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性格、輸出堅毅善良的少數民族審美文化形象,來傳遞不同的民俗文化及獨有人生價值觀,為推動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構建和諧包容的社會貢獻力量。在敘事策略上,應該以且真且美的詩意敘事來表現少數民族的族群歷史、個體命運和情感訴求;讓氣勢磅礴的宏大表述成為勾連社會禮法、彰顯民族價值取向的精神符碼;用跌宕起伏的當代少數民族人物傳奇來詮釋少數民族陌生、奇異、新鮮、神秘的美,讓觀眾在愉悅身心之時能夠獲得一種“溶解性的美”。還應該適當地借鑒類型劇的創作經驗,使該類電視作品的內容更為鮮活,增添該類電視作品的觀賞性。例如,《冰山上的來客》以其獨有的懸疑故事脈絡開篇,情節跌宕起伏,劇情千回百轉,增添了受眾的觀影熱情;《長白山下我的家》頗具家族/年代劇的氣質,使電視劇更具審美意蘊和娛樂價值。在視聽語言上,應該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文化視聽審美的空間,不再停留于淺層的民俗符號展示上,而應該對陌生的民族文化符號進行深度編碼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呈現出少數民族地區意味雋永的傳統原生態文化、美麗純凈的自然風光、雄渾奇峻的人文景觀、神秘獨特的宗教儀式、神秘瑰麗的民俗風情、獨具風韻的舞蹈、優美動聽的音樂,詩意提升作品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意蘊。例如《康定情歌》中雄偉的雪山、澄明的湖泊、茂密的森林、遼遠的天際,把“情”與“歌”的審美意蘊和鏡頭語言融為一體,而劇中具有康巴音樂調性的抒情旋律與視覺語言相得益彰,共同奏響了情深意切的音畫史詩;在《胡楊女人》中,挺拔的胡楊樹、廣闊的草原、綿延的沙漠給人心曠神怡、縱橫馳騁的浪漫情懷,暗合了草原文化豪邁、曠達的人文意趣。③2.自覺融入少數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鑄就少數民族文化品牌的史詩品格首先應該確立民風民俗在該類題材劇中的重要地位。多年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不同民族的血液中早已根深蒂固,并不斷積淀,彰顯出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人文稟賦。不同地方的地域風景、不同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節日、精致各異的民族服飾以及精湛的民間工藝,給創作者們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例如電視劇《北方大地》劇組輾轉取景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沙漠、草原、高原等多個地方,讓觀眾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獨具韻味的民俗風情。其次要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豐富性、復雜性和獨特性,對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進行深度挖掘,還應以敬畏和尊重的態度接近并深入少數民族心態和族群性格的古老緣起中,以真善美這一人類通用的價值理念結合少數民族特有文化來共同探索人類共同的文化精神,在影像世界中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話語在理論上的圓融。讓各族人民看到并認識到,中華民族在血緣、經濟、文化和政治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體。如《追日部族》的劇情巧妙地將苦聰人的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相重疊,編劇李東才曾在文中描述到,“將追日的精神,與我大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傳統相融合,體現了民主統一的精神稟賦。”《胡楊女人》以胡楊精神象征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向受眾展現出了蒙古族人民雄厚博大、百折不撓的勇氣和魄力,以及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從而實現了民族文化精神與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疊,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再次,須注入時代精神和現實思維,體現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要深入少數民族生活、扎根人民,以“匹夫有責”的責任和擔當表現真實火熱的時代生活,直擊社會現實痛點,關注少數民族同胞在進入現代社會轉型時所面臨的矛盾、困惑、焦慮以及期待,將少數民族同胞對現代化社會的期待和民族的未來作為參照對象,同時加入環保、教育、醫療、養老、法制、房地產等反映和表現新時代中國最真實、最鮮活的民生百態,得以精確反映少數民族同胞在新時代大環境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心理和思維方式等,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平等、美美與共地邁向未來,踏踏實實、朝氣蓬勃地走進生活,彰顯東方審美、弘揚時代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如《索瑪花開》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少數民族作品,并沒有浮夸地將國家政策的宏觀敘事和少數民族的民族符號機械插入劇中,而是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創作態度,將少數民族百姓身邊發生的事通過生動有趣、接地氣的方式表達和演繹出來,讓觀眾在愛聽、愛看的同時,也能夠受到強烈的倫理教化和情感共鳴。3.在軟硬件上進行優化配置,營造優質創作環境首先,必須貫徹和落實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為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健康發展提供優質的發展環境。國家的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減少無效供給和資源浪費,適當扶持具有強引領性、高創新性的藝術佳作,通過精準定位、提質減量有效提高電視劇的傳播效率和影響力。筆者認為,相關的政策扶持應該包括適當提高收購價格、放寬或取消收購價格與收視率掛鉤分等的制度;在電視臺每年的電視劇黃金時段,加大該類題材電視作品的力度和強度;在不降低審核標準的前提下,優化審核流程,達到降低審核成本的終極目的;加大網絡平臺投放力度;為了鼓勵更多人才的創作與加入,在國家有關電視藝術的獎項中給予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一定的關注。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少數民族電視作品工程辦公室等單位在近年來接連組織了數次“少數民族影視題材劇本遴選”活動,不僅填補了有關少數民族題材影視作品獎項的空白,還極大激勵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創作者的熱情,相信“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本遴選”活動將持續舉辦下去,敞開扶持的大門,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2015年出品的《絲綢之路傳奇》于當年10月登陸央視一套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這不僅體現了央視作為國家重要媒體的文化責任,而且讓創作者看到了國家對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扶持態度。其次,應該著力培養具有少數民族文化“基因”的影視人才,發掘一批有能力、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優秀少數民族的編劇、導演、演員,讓他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進行多元現代化主題的創新,合力創作出更多貼近時代、體現少數民族風情、為觀眾樂于接受的優質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佳作,充分發揮“文化化人、藝術養心”之功效,不斷滿足受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再次,還應該加強對外交流,不斷擴大當代少數民族現實題材劇的海外傳播發展空間。隨著近幾年電視藝術的迅速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踐行,我國和周邊國家的影視劇合作密度加大,這無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影視劇領域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現實題材電視作品也應順勢而為,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大好機遇,深掘民族文化的不竭源泉,深化內在的“中國精神”表達以實現更高水平的跨越、找準自身文化戰略地位、積極拓展內外傳播途徑,加快少數民族影視“走出去”進程。最后,各影視制作和播放單位、公司或平臺應該通力合作,形成少數民族藝術創作的產業集聚效應,提振少數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時代使命感,努力發揚歷史理性與人文情懷,堅持現實主義精神,不斷為民眾帶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少數民族現實主義題材力作。具體來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電視行業中的“國家隊”,應起到帶頭示范的作用,對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應予以特殊的扶持項目;而以“優愛騰”為首的視頻航母也應該整合行業優勢資源,主控內容類型和創作導向,不斷注資自制少數民族題材內容,加大創新力度孵化少數民族題材IP,進行全產業鏈運營,在最終成就少數民族影視從高原向高峰的跨越式進步的同時,也能攬獲更多具有消費潛力的年輕受眾。

作者:邵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