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探討

時間:2022-09-09 10:12:32

導語: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探討

摘要: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用五年時間搭建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體系1.0版,在新的五年里,將以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為目標,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總體思路,以“學生為中心”為原則,以工程教育為發展導向,更新原有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軟實力”。

關鍵詞:培養體系;綜合素質與能力;迭代完善

2016年,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更名為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學校的培養目標定位明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文化與職業素養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必備的學科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后能在專業領域和相關交叉領域內從事設計制造、工程應用、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部分畢業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1]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里強調的素質,指的是“軟實力”即綜合素質與能力。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和用人企業的反饋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綜合素質與能力強的學生在畢業后三到五年更容易走上領導崗位或者在企業中擔任重要職位。

一、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養途徑、內涵、方向和評價體系構建上。國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評價方法與其他學科之間聯系的研究上。論文《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2]中有詳細論述。對知網文獻數據庫的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從2000年開始到2020年,以“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為主題詞搜索,總共有近600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同導向和視角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進行的研究:(1)專業導向下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研究,如2006年孫文彬的《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2019年劉迎輝的《基于專業實踐能力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研究———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歷史學和旅游管理專業為例》、2020年陳炳超的《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地理專業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019年聶丹、張瑞春、樊明明和付文凱的《新時代寵物醫學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升路徑探析》,2019年劉曉杰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等,以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為基礎出發點探討對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重點和實現途徑。(2)不同背景下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研究,如2016年王潔和蔣燦華的《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探討了在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3)不同的活動和項目中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研究,如2019年涂文兵、肖宇航、陳齊平和羅丫的《基于四位一體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2019年趙亞梅、王倩、常薇和李慶的《化工設計競賽對化工類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同年的吳發漢、翁伯林、隋艷和熊桂芳的《數學建模對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探析》,2018年欒振昌、郭良才的《高校體育社團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研究》等,從第二課程的角度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和促進提出了實踐途徑。2.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體系、機制及評價進行的研究:(1)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系、機制進行的研究,如2020年筆者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探討了在實踐中構建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的內容。(2)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評價進行的研究,如2014年張陽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與優化———基于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視角》,2014年王少英和邱雙月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研究》等,探討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內容,便于實際操作和效果檢測。由文獻分類梳理情可以看出,國內研究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文獻總量不多,呈現細化分類的態勢。

(二)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國外多稱“通識教育”)的評價方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研究。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曾公開表達過,如果耶魯培養的學生畢業時具有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那就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失敗。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的《全球一流工程教育發展報告》,報告中對全球工程教育進行了概述和解讀,并對未來全球工程教育的發展進行展望。報告中的典型案例對國內開展工程教育的高校具有借鑒意義。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里,工程教育和工程認證的理念逐漸在國內流行起來,作為工程師的認證標準也通過美國的SCANS標準、歐洲認證工程師計劃EUR—ACE規定的著名的“FEANI公式”進入大眾視野,被越來越多采用到教學設計考核和企業用人標準中。在我國國情框架下,借鑒國內外高校的探索結果,基于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和辦學定位和充分的企業調研結果上,我們對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體系1.0版本進行了更新和完善,迭代出了2.0版。

二、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的迭代

(一)原體系———1.0版

1.0版體系由三個子體系構成,一是基本素質養成體系;二是職業素養與能力培養體系;三是創意創新創業培養體系[2]。1.0版本的體系是對重點環節的突出把握。在系統性上不夠完整,沒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設計整個體系。

(二)迭代版本———2.0版

在1.0版的體系基礎上更新迭代的2.0版的體系,依托主題知識樹和項目樹的概念進行設計,既豐富了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內涵和邊界,同時以企業為導向也突出了培育重點,可謂是既全面又重點突出,既富有時代特征又匹配了職業需求。1.體系源起圖2競爭力倍增公式學校培養目標中突出的高素質,指的是除了專業能力“硬實力”之外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即“軟實力”。結合對畢業生實習和就業情況的深入調研、對學生畢業后發展潛力的跟蹤,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我們發現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就業質量和職場競爭潛力,綜合素質與能力高的學生畢業后三到五年更容易走上領導崗位或在企業中擔任重要職位,確實,“軟實力”高的畢業生在未來職場競爭中占據很大優勢,上升潛力也更大。在此研究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競爭力倍增的公式(圖2)。其中的Q是指素質,就是前文提到的“軟實力”,我們明確為綜合素質與能力,對于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至為重要。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學校2014年建立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中心(以下簡稱“素培中心”),以企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為導向,以職業素養、創新思維與審辨式思維為主要培養目標,以有多年企業背景的資深專業人才為主要師資隊伍,形成涵蓋綜合素質研究、教學、實踐、評估為一體的閉環培養體系,從而切實提升學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2.體系設計的核心概念2019年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的《全球一流工程教育發展報告》中介紹的典型案例———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開設的學制為5.5年的本碩連讀的土木系統工程專業,包括18個月的校內學習(基于一系列項目的學習)和四年的校外學習(基于工作的學習)。其顯著的培養特色是在線學習和項目學習,幾乎所有的技術工程內容,包括知識和技能,都會通過網絡在線,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查詢和完成學習。要想實現這樣的學習模式,并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設計好知識點的展示順序和實踐項目,首先要梳理本專業必修和選修的所有知識點;其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設計系統的、具有不同維度和挑戰度的實踐項目;再次,圍繞項目設計知識點和知識點展示學習的路徑;最后,學生按照規劃的學習路徑,通過自主知識點的學習,完成項目。這其中涉及到兩個核心概念———知識樹和項目制。(1)主題知識樹(topictree)把關聯的知識點用樹的形象可視化地表達出來,既能清楚的展示某一主題包含的全部知識點,也能清楚了解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的先后學習順序和邏輯關聯。(2)項目制(projecttree)可以說項目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成就的。完成某個項目一定需要提前學習相關知識點,習得相關既能。項目的設計又是根據專業必須掌握和工作實際的需要去選擇的知識點。只有前置的知識和技能掌握運用良好,才能完成最終考核也就是完成項目。所以項目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是成敗的關鍵,好的項目不僅可以把前置知識綜合運用,還能成為后續項目的基礎,還應該聯系工作實際富有實踐意義。我們梳理出項目的兩大維度:層和級。即項目層次,我們把項目分為5個層次。具體見表1。級指的是項目跨度。我們把項目分為4種跨度,具體見表2。結合表1和表2,若項目表述為“L2+3D”,即代表專業層次、跨學期跨課程類型的項目。把項目和知識點用樹的形式展示出來,以綜合素質與能力內涵的主題為主樹干,以課程和教學項目為樹枝,以知識單元為樹葉,呈現具象的可視化界面,方便學習者快速建立全局的知識視圖,給學習者直觀的學習體驗,給教學者清晰的數據展示方式。

通過不斷完善主題知識樹和項目樹資源,并運用其開展線上線下基于項目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除了以上兩個核心觀念,在更新迭代的2.0版中,還有一個核心概念———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內涵。(3)內涵2.0版內涵設計源于1.0版的內涵設計理念,認為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體心理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將主題知識樹分為思想道德主題、身心素質主題、文化素質主題、職業素質主題四個分主題。(4)電子檔案(e-portfolio)成長電子檔案是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學習信息和成果、能力提升進行等進行綜合性記錄的工具。在本體系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做記錄、評價、展示來反哺培養計劃。2.0版的體系最頂層是成長電子檔案(圖3),即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做測試、分析評價、培養、再測試、評價等產生的一系列數據都記錄下來,檔案會以可視化的載體(網頁版和紙質版)呈現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維度分數及成長情況,在崗位勝任力等定向目標為導向下,得出成長性的結論數據,幫助學生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標準來有針對性的提升某幾種素質與能力,學校能根據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設置培養課程和活動。檔案用于大學生自我調整、培養學校的教學調整、企業的用人參考等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本體系中電子成長檔案系統包括入口測評、規劃職業化的個性化學習路線,鏈接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知識樹的自主學習、綜合素質與能力課程的成績收集、學科項目的綜合素質評價收集、第二課堂中綜合素質評價的收集、階段性測評、出口測評等,可以以導出形式出具每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電子成長檔案。(5)體驗式教育體驗式教育的實質是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意向結構,讓學生意識到與周圍世界交往活動的方式、向度和敏感性,使學生自覺體驗日常生活世界,感悟生命活動,反思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關注人與周圍世界的和諧,實現人的主體性[3]。

在教學設計中融入體驗式教育的理念,利用各種措施、方式、創設學習情境,帶領學生去體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教師設計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素培中心基于以上的核心概念,以知識體系為切入點,迭代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的五層體系(圖4),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借鑒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一流工程教育發展報告》中新興引領者的教學特色和具體做法,從思想道德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文化素質、職業素質這個四主題入手搭建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主題知識樹,本體系的培養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于前文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培養體系經過基礎層、模擬實踐層、實踐層三個階層的培養,通過全面的過程性數據的收集和記錄,形成學生入校到出校四年的電子檔案,通過入口測評和出口測評數據分析得出教學培養效果,形成閉環。在基礎層,依托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知識樹梳理知識點,設計和建設課程群。其中,職業素質主題是知識樹建設的分主題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將此主題細化為12大能力,包括職業道德、目標與計劃管理、時間管理、有效溝通、情緒與壓力管理、團隊協作、執行力、領導力、職場寫作、通用技能、生涯規劃以及創意創新能力。并據此開發了包括四門公共必修課和六門公共選修課在內的培養課程群(表3)。其中四門必修課特色明顯:(1)“基于兩樹融合”的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源于兩樹融合———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知識樹和項目樹體系設置,在知識樹的基礎上用課程項目作為驅動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2)“項目驅動實踐”的教學方法。采用PTS教學模式———“項目+講授+自學”,注重項目驅動和行動導向,以實踐學習為主,教學引導為輔。(3)“體驗幫助掌握”的教學技術。課程教學在智慧教室開展,運用智慧教學工具訊飛愛課堂,使用信息化手段收集數據,隨時反饋教學效果。(4)“研討提升素質”的教學方式。課程分小組,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通過團隊協作共同完成項目并進行匯報,培養和提升小組成員的綜合素質。在模擬實踐層,基于知識點和課程設計項目,設計跨學期和跨學科的挑戰項目。基于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體驗式教育培養體系,利用“戶外+室內”雙營地的功能,充分將占地10畝、投資400萬元建設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戶外營地和投資30萬元建設的勝任力室內營地融入教學設計,常態化開展50余項不同的專業拓展訓練項目,將學生已學習的知識點、實際案例進行二次鞏固,從而拓展、強化和整合各種能與素養,最終使學生形成可付諸具體行動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輝,吳敏.獨立學院轉設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20(3):14-15.

[2]陳巧巧,劉德勝.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20(1):58.

[3]舒志定.論體驗教育的合理性及其展現[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35-39.

作者:陳巧巧 劉德勝 顧湘 單位:安徽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