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選擇要素思考
時間:2022-01-13 02:41:00
導語: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選擇要素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學生對社會道德的接受、轉化與踐行,受到個體認知水平、個體需要和個體經驗的影響,同時社會道德要求的內容、教師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學校、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也對大學生的接受與踐行社會道德有較大的影響。了解這些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的社會道德個體化。
社會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內容,實現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對象。強調,“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指個體通過各種積極的形式對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以求將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和要求滲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或在其他社會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并轉化為個體意識。這種轉化不僅使大學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會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學生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對外界輸人的各種社會道德要求,“個體決不是被動適應和接納社會道德要求的客體,而且同時是一個積極主動創造和選擇道德的主體”。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個體主觀因素,又有外部客觀因素。
一、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但歸根結底要通過大學生自身思想的矛盾運動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因為,大學生是有思想、有主見的社會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動地接受。在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過程中,影響大學生理解、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主要有個體的認知水平、個體的道德需要和個人經驗等。
(一)個體的認知水平是實現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的先決因素
個體的認知水平是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過程中的基礎條件。因為“個體的品德發展與認知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智力作為個人的一般認知能力,對個體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對道德判斷、道德行為都有重要影響”。
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是個體對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等關系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規范的理解和認知。它包括了社會道德要求概念、道德要求判斷及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等。社會道德要求概念是對社會道德要求現象、行為及其內在關系的抽象概括;社會道德要求判斷是運用社會道德要求概念對行為是非、善惡、美丑進行的評價。個體在進行社會道德要求概括和判斷時,必須能夠正確認識、理解社會道德要求,在此基礎上才能很好地接受它,并將其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意識動機,從而完成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的過程。很顯然,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實現社會道德要求的個體化。
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因個體智力及其他客觀因素的不同而呈現差異性。不同認知水平的個體,具有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立場也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社會要求的道德內容,他們會從自身立場出發,選擇自身能夠認同的道德要求;在進行社會道德要求概念的概括和判斷時,由于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有時甚至會產生錯誤的結論。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提高個體認知水平,以推動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提高認知能力。由于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接受教育程度及個性心理的不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程度也不同,有時甚至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通過相應的途徑和方式,使大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他們認知問題的能力。其次,促進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必須堅持層次性原則,從大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出發,制定符合大學生認知層次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對不同認知水平的大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注意開發和利用一切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推動社會道德要求的個體化。
(二)個體需要是實現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的關鍵因素
“需要”是個體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要求,也是個體從事實踐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個體的需要程度決定著個體對將要接受事物的興趣。在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過程中,個體的需要對于是否接受社會道德要求有重要的影響,“個體對于能夠滿足自己道德需要的對象和表象,一般采取肯定的、積極的態度;而對于阻礙自己道德需要滿足的對象或現象時,一般采取否定、消極的或拒絕的態度”。
作為教育主體的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在教育過程中既有實現自我的發展愿望和主觀需求,又有維護自尊心和保持自己正確的愿望。這種需要和愿望的滿足程度,決定了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并轉化為個體意識的程度。如果社會道德要求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愿望,則能增強大學生的興趣,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之積極接受教育要求;反之,大學生就會消極對待教育要求,甚至是拒絕接受。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個體道德需要,使大學生從無道德需要發展到有道德需要,從非道德的需要發展到道德需要,從低層次的道德需要發展到高層次的道德需要,以此促進高校學生的社會道德個體化。
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在合理的需要中,有些是當前能解決的,有些是一時還解決不了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必須深人了解和分析大學生的各種道德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以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同時通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理想、信仰、道德品質,調節暫時還不能滿足的需要。對于不切實際的和不合理的需要,要做好說服教育工作,以正確的價值導向,促進大學生的發展需求與社會道德要求的統一,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合理需要,以滿足大學生物質需要為立足點,引導大學生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要。
(三)個人經驗是影響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的重要因素
在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的過程中,個體由于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回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度支配著一個人對事物的預料與評價,進而影響著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對于個體來說,個人經驗是十分可貴的。但個人經驗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使個體的眼界和思維方式產生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個體經驗地對教育要求發生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個體原有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對外部灌輸的社會道德要求起到鑒別、篩選的作用。如果社會道德要求與個人經驗相“對位”,個體就比較容易接受這些教育要求;當社會道德要求與個體原先的個人經驗不一致時,個體不會輕易否定自身的經驗,而往往是堅持個人經驗而不愿接受教育要求。即使在認識和接受與個人經驗比較“對位”的社會道德要求時,由于原有經驗的作用,也難免帶有主觀傾向性。所以個體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道德要求的個體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個人經驗,既不迷信個人經驗,也不排斥個人經驗。在不斷的實踐中,注意不斷豐富學生個人經驗中的積極因素,克服其中的消極因素,減小個人經驗對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影響。
二、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客觀因素
(一)社會道德要求的內容影響個體的信息接收
隨著時代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不斷地提升,教育內容也在不斷變化,不能“照本宣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外界灌輸的社會道德要求不僅僅要體現時代精神,更要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大學生的需要,這樣才能很容易被其接受,并轉化成他們的內心信念。
高校德育內容必須面對現實,堅持戰略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現實性與超越性相結合、民族性與全球性相結合、主體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著力改革創新,始終緊扣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對大學生進行深人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深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以基本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樹立系統觀,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二)教育方式影響個體的信息接收
通常感性的教育方式更容易為個體接受,而純理論的表達方式,對于大多數的大學生來說,比較難以接受。
為此,必須創新高校德育方法,實現從“灌輸型”向“疏導型”、“經驗型”向“科學型”、“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增強社會道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和滲透力。其次,開辟新領域,拓展德育工作的新空間和新渠道。再次,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從更深層次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增強高校道德教育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知社會道德要求,提高學術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選擇能力。最后,加強校內外協調與聯系。增強學校、家庭、社會在社會道德教育活動上的一致性,優化社會道德教育過程。改變只依靠學校思想政治課傳授的片面做法,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拓寬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徑,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習、生活和其它活動中去。
(三)外部教育環境對個體接受社會道德的影響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的多樣化,整體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各種非道德文化通過各種途徑,涌人人們的生活,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對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逐漸被拋棄,個體更注重金錢、名利等個人利益和自我的追求。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還應該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既承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又強調集體利益的優先性和首要性”。
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以道德和非道德的實際事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提高對美丑、善惡的識別能力,提高辨別道德是非的能力,成為自覺的道德踐行者。
- 上一篇: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淺議論文
- 下一篇:探索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