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德育

時間:2022-03-07 04:27:00

導語:社會轉型期德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轉型期德育

一、年輕一代思想的基本特點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1]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主義這一關于存在和意識關系的基本原理,是我們研究和認識年輕一代思想狀況、基本特點的指導思想。循著這一思想去分析,年輕一代思想的基本特點表現為:

(一)經濟體制轉型——使年輕一代道德取向呈現出多元性

道德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是為社會經濟關系服務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規范或準則,其作用是調整人與社會之間、人與集體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身完善之間的關系。道德的基本問題是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其中分為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物質利益和道德哪一個方面起決定作用;二是,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利益如何對待。道德的實質是義與利的問題。用當代年輕人最流行的話來概括,就是“講奉獻還是講索取”。在奉獻和索取二者之間的取向不同,使道德觀念呈現出千差萬別,導致道德取向的多元性。

年輕一代道德取向的多元性,可以具體分為:只奉獻不索取;多奉獻少索取;少奉獻多索取;不奉獻不索取;不奉獻只索取。有奉獻就應有索取,多奉獻就應多索取,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道德的主要信條。這種奉獻與索取并重的觀念,是對新中國建立后50~60年代道德取向的一種否定和超越。那些年代只能講奉獻,不能談索取,只重視人的社會價值,忽視人的自身價值。這種道德取向的單一性和片面性,是同計劃經濟體制相聯系并以其為基礎的。

在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意識形態的嬗變中,年輕一代道德取向呈現多元性的狀況,不僅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是實現道德觀念更新的一種進步趨向。如何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人們道德觀念的要求,建立起新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道德觀念,是當前社會主義德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思想戰線的現狀——使年輕一代思想觀點存在兼容性

新中國建立后,經過長期斗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戰線的指導地位。但是,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迄今封建階級的思想、資產階級的思想依然存在,并同無產階級繼續進行較量。

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對于處在嬗變中的真善美、假惡丑不僅沒掌握正確的識別標準,也缺乏相應的識別能力。他們在學校里接受的是無產階級思想教育,在家庭和社會活動中卻無法避免地受到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封建階級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借機沉渣浮起,資產階級思想文化、腐朽的生活方式也乘機滲入,原有的單一計劃經濟思想尚在發生作用。先進與落后、新生與腐朽,總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思想影響并存。年輕一代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現實面前,頭腦中有無產階級思想,也有資產階級的思想,還有一些封建階級的思想。這些不同階級的對立的思想觀念,在他們的頭腦中均未形成體系,也未構成對峙的矛盾沖突,是一種兼容并存的狀態。如何發揮德育的導向作用,用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占領年輕一代的思想陣地,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清除非無產階級的思想觀念和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項長期的任務。

(三)國際政治斗爭新形式——使年輕一代政治方向帶有模糊性

“兩大社會之間的斗爭,必然會成為政治斗爭。……在階級反對階級的任何斗爭中,斗爭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權力。”[2]政治對于個體來說,是他們的政治觀點、信念和信仰的表現。由于國際、國內歷史的、現實的諸多因素的影響,也由于年輕一代尚未成熟的主觀原因,對年輕一代來說,應堅持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帶有模糊性。具體表現為: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還是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為什么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和分裂是以共產黨失去政治權力和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為標志;社會主義最后戰勝資本主義是不是歷史的必然,為什么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低潮;中國建立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不是唯一的選擇,為什么歷史和現實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問題等等。這些從理論到實踐帶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年輕一代還沒有真正地解決。因而,他們對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思想上還不是堅定不移,在行動上也不是堅持不懈。堅持無產階級的政治觀點、觀念、信念、方向尚不是他們中間大多數人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二、思想特點產生的社會根源

一代人的思想狀況及其特點,總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綜合作用的反映。“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3]

(一)道德觀念是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和人才規格質量的變化而改變

新中國建立后,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我國在經濟領域推行的是計劃經濟模式,在分配方式方面,搞的是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在政治領域,一切活動由一個意志來決定,在人才規格方面塑造的是依附性人才。社會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才生產都限定在嚴格的政策范圍之內。道德觀念也因適應計劃經濟和統一意志的要求產生局限性。那種年代,社會只為人做奉獻開辟道路,同時卻關閉了人可以索取的一切途徑。于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講奉獻,不講索取。奉獻被視為是品德高尚公而忘私的光榮行為,索取則被看作是思想落后自私自利的可恥行徑。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最終導致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都享受相近或相同的物質待遇,逐步消磨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助長了人們的消極性、被動性和依附性。這種只強調人的社會價值,無視人的自身價值的片面的道德觀念,在艱苦的戰爭歲月中有其必然性和積極作用,而在進行全面建設要發揮人的才能時期則顯示出明顯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人們開辟了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職業的蹊徑,人可以進行獨立思考,在較廣闊的空間內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切由上級組織安排的僵化的人事制度開始被打破,依附性的人格也向獨立性人格演化。轉型中的社會現實,為年輕一代具有新的道德觀念提供了基礎。他們在人的社會價值、人的自身價值;在奉獻、索取等方面觀點的突破,使道德取向呈現出多元性。而這種多元正是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一元道德觀念,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舊的道德觀念規律性的過程。

(二)思想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各種思想在人主觀上的反映

我國的年輕一代在學校中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他們的頭腦中有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陣地,對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還可能是主陣地。

我國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封建階級傳統的思想影響和習慣勢力根深蒂固。新中國建立后,封建階級被消滅,而它的思想影響依然存在。年輕一代從出生起就生活在充斥封建意識、傳統習慣勢力的環境之中,受其影響和熏陶,頭腦中有封建意識、迷信思想是不難理解的。

對外開放的十幾年來,我國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設備的同時,西方資產階級的哲學、心理學、倫理學思想也被作為學術觀點介紹進來。如薩特的以極端強調個人存在和個體自由的“存在主義”,尼采、叔本華的以意志為宇宙本體、意志高于理性為核心的“唯意志論”,弗洛伊德的從性的本能中尋找人類動機的“精神分析理論”,都在年輕一代,特別是大學生中產生了影響。這些現代唯心主義的思想流派被介紹進來,對于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改造我國傳統的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文化成分有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有不可忽視的消極作用,加劇了年輕一代思想上的混亂。(三)政治方向只有在某種觀點、信念、信仰使人堅定不移時才是明確的,反之,必然出現方向模糊

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發生過一些失誤,尤其是象那樣嚴重的錯誤,損害了黨的形象,降低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些失誤和錯誤雖然都得到了修正,但是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創傷還難以短期內平復。特別是近年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蛻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走入低谷。這些歷史、現實問題的綜合作用,使年輕一代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對共產黨的領導,對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景產生疑慮,出現政治信念、信仰危機。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是,資產階級為緩沖同無產階級的矛盾,為擺脫周期性的經濟衰退,不斷轉換斗爭策略以維持其統治。特別是二戰之后,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資本主義經濟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美、英、日、德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迄今在物質文明方面還優于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擴大國際之間的交往交流,改變了過去閉關鎖國時期的一些片面的政治宣傳,大眾傳播媒介的廣泛普及,使人可以成為遠方信息的直接接受者,這又使年輕一代接觸了西方的資產階級的精神文明。從贊賞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向往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到接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誘惑,又使年輕一代中的不少人產生“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錯誤認識。

國際政治斗爭形勢的劇烈變動,國內改革開放發生的深刻變化,人們在思想上要有一個認同過程和適應過程。新舊思想、新舊體制的矛盾碰撞反映在人們的思想上,使人產生迷惘、困惑,出現心態失衡,情緒不穩,活動方向不明等一系列問題。這是社會經歷深層次變革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

三、學校德育的對策

同志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對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們奪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4]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指針,也是德育思考對策的根本指導思想。

(一)用鄧小平同志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武裝頭腦,轉化觀念,建立現代科學的德育觀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必然發生變化。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審時度勢,首先在理論上要全面掌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它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作用,然后,進一步弄清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共性和個性;市場經濟給德育帶來的正向效應和負向效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西方現代思想文化,從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出發怎樣批判、繼承、借鑒;在國際國內社會轉型期間怎樣堅持學校德育的導向作用;按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年輕一代應具有什么樣的素質和人格特征;學校德育怎樣在實踐的過程中改革創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德育體系;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具備哪些新的素質,以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等等。這些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德育工作者不僅應在理論上真正弄清楚,而且要以正確理論和認識指導德育的實踐。

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其特點,要求學校德育工作者確立全新的德育觀,即現代科學的德育觀。包括:德育的社會觀,即克服把德育看作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孤立的社會活動的狹隘德育觀,建立開放性的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全方位的大德育觀;德育的目標觀,即克服以培養依附性人才為目標的傳統德育觀,建立既培養高尚人格,又發展有個性、自立性、競爭性人格的現代德育觀;德育的素質觀,即克服不問教育對象身心發展水平,都施以同一教育,脫離實際的德育觀,建立既有統一素質要求,又分層次,成為系統工程的德育觀;德育的效益觀,即克服追求表面整齊劃一,把外顯行為作為評價成果的形而上學的德育觀,確立講內化效應,講長遠效應,終身受益的辯證發展的德育觀。

(二)研究社會變革時期人們道德、思想、政治觀念多元的狀況,找準德育的戰略位置

在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面前,學校德育工作者轉化觀念,端正思想,明確方向,找準德育的戰略位置,是正確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找準德育戰略位置的工作之一,是面向社會生活,深入實際,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調查研究。了解人們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心理動態和行為取向;了解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和熱點問題;了解人們思想意識的傾向及構成要素;了解社會輿論對于年輕一代的正向影響和負向影響;了解年輕一代已有的思想基礎和發展趨向,選準開展德育工作的起點。

找準德育戰略位置的工作之二,是研究學校德育的總目標和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的具體任務。圍繞德育總目標和要求,從各自的層級出發,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選擇有效形式,完成既定任務。每一層級的德育都以低一級層級為基礎,并為高一級層級的德育打好堅實的基礎,在系統工程中不出現薄弱的環節。

找準德育戰略位置的工作之三,是正確把握形勢,增強全局觀點,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從培養“四有”新人的根本目的出發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重要地位,深入持久地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進行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年輕一代的成長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德育要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前提下,處理好德育內部和外部的關系;一是德育內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各自的任務和相互依附滲透的關系;二是德育作為一種教育實體,有相對獨立性,同形勢變化、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的關系;三是德育堅持教導、疏導、誘導原則同嚴格制度、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關系;四是學校德育的核心作用、規范作用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五是德育的社會效益與德育工作者自身修養的關系。

(三)構建學校與社會全方位的德育網絡,形成德育工作的社會合力

同志說:“政治思想工作,各部門都要負責任。”[5]現代科學的德育觀是大德育觀,要求學校德育與廣泛的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形成一個既有黨委、政府、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心下一代協會參與的縱向德育工作體系,又有由學校和家庭、社會相配合的橫向德育關系。各方面都圍繞培養“四有”新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構建成多經緯、多頻道、多方位的德育組織網絡。目標一致,相互溝通,形成合力,打一場持久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攻堅戰”,在實踐中體現無產階級德育的革命性、戰斗性和科學性。

學校德育從古至今在年輕一代思想觀念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導向作用和規范作用。

學校德育的明顯特點之一,是它的主渠道作用。學校德育的方向性、目的性,以及在施教過程中嚴密的組織性、計劃性、恒常性,是其它任何教育單位、渠道無法比擬和不可取代的。社會變革時期,學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只能大大加強,不能有絲毫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止步不前。”[6]如果學校放棄了主渠道作用,社會對年輕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就失去了全面貫徹、系統實施的唯一陣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失去了相互配合的核心。

學校德育明顯的特點之二,是它的導向作用。這是由學校德育的先進性、科學性和權威性決定的。社會主義學校的德育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黨和國家最新的道德、思想、政治觀念最積極、最徹底的宣傳者和維護者。學校德育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最先進的和最正統的,是年輕一代選擇正確人生道路和自我修養的客觀依據。

學校德育明顯的特點之三,是它的規范作用。學校德育總是反映社會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會準則去規范年輕一代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都態度嚴肅,旗幟鮮明。代表的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觀念。特別是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出現多元的形勢下,學校德育的規范作用更有其現實和長遠意義。沒有學校德育一元規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觀念。

總之。在當今社會變革過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社會影響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并存,年輕一代受到的是來自四面八方,各種思潮的沖擊,處在一種迷惘、困惑之中,也使學校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遇到嚴峻的挑戰。學校德育在新形勢下對年輕一代思想觀念的形成還能不能發揮主渠道作用、導向作用和規范作用,怎樣才能發揮這些作用,已成為德育理論家和實際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嚴峻的挑戰,往往也是改革德育最好的機遇,德育工作者必須振奮精神、開拓前進,徘徊不前或知難而退不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工作者的本色。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0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4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9頁。

[4][6]:《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教育報》,1994年3月7日。

[5]《選集》豎排本第5卷,第4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