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9 04:22:00

導語:影視藝術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藝術教育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對我國的影視藝術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宏觀描述,論述了影視藝術教育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兩個顯著特點,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個人看法。

[關鍵詞]

影視藝術;教育;綜合性;實踐性

一、我國影視藝術教育現狀

影視藝術是在影視合流的大背景下對電影和電視藝術的合稱。但就影視創作的現狀而言,影視并未真正合流。筆者認為,影視合流的真正形式是傳統的電影制作機構參與電視節目的制作,而電視節目機構也加入電影故事片的生產發行。至今,中國的各級電視臺并沒有投資電影故事片的生產,據說中央電視臺曾經決策每年投資數千萬元扶持國產電影,但這個決策的執行并不明晰。國家主管部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劃撥給中央電視臺,但這兩個電影制片廠沒有成為電視臺的電影制作機構,而是演變成電視臺的兩個電視節目制作中心,中央臺通過收購節目的方式對其實施經營管理。國家電影事業管理局下轄的電影衛星頻道節目制作中心(電影頻道),雖對外號稱中央臺六頻道,但與中央臺沒有任何隸屬關系,中央臺只為其提供播出服務。電影頻道成立之初的主要節目是播出各電影制片廠各個時期的電影故事片,隨著頻道運作的成熟和觀眾的不斷要求,電影頻道開始制作一些與電影有關的電視專欄節目。1999年,由于片源日漸萎縮,電影頻道開始投資制作電視電影(一種稱作專為電視臺播放而制作的影片)在電視上播放,同時,電影頻道依靠豐厚的廣告收入獲取了巨額利潤,先后參與投資了《春天的狂想》、《我的1919》、《橫空出世》等主旋律電影故事片。電影頻道的經營可以看作是影視合流的雛形,也許將來會成長為中國電影電視業的巨人,但現階段由于行業法規不健全、行政手段干預等因素,電影頻道還談不上真正意義的電視節目制作機構,也沒有電影故事片的出品權。

與影視制作分割的體制相適應的電影電視教育體制也呈現一種分割狀態。原屬于廣播電視系統的北京廣播學院曾經是中國電視教育的惟一高等學府,原屬文化系統的北京電影學院曾經是中國電影教育的惟一高等學府。廣播電影電視部成立以后,這兩家學院都劃到統一的旗下,但是電影電視教育并無任何交流。1995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醞釀成立電視系,于1996年招收了第一屆電視節目制作本科生,1998年,電視系成立的事擱淺,96級電視節目本科班轉入導演系學習,明確培養方向為紀錄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負責紀錄片教學的孔都副教授認為:“電影學院導演系增設紀錄片專業,是順應影視事業總體格局演變的舉措”。據筆者了解,近十年以來,國產電影票房直線下降,各國營電影制片廠的生產日漸萎縮,電影學院畢業生求職的眼光從原來的電影廠轉向電視臺和一些民間的影視節目制作機構、廣告公司等。電影學院希望成立電視系,建立電視教育體系,擴大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是在這種背景下采取的措施。雖然成立電視系的愿望落空,但在電影學院導演系,本科生到三年級后分為三個專業方向,一是傳統的故事片導演、二是紀錄片導演、三是電視節目編導。應該說,電影學院已經意識到影視合流的大趨勢,并順應這個大趨勢在專業教學方面作了相應調整。再看看北京廣播學院,這個中國電視人的搖籃,為中國電視事業輸送了大量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攝像、節目編導、制片人。隨著電視的普及,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在中國,觀眾有收看電視劇的傳統,電視劇的播出量占整個電視節目播出的五分之一強,但廣院電視劇制作人才的培養在這個領域中的影響遠不及電視新聞、播音、紀錄片、專欄節目。究其原因,雖然廣院從1979年就開始招收電視導演專業,但專業培養目標一直不是很明確,凡是與電視有關的導演都納入培養之列,也沒有教師專門研究電視劇導演培養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第二,由于只有導演專業和攝像專業,電視劇制作的其他專業如表演、錄音、美術、制片都沒有開設,學生在校很難進行系統的電視劇制作練習,同時,學生畢業進入社會以后,很難以集團軍的形式集聚創作力量拍攝有影響力的作品。中國電影第五代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作集體的主要成員都是大學同學,觀念容易溝通、創作心態統一,作品也是批量投入社會。與第五代電影導演是同代人的電視劇導演楊陽是廣院79級導演專業的畢業生,1998年因執導電視連續劇《牽手》才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可以說她的成名比第五代電影導演晚了大約14年(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誕生于1984年)。在2000年1月廣院電視學院影視藝術技術系成立大會上,作為校友的楊陽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有種單打獨斗的感覺,很羨慕電影學院的同行,他們往往都是同學在一起合作,創作之外的精力消耗就少了許多。看來,以集團軍的方式為培養目標,使畢業生踏入社會后盡快做出成績,從而擴大學校的社會聲譽,是當前影視教育的一個明智之舉。

1998年,北京廣播學院啟動面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研究。在電視導演教學研究的課題項目中,明確了培養電視劇導演和電視紀錄片導演兩個方向的專門人才。2000年1月,廣院電視學院把近兩年增設的表演專業、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動畫專業合并起來,成立影視藝術技術系。這個系的成立,目標就是要將電影和電視教學結合起來,培養電影電視劇制作的各類專門人才。這是廣院從單純的電視教育邁向影視教育的重要一步。

另外,由于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電視行業成為就業熱點,許多大學都紛紛開辦影視專業,比如中央戲劇學院新近開設電視藝術系,重慶大學開辦電視電影學院,囊括了幾乎所有電影電視的專業;較早開設影視專業的大學有上海戲劇學院、山東藝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等。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學校目前在影視教育方面都以電影學院和廣院為藍本,不能代表中國影視藝術教育的水平。

二、影視藝術教育的特點

電影和電視是20世紀人類重要的兩種大眾傳播媒介,它們對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雖然電影和電視在形態上都表現為視聽媒介,但它們在本質上是兩種不能互相取代的媒體。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許多理論研究者和影視從業人員的認識都是模糊的。例如,一些電視藝術理論把經典電影理論作為研究電視節目的理論淵源;一些從業人員認為學習過電影制作就能制作電視節目。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提高電視節目水平的誤區。這一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在此不贅述。電影,我們通常指的是敘事電影,或者叫電影故事片。電影學院的電影教育是圍繞故事片來展開的。電視的內涵就大多了,它包括新聞節目、文藝節目、娛樂節目、雜志性專欄節目、服務節目、教育節目、體育節目、電視劇等等,對于電視節目的分類,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標準把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概括其中。與故事電影在特征上比較一致的是電視劇,所以,我們通常講的影視藝術教育狹義地理解就是電影電視劇教育,也就是培養電影故事片和電視劇的導演、攝影、表演、美術、錄音的專門人才。

影視藝術教育和文科教育顯然是有區別的。文科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影視藝術教育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強調培養學生利用視聽媒介進行藝術創作的創造能力,在學生的思維訓練中更強調的是藝術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邏輯性。但是,影視藝術教育和傳統的藝術教育如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又不一樣。傳統的藝術教育強調個人對技能的掌握和發揮,并且與人的生理特征有很明顯的關系。傳統的藝術教育往往從少兒時期就開始了,藝術教育界把這種情況叫做“童子功”。傳統的藝術教育如果沒有“童子功”,幾乎很難進入高等院校深造。特別像舞蹈這種青春期藝術,如果不是從小學習,肯定不能成為專業人才。影視藝術教育則不需要“童子功”,它是受教育者進入高等學校后才實施的藝術教育,不過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這個素質包括藝術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藝術素質指受教育者的藝術修養和想象能力,因為影視藝術綜合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門類的特征,對這些藝術的了解是必要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想象能力。影視藝術的創作過程就是把一個想象的故事具體視聽化的過程。心理素質指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影視創作是一種集體創作,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既耗精力又耗體力,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則很難承受其中的艱苦,性格內向、心理脆弱的人不適合從事影視工作。影視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傳承了社會文化批判的色彩,影視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具備了良好的文化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所以,接受影視藝術教育應該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

筆者認為,影視藝術教育有如下兩個突出特點:

1、綜合性。影視藝術教育根據電影電視劇制作的不同專業設立相應的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等專業,各專業都有自己相應的專業課程。但是,影視創作是集體創作,各專業部門的溝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因此,各專業部門只有了解彼此的創作技巧和方法,才能進行有效溝通,也才能進行默契的配合。比如,導演懂表演,才能較好地指導演員塑造角色,錄音懂攝影,才能與攝影有較好的配合,不至于穿幫而發生矛盾等等。歐美發達國家的影視教育沒有像我們國家這樣細地劃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各個專業的專業課都要學習,至于將來做導演還是攝影,則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機遇來定。我們國家的影視教育沿襲了前蘇聯模式,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學生的專業過于單一,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但是,我們想建立歐美國家的模式也不現實。比如北京廣播學院本科生的課程結構由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五部分組成。公共基礎課是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課程,學科基礎課是學院規定的全院學生必修的文學文化類課程,如文學史、寫作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才是專業學習必需的課程,也只是專業課教師有權力實施專業教育的部分。在這個課程結構中,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占學生四年課時量的二分之一強。以導演專業為例,公共基礎課為1013學時,學科基礎課為527學時,專業基礎課為1037學時,專業課為442學時,前兩者和后兩者的學時比為1540:1479。通過對這一課程結構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課程都被與專業無關的課程擠占,而一個本科大學生在校上課的時間為六個半學期(剩下的一個半學期用于實習和完成畢業論文),由此,可想而知現行教育體制之下建立歐美國家的影視教育模式是不現實的。為了尊重影視教育綜合性的特點,現在可行的做法是在專業基礎課部分設置涉及影視創作各個部門的相關課程,但僅讓學生局限在對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談不上深入實踐。比如非表演專業學生的表演課程度,達到影視文學作品的片段改編即可,非導演專業學生的導演課只學視聽語言,不學導演藝術等等。在專業課部分,再強調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惟其如此,才可能達到一個合格的影視專業大學生的專業教育水平。

2、實踐性。這一特點在許多剛剛開辦影視藝術教育的學校認識還不足,以至于教學管理部門按照文科教育的方法來組織教學,與專業教師產生了很大矛盾。一般來說,文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概念、要義,組織學生討論,課后布置學生閱讀一定的參考書。即使是法律這樣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也是通過現成的案例分析來增強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非要求學生去參加大量的辦案實踐。影視藝術教育則不同,實踐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學習聲樂的學生不僅要懂發聲的基本原理,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演唱一樣,學習導演的同學要根據不同的階段要求制作不同類型的影片,學習表演的同學要塑造不同類型的人物,學習攝影的同學要拍攝不同影像風格的磁帶或膠片作品。實踐課是影視藝術教育的靈魂,如果沒有實踐,影視藝術教育就無從談起。這就像培養一名廚師,即使學員能記住滿漢全席所有菜的做法卻從來沒有做過哪怕是拍黃瓜這樣的菜,學員畢業后能稱得上是廚師嗎?如果需要跟著師傅從頭再學,那他這幾年又學到了什么呢?不是白白浪費光陰嗎?道理就是這樣簡單,但是,目前國內一些開辦影視藝術教育的大學的教學管理部門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強調以講授為主;在課時安排上細分課時,不利于學生用整段的時間來完成制作實踐。因此,實踐的觀念必須在教育者中深入人心,否則,影視藝術教育無從談起。

三、對影視藝術教育的一點看法

正當電視進入青春輝煌的時候,電影已是垂暮之年。影視合流,一方面依賴于兩者在形態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得力于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影像技術的不斷成熟,最終將使電影和電視的載體合二為一,電影和電視屆時很難有明確的界限。作為影像娛樂的又一支生力軍——電子游戲在影像表現上的生動和情節設置上的跌宕起伏以及利用網絡進行傳輸的傳播方式,使之將成為與電影電視同樣重要的影音媒體。鑒于影視藝術與技術和實踐越加緊密結合的趨勢,影視藝術教育不能再囿于書齋的教育方式,應該開放辦學,教學科研與影音產品的生產結合起來,走一條真正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筆者認為,影視藝術的教育部門既可以是教學研究部門,也可以是創作部門,特別是在實行制播分離的大背景下,影視藝術的教育部門可以發揮人才優勢,有效地利用實驗設備,把教師的創作實踐和學生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為電視臺制作較高水準的影視節目,使導、表、攝、錄、美各專業的學生在沒有走出校門前就已經成為一個能獨立操作的專業人員,縮短學生的成才周期。近兩年設立的電腦動畫專業主要培養電腦動畫與電子游戲的設計制作人才。這個專業與軟件的開發利用密切相關,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計算機軟件企業都在開發不同版本的動畫軟件推向市場,所以,這個專業的教學如果能與動畫軟件的開發商聯手,對于學校來說可以獲得設備、資金投入,對于軟件開發商來說則是在培植未來的客戶,并且還可以直接獲得使用者對軟件修改的建議。

關于影視藝術的教育方法,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受到教育界的譴責,盡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填鴨式教學仍然大行其道。現在大家提倡的是啟發式教學,主張教師啟發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主動積極地尋找問題的答案。傳統的藝術教育繼承了師傅帶徒弟的學徒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帶有一定的家長作風,與現代高等教育的觀念是相左的,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意義。筆者認為,影視藝術教育既不能完全沿用啟發式教育,也不能照搬學徒式教育,應該主張“激發式教育”。影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影視作品的創作人才,而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使用影視創作的語言技巧,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作業的不斷否定,激發他們不斷超越自己,最終能創作出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完美作品。對于影視藝術教育來說,平庸的學生絕不是好學生,但學生平庸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的觀念和態度。

中國的影視藝術教育與傳統的人文學科相比,還處在摸索和完善的階段,這篇小文章僅從宏觀的角度談了一些個人看法,不當之處,希望能與影視藝術教育的專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