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交往道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2 03:19:15
導語:大學生網絡交往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所構建的虛擬社會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已經成為最活躍的群體。然而,網絡交往具有雙面性,它在方便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網絡道德問題。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網絡交往越來越關注,因此對加強大學生網絡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對策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交往;道德
一、網絡交往內涵
網絡交往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人際交往方式,它以語言為主要媒介,通過網絡聊天、電子郵件、網絡游戲、網上論壇等形式實現,是傳統人際交往模式的延展?,F階段,網絡交往主要是通過及時通訊工具(如QQ、微信等)、論壇、電子郵件、網絡游戲、社交媒體(微博、博客等)多種形式實現的。[1]
二、網絡交往特點
網絡交往是一種虛擬情境下的交往模式,與現實生活中的交往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1)網絡交往具有廣泛性。網絡交往打破了傳統意義下時間和空間對人的交往造成的限制,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臻g因交往時間的縮短而變小,許多限制不復存在。正如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所言:“在數字化世界里,距離的意義越來越小。事實上,互聯網的使用者完全忘記了距離這回事?!盵2]同時,人們交往對象也突破了現實世界的局限,具有廣泛性。在傳統的以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為主的交往對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人際交往面,即使是互不相識、沒有任何聯系的陌生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交往建立起聯系。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人與人之間變得容易接近。(2)網絡交往具有匿名性。網絡交往與現實中的交往方式不同,在交往中人們不需要有明確的身份。人們使用虛擬名或者符號等形式隨意設定自己的身份,將性別、年齡、樣貌、職業、學歷、社會地位等個人信息有意或無意隱藏起來。根據這些名字,人們很難判斷網絡背后的真實身份。這種個人信息的匿名性必然導致交往過程的匿名性,也使得人們在網絡中的交往行為可能與現實存在較大的差異,人們可以擺脫現實的約束,從而隨心所欲地宣泄情緒,展露內心,逃避責任。(3)網絡交往具有平等性?,F實中的交往通常會受到外貌、身份、學歷、地位、職業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功利性和世俗性,在交往過程中很難維持平等的關系,保持平等的交往心態。而在網絡交往中,人們可以擺脫身份、社會地位、職業等因素的約束,在虛擬代號的掩飾下自由地呈現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進行溝通和交流。(4)網絡交往具有直接性。在網絡交往中,人們以什么身份參與交往,交往的時間長短等都可以由參與者直接來把握,很多現實交往中需要的中間環節被省去,人們可以直接通過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方便、快捷地傳遞信息。但是,也正是因為網絡交往的直接性,帶來人們交往行為的隨意性,導致失信和道德失范問題在網絡交往中經常發生。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備受社會關注。網絡交往作為大學生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充分發揮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作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的一些不良行為表現,需要我們進一步重視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修養。(一)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要求加強大學生網絡交往道德教育。(1)追求與眾不同,拒絕傳統約束。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喜歡張揚個性,展示真實的自己,不喜歡隱藏。他們不受傳統思維方式的約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見解,很少盲從他人。不喜歡傳統的說教和教條的灌輸,喜歡接受挑戰,樂于嘗試新鮮事物。(2)自信心較強但內心脆弱。當代大學生成長環境較為優越,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家庭的培養和關愛使他們對自身的發展充滿自信和期望。但是,這種優越的生活環境也使他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在成長的道路上很少獨立面對挫折和失敗,導致他們在困難面前容易逃避,內心脆弱。(3)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但缺乏能力。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不喜歡被他人約束,追求自我,迫切需要理解和認同。但是,這種心理與他們的實際能力是不相符的。他們從小在家庭的呵護下成長,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包辦,在日常生活瑣事和經濟上對父母依賴非常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自律性較差。(4)渴望友誼但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里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僅跟同學有較多的來往,他們內心渴求簡單、真摯、深刻的感情。現如今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交往的主要方式,微信、QQ、微薄、抖音幾乎占據了他們的生活,面對面之間深入交流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他們很難從現實中體驗交往的樂趣。除此之外,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不太顧及他人感受,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鍛煉,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二)網絡交往環境影響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道德水平。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價值觀在網絡空間交匯到一起,但是現行的網絡監管體制、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這些多元、新穎且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極易產生影響。[3]隨著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在開放的網絡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觸到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價值觀,這些信息一方面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但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只看重個人利益,過分強調自我,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缺乏責任意識。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急功近利等不良價值觀和行為也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行為出現偏差,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道德水平。[4](三)傳統道德教育影響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道德水平。長期以來,傳統道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缺乏實踐育人。在教育方式上重視理論灌輸,認為道德品質的培養建立在掌握道德知識的基礎上,將道德教育淪為觀念的說教和規范的灌輸。然而空洞的說教并不能夠達到道德教育預期效果,道德教育變得形式化,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缺乏對大學生的引導。在教育內容上,傳統道德教育忽視了道德知識與大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聯系,知行脫節,道德失去了其內在生命力,這使得道德知識無法融入大學生內在精神世界,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作為網絡交往活動的主體,既是網絡交往道德的踐行者,也是網絡秩序的維護者。近年來,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推動網絡道德建設,但是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屢有發生,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有效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修養。(一)豐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內容。(1)加強大學生網絡守法教育。守法是大學生網絡交往的底線,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首要內容。加強大學生守法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培養大學生網絡守法意識,以制度規章來規范自己的網絡交往行為;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網絡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以典型案例強化網絡道德教育,讓大學生了解法律責任、在網絡交往中堅守法律底線,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2)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文明是大學生網絡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就是要讓網絡文明教育走進大學課堂,走進大學生的大腦中,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網絡交往習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學會文明交往,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3)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誠信是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關鍵,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要緊密結合大學生現實生活,以生活實際為依托,開展誠信教育活動,通過進行理論學習、誠信月、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強化大學生誠信教育,使其自覺維護網絡規范,加強網絡道德修養。(二)拓展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式。(1)堅持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計算機課程的育人功能,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和計算機課程、教材體系中,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校園文化為載體,使網絡道德教育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使道德教育生動化、現實化,潛移默化地將網絡道德內容融入大學生生活,真正使網絡道德能夠進入大學生的頭腦里,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規范自己的網絡交往行為。(2)堅持網絡道德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全方位做好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不僅僅包含網絡交往意義上的道德教育,也包含現實中的道德教育,這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基礎。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道德的認知、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他們網絡交往中的道德表現,網上的道德水平也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他們對現實問題的看法。因此,將網絡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充分互動,形成合力,才能提高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3)堅持自律教育與他律教育相結合,增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約束力。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借助道德的外在約束力,加強道德規范、法律法規、社會輿論等外在約束機制,另一方面需要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虛擬性造成大學生內在約束力不強,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反省自身行為,提高自身道德認識,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在網絡交往中自覺地約束自我行為。將網絡道德自律教育與他律教育相結合,以自律教育為基礎,以他律教育為保障,從而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效果。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過程,需要經過反復的教育和實踐。因此,在面向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時,我們要不斷創新網絡道德教育內容,改進網絡道德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實踐,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劉懷元.網絡交往與大學生道德修養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譯.???海南出版社,1997.
[3]王中軍.網絡文明建設中網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學,2010.
[4]陳光洪.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3(9):38-40.
作者:鄧婕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 上一篇:新時期護生職業道德素養研究
- 下一篇:經貿管理專業實驗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