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基地發展研討
時間:2022-07-11 11:38:48
導語:影視基地發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上,影視基地最早興起于美國的好萊塢。好萊塢制片公司特意把拍攝電影的外景留下來,既供以后拍片重復使用,又讓觀眾參觀游覽,以獲得電影票房之外的收益,影視基地由此興盛起來。我國影視基地最早起源于于20世紀20年代的各大影業公司的片場、攝影棚和外景地,到20世紀30、40年代,在上海、長春等地已見雛形。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廣播影視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廣播影視業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革,聽廣播、觀電影、看電視,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改革開放給中國百姓帶來的最顯著、最愉悅的實惠之一。短短十幾年間,中國電影已從計劃經濟的僵硬體制中徹底走出來,以商業化運作實現了與國際接軌。2008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10名,達到43.41億元,較2007年增長30.48%。2009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生產量超過250部,一線影院市場票房成績達到了22億元,比前一年同期的15.8億元增加了近40%。2008年以來,全國廣播電視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8年全國影視節目出口總額已接近30億元人民幣,比2007年增加了9億元人民幣。2009年1月1日,國務院的《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正式執行,為中國影視產業取得更大輝煌創造了條件。中國影視市場迅速擴大,影視拍攝服務需求旺盛,旅游市場持續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媒體娛樂業增長最快的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20多年間,我國掀起了影視基地的建設熱潮。影視基地的建設得到了當地政府在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并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條件。將影視劇及明星效應與伴生的旅游產業效益相互依托,是我國影視基地發展的重要特征。部分影視基地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是當地經濟的重要助推器。
二、影視基地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影視基地最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以成立于1987年的央視無錫影視基地為首,國內的影視基地邁開了迅速發展的步伐。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影視基地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中等規模以上的影視基地100余個,其中大多數基地在經營方面經歷了火爆、平淡到低谷的過程,目前大部分影視基地已處于慘淡經營的狀況。我國影視基地起步較晚,而與之相應的政策和市場等環節,都還沒有形成固定的發展模式,還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所以我國影視基地的發展面臨的問題還比較多。一是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影視基地的認識不夠深入,在缺乏規劃論證的情況下倉促上馬項目,進而導致影視基地沒有明確的定位和發展戰略,后續發展乏力。二是我國尚未對影視基地的規劃、認定、評估、管理、運營等方面制定明確的標準,主管部門對影視基地的管理和扶持無“法”可依,影視基地粗放發展的模式無法得到真正的遏制。三是影視基地集中度、品牌影響不夠。目前我國影視基地過多過濫,大多數影視基地優勢和特色不明顯,無法形成有影響的影視基地品牌,低水平盲目建設現象導致了市場嚴重飽和、資產沉積及惡性競爭,造成資源的浪費。四是影視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很多影視基地往往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土地、基礎設施的投入上,對影視專業性資源的投入不足,導致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度低,主導產業不強,難以吸引、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影視企業、大影視集團的入駐。進入新世紀以來,影視基地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影視制作的市場化對影視基地發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也為影視基地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影視基地的發展過程是不會一帆風順的,需要通過企業、行業協會及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影視基地的快速良性發展。
三、影視基地發展模式
目前,國內外影視基地形態各異,規模不一,運作方式各有特點,據我們的研究,國內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以長影世紀城為代表的影視主題娛樂園模式。長影世紀城作為中國第一家大型電影主題娛樂園,引進和模仿了好萊塢環球影城與迪斯尼游樂園的若干項目。該模式作為旅游休閑元素的聚集形式,主要以影視創意內容作為核心元素,為大眾提供生活娛樂享受。其基本贏利模式包括:門票收入、體驗消費收入、節慶會展收入、房地產開發收入、生活消費收入和授權商品收入。其發展受到影視內容知識產權的支配和娛樂技術項目制作的制約。這種模式只是影視基地的一部分,基本上屬于以展示影視技術及作品為主題的游樂園。二是以橫店影視城為代表的影視制作拍攝基地模式。作為影視產業元素的聚集形式,此類影視城主要提供專業影視拍攝場地、設備、服務,逐漸向影視產業集群方向發展。這類影視產業基地的發展,必須依賴核心產業要素和服務性產業要素的完備,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影視內容的生產數量。三是以上海車墩影視基地和已投入應用的中影懷柔影視制作基地為代表,以基地為核心,集影視制作、旅游觀光、文化傳播為一體的模式。這類影視城在拍攝基地與娛樂旅游點之間尋求平衡,但是兩種功能的沖突,也往往制約著發展的思路。理想目標是以影視拍攝制作、展示與傳播、版權交易、影視教育、影視動漫制作、影視體驗等為重點發展方向,實現產業與服務體系建設有機對接。這種模式集前兩類模式的優勢于一身,進可向好萊塢模式發展,退可側重于某一方面的重點發展。目前中影懷柔影視制作基地已完成規程化、專業化的布局。下一步規劃中的影視主題娛樂項目則有利于該基地的多元化、集約化可持續發展。
四、影視基地可持續發展方向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國內已有百余家成熟或在建的影視基地。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錯位經營、尋求特色發展之路是影視基地發展的必然選擇。
1.分工協作,提升創新能力影視產業鏈包含創意、劇本、融投資、制作、營銷、播出、后產品開發等主要環節,要整合各種資源,與業界形成互動,共同構筑一個資源共享、互補的產業生態環境;也可以與周邊地區的影視基地或文化旅游設施聯合成為產業共同體,共同做強區域影視產業。加強縱向專業化分工,建立協作關系,提高集群內部各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從而增強集群的競爭優勢,同時要形成只有產品差異化,產品差異化的路線才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獨樹一幟,成為與眾不同的影視基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要彰顯影視基地特色,就必須進行服務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滿足顧客(主要是影視制作和旅游者)不斷提高的需求。
2.影視基地要加強品牌建設品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動力,只有擁有品牌,影視基地才能真正走出生產業鏈的低端。從競爭趨勢來看,當今影視基地之間的市場競爭,已經跨越了產品競爭和服務的階段,進入了品牌競爭的時代。影視基地要贏得市場,就必須走品牌化建設之路,就必須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品牌。
3.影視基地需要政策扶持一個成熟的影視基地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能夠有力地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其成長過程需要政策的扶持。我國應該加大對影視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影視基地進一步突破要素制約,實現產業聚集,進而推動影視制作的基地化、產業化、專業化、社會化。
4.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產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要使影視基地的各個景點鮮活起來,就應將文化內涵裝入景點,必須依靠文化內涵延續影視基地的生命力,影視基地應當成為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影視文化與文化相結合,功能疊加能夠產生倍增效應。缺乏文化內涵的影視基地,必然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挖掘每一個影視拍攝基地所代表的歷史朝代中的文化內涵,用適當的方式展現出來,以體現其文化性、歷史性。在影視基地建設中要增加影視元素,強化影視氛圍。只有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才能與影視基地互相促進,開發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傳媒、出版、會展和音像制作等相關產業,形成極具文化創意的影視旅游市場。國內成功的影視基地大多將影視、旅游、文化三者納入了影視基地的定位當中,從而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文化。
5.融入國際化發展我國影視基地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還應植入國際化元素。影視基地應實現經營管理理念的國際化,認真深入研究好萊塢發展歷史和運營模式,更借鑒好萊塢經驗,形成建設我國影視基地的真知灼見,實現管理人才和服務水準的國際化。
6.完善高效產業鏈在全球化、數字化、產業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影視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向整合性、規模性轉變的歷史階段。應充分利用差異性資源,廣泛地向各種相關的領域、區域、行業借用力量,盡快地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通過影視內容產品打造企業品牌、區域品牌,構成核心競爭力。完善產業鏈并非簡單的要素匯聚,更不是影視城的盲目擴建,其關鍵在于各要素部門形成和諧、順暢、高效的市場化運營,向著產業縱深化方向發展。影視基地的功能需要適當從制作環節向兩端延伸,在同一個影視基地內拉伸產業鏈。逐步聚集產業要素,形成聚合優勢,降低制作成本,調動旅游休閑、房地產、交通以及其他生活用品企業的積極性,共同利用影視平臺,產生綜合經濟效益。影視基地的發展離不開產業、資源、要素集聚。影視基地應該創造良好的條件,讓眾多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影視企業(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動漫等)與相關支持產業企業(廣告、公關、音樂等),在一定支撐機構(如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中介、金融機構)的支持輔助下,集聚到影視基地來,通過專業分工與協同作用而形成影視基地強勢、持續的競爭優勢,以及具有地方特質的創意氛圍,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
7.影視基地需要科學規劃目前各地建設影視基地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無序競爭,難以實現規?;?、集中化、可持續發展。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統籌規劃,通過制定國家統一的、長遠的發展規劃和配套的扶植政策,來確保影視基地能夠健康有序的、順利的發展。
- 上一篇:科技記者職業素養狀況
- 下一篇:開發區效能提升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