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5:36: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經濟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典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論文
摘要:古典政治經濟學對后來誕生的經濟學理論起著奠定基礎的功能,甚至成為經濟學新范式的標尺。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為古典經濟學所發現和尊崇。在完全放任條件下經濟活動需要“看得見”的手進行干預。經濟過程的循環往復激勵著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制度性保護。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趨同化經濟思想馬克思
0引言
古典政治經濟學派指的是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并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不可否認的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結構對后來的經濟學家發生了深遠影響。古典政治經濟學受到過度地膜拜,似乎發展成為了許多后世經濟學理論框架的起點和基準線。著名古典經濟學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ardo),馬爾薩斯(Malthus),米爾(Mill),甚至包括馬克思(Marx)和凱恩斯(Keynes)撰寫的傳世之作為當時社會的經濟過程描繪了第一幅藍圖。經濟學理論自此不斷發展,現今流派紛呈,不過,古典經濟學看來已經構成現代經濟學理論趨同化的理論起點。
1市場自我調節理論
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對策
摘要:高職思政課要想實現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教師必須加強對高中政治課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結合高中政治課教學實際和存在的問題,統籌安排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拓寬和深化教學內容,通過分析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異同,提高高職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加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從而實現高職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與有效融合。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與融合
高中政治教師雖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但是很少深入研究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因此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充分講解現有教材中的理論難點,容易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誤解和偏差。高職思政課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較為深厚,但是缺乏高中教學實踐經歷,對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和要求缺乏充分了解,對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點也無從把握,導致高職與高中的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內容上銜接不夠緊密,甚至出現脫節現象。
一、高中政治教材內容設置給課堂教學帶來挑戰
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課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統編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經濟知識,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特征和本質,從而學會把握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和實現自身的發展。高中“經濟生活”課程任務多樣,內容豐富,既包含經濟學的一般知識,如價格波動、價值形成、生產投入等,又涉及學生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如貨幣認知、理性消費、保險理財、就業創業等,還融入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等。這些知識內容匯聚在一本教材中,要求高中生在一個學期內全面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給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一是內容多,涉及面寬,不僅高中生難以理解與把握,而且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知識覆蓋面。“經濟生活”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基本理論,如價值理論、經濟制度、生產理論、消費理論等,還涉及金融、財政、稅收、國際貿易、企業經營、勞動就業等內容。“經濟生活”課所用教材對這些知識內容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補充,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以教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信用工具和外匯內容”為例,當前銀行卡結算主要使用借記卡,但是該教材卻沒有介紹借記卡,反而直接介紹信用卡。學生和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儲備和實踐經歷,僅憑教材的介紹無法實現對信用知識的基本認知,因為高中生在生活中接觸的基本上都是借記卡或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而不是信用卡。此外,教材還介紹了支票,但是對于學生乃至普通大眾而言,支票是很少接觸的一種金融票證和支付方式。二是在教材介紹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結構中存在矛盾。高中政治課具有特殊屬性,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如《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介紹了勞動價值論,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在“專家點評”板塊中強調了商品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一觀點。但是,該教材對相關內容缺乏深入剖析與論述,容易引發高中生認知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困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論述邏輯而展開的,脫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單純強調某一結論,不利于學生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商品價值的形成和構成是學界長期爭論的經濟學理論焦點之一。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勞動力作為商品生產主體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是多元的,僅把商品價值歸因于勞動就難以理解商品的本質。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知識和認識社會經濟生活的本質,就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導向編制框架、設置內容;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僅僅是介紹當前經濟學界形成共識的內容,就可以簡單地對某些觀點做一般性知識介紹。顯然,《經濟生活》在勞動價值論內容介紹方面傾向于后者,這容易使高中生對商品價值量的度量、勞動時間的計量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價格對應等問題產生疑惑,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解答學生的疑問,最終影響了高中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系統認知。三是教材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的內容呈現與理論體系的系統性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首先介紹貨幣的起源和基本職能,是因為學生對經濟生活的感受與認識是以貨幣或錢物的使用為起始的。教材的這個開端雖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知興趣,但是與經濟學一般理論體系的起點存在較大差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商品分析入手的,進而圍繞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逐步展開,深入發掘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屬性。《經濟生活》教材沒有從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出發,而是從學生身邊的經濟生活現象入手展開論述,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卻因缺乏理論邏輯的支撐而導致知識呈現碎片化。四是教材內容相對單調且與高職課程存在一些重復。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維敏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愿意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特別喜歡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新動態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但是,高中政治課教學難以將學生的良好愿望與課程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教師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原有的課程安排講授教學內容,而有些內容往往滯后于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也難以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知識內容的相對滯后,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無法滿足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由于部分內容在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教學中已經有所介紹,高職生在學習思政課時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大大削弱了學習實效。
二、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教學內容銜接上的困惑
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摘要:從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來源看,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形成三種模式:經典模式、傳統模式和現代模式。這三種模式反映了國內經濟學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演變過程。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需要解決好研究對象、邏輯主線、研究方法和內容創新等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理論經濟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形成科學性與邏輯性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當前國內經濟學理論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不僅反映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方向。
一、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三種模式
按照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同來源,當前國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探索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經典模式”。這種理論體系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六冊計劃”和《資本論》為基礎建立的。
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研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開啟了創新的空間并提供了有力支撐。正確的理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形成建設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重要階段,面對新時代、新發展、新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理論探索,通過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動態發展和不斷創新,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科學理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與現實背景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的創新。科學的理論要能夠反映特定時代的主題和精神,是引領時展的精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基于對社會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認識,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正確指導下,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提升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和豐富的現實背景。(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縱觀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整個歷史進程,無不貫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其先進的思想方法論精髓為積極開展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經濟學理論的邏輯過程是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和歷史變遷的思維再現,是以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為基礎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鮮明的歷史感[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思想深深植根于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在理解和認識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始終堅持邏輯過程和歷史進程的辯證統一,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其在我國經濟改革和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斷創新的經濟學,其科學價值在于能夠根據實踐的變化和社會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以新的理論和觀點揭示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圓園18年第2期政治經濟學理論歷經一百多年演變進化而經久不衰,在當代仍然具有強勁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臨經濟發展與改革中的新問題、新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堅持以發展的、辯證的和整體的邏輯思維審視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外在表現。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現實背景,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現實背景。理論來源于實踐,最終也必須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面臨諸多挑戰的關鍵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深深植根于中國的現實土壤,其創新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前國內經濟的發展實踐。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狀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具有其發生發展的內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不確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經濟總體的持續低迷使得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嚴重削弱。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是國內經濟內生因素和國際金融危機雙重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趨勢和現象,經濟新常態意味著今后國內經濟的發展將面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是中國經濟告別傳統粗放型增長方式、開啟內涵式增長方式的重要標志。一方面,新常態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經濟增速的放緩、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增長動力的多元化為中國經濟轉型、均衡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說,新常態下國內經濟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仍處于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韌性和充足的發展潛力,現階段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仍然具備支撐和促進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和因素,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依然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勢[2];另一方面,新常態必然派生新問題、新矛盾和新風險,如一些長期積累的失衡因素和隱性風險將伴隨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而逐步顯性化,創新環境的缺失和經濟增長動力的不足可能導致新舊增長動力的接續出現斷檔,宏觀經濟調整和平衡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面對新常態下出現的各種新挑戰,如何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突破社會發展瓶頸,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核心課題。經濟新常態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與突破提供了現實背景。
二、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的辯證思考
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遷和發展模式的轉型始終伴隨著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發展轉變,這突出地體現在政治經濟學范式的動態發展和不斷創新之中。“范式”一詞最早源于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Khu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是人們公認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種對事物的觀點或思維的框架,是一種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綜合體[3]。理論創新“范式”既是一個世界觀層面的思想、立場問題,也包含方法論層面的方法和實踐問題,是理論與實踐、歷史和現實、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動態發展和不斷創新是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發展新視界、新成果的客觀展示,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發展、創新的具體表現。(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堅持以實踐為本。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也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注重和堅持以實踐為本,立足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經濟發展的新實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與時俱進。習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4]。這一重要論斷表明,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國化的創新發展必須堅持以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的實踐作為現實基礎和基本立足點,不斷揭示和提煉總結新常態經濟的運行特點和發展規律,并將其系統化、理論化。理論思維源于實踐,以實踐為理論源泉和歸宿。“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經濟新常態是對當前國內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現實描述和高度概括。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際上,這正是中央對于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態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創新發展應繼續堅持以實踐為本,總結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和運行的規律,在有效破解我國經濟發展瓶頸和解決經濟新常態下調結構、轉方式主要矛盾過程中不斷突破和創新,以理論創新指導新的實踐,以實踐創新豐富新的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人是變革和創新社會制度的決定性力量,其自身的發展水平將會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5]。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主體論”充分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經濟發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也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受到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主導和制約,是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具體的歷史過程。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現實,更加強調提高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經濟發展質量,其內在的人學向度為人的不斷創造和自我實現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縱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整個歷史,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直接來源,為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動力。基于新常態下的新問題、新矛盾和新實踐,新的理論訴求呼吁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不斷突破和創新,同時,新常態的人學向度也為在新階段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提供了核心路徑,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立足點和歸宿。(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以問題為導向。從本質上來說,問題的本質是矛盾,是理論與實踐、甚至理論內部之間存在的對立統一的相互關系。馬克思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歷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6]由此可見,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特點,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解決新問題、新矛盾而獲得新的理論和新的知識,從而不斷引導理論創新和指導新的實踐[7]。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創新和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黨領導人民在時展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為核心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圍繞如何認識和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時代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形成了思想。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的問題重新研究“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等重要創新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人結合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特征和新問題,不斷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進行創新發展和大膽嘗試,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系列新的理論問題、時代課題和現實問題。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強調,全黨要樹立和增強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堅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著力研究和解決經濟建設和改革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8]。“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兩手合力”論等新的經濟戰略思想無不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是現實中帶有根本性問題的科學回應。問題導向是理論創新的重要范式,“問題范式”內含于“哲學范式”之中,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領域和方向。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必須樹立和強化問題意識,始終堅持以新常態重大問題、關鍵問題為導向,不斷推進問題范式與理論范式創新的良性發展。(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應立足新常態經濟特征。思維是主體對事物表象與概念的深入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的認知活動。思維范式則是思維主體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以及在推動理論范式創新中所采用的思維方法,是推動其他理論范式創新的催化劑和內生動力。辯證思維的實質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的堅持和進一步發展,是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基本原理的具體表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辯證思維審視和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新動向和新趨勢,深入研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完善、市場與政府關系、經濟體制改革等多個方面的現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其增添了中國特質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隨著國內經濟全面步入新常態的新階段,融合新常態下新問題、新實踐的辯證思維使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能夠科學地解答新常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關鍵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的基本要求。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從本質上來說,經濟新常態是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核心問題在于提質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發展和可持續的高速發展[9]。辯證認識和審視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是推動我國國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理論范式的創新應以經濟新常態下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為客觀依據和立足點,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辯證思維方法,科學把握新常態經濟的動態性、規律性和發展性,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引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三、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創新發展的幾點建議
經濟學理論的模式演變分析論文
摘要:從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來源看,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形成三種模式:經典模式、傳統模式和現代模式。這三種模式反映了國內經濟學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演變過程。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需要解決好研究對象、邏輯主線、研究方法和內容創新等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理論經濟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形成科學性與邏輯性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當前國內經濟學理論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不僅反映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方向。
一、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三種模式
按照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同來源,當前國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探索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經典模式”。這種理論體系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六冊計劃”和《資本論》為基礎建立的。
經濟學理論管理模式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理論的新進展;改革開放的實踐是經濟學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關于改革方向、目標、道路的理論、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制度理論等,具體資料請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理論取得了重大創新和發展。其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的實踐為經濟學理論創新提供了不竭源泉,促進了思想解放,營造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極大地調動了經濟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的進程,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理論創新的思想保證和強大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是:解放思想是先導,堅持方向不動搖,堅持創新不止步,關鍵是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理論研究隊伍。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無止境,改革開放實踐呼喚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創新。要在若干重大方面取得進一步突破,必須繼續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解放思想,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充分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繼續加強隊伍建設。
關鍵詞:改革開放經濟學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一場偉大革命,創新是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靈魂。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而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又為改革開放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持。本文擬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作簡要回顧,并對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創新進行展望。
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理論的新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國經濟學理論實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創新,概括言之,有如下十個主要方面:
經濟學理論與改革開放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理論取得了重大創新和發展。其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的實踐為經濟學理論創新提供了不竭源泉,促進了思想解放,營造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極大地調動了經濟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的進程,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理論創新的思想保證和強大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是:解放思想是先導,堅持方向不動搖,堅持創新不止步,關鍵是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理論研究隊伍。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無止境,改革開放實踐呼喚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創新。要在若干重大方面取得進一步突破,必須繼續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解放思想,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充分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繼續加強隊伍建設。
關鍵詞:改革開放經濟學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一場偉大革命,創新是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靈魂。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而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又為改革開放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持。本文擬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作簡要回顧,并對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創新進行展望。
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理論的新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國經濟學理論實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創新,概括言之,有如下十個主要方面:
(一)關于改革方向、目標、道路的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下微觀經濟學的發展
摘要:對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進行梳理,能對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取得的進展大致領略,并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對深入理解理論和現實的關系可以獲得更多幫助與啟示,對促進經濟學研究與經濟管理改善具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代微觀經濟學;發展
通常微觀經濟學上的創始人被認為是亞當•斯密。自其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十足的進展,至19世紀30年代,已經建立起微觀眾經濟學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觀經濟學如馬歇爾預言般達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微觀經濟學有了更大突破,其中顯著代表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諸多成就。從微觀眾經濟學理論出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在管理經濟學上挑戰完全理性假設,公共經濟學上進行理論突破,管制經濟學上開辟實證研究,勞動經濟學上進行理論修正與補充,福利經濟學上深化不斷。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已有47年歷史。通過分析微觀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理論成果上看有微觀經濟學理論的進步、研究領域的變化和研究方法的應用,發展趨勢更加綜合、多元、交叉。
一、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微觀經濟學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應用創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論應用。作為數理經濟學的一種重要創新,其從公理化角度研究經濟系統整體均衡的穩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當作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基本方法在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中都應用廣泛。一般均衡體系由薩繆爾森提出,使其成為統一處理各種經濟問題的一般方法,希克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建立,并將規模報酬因素引入,結合起資本與投資理論。二是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應用。約翰•福布斯•納什通過不動點定理,使均衡點的存在得到證明,奠定了博弈論一般化的基礎,海薩尼對不完全信息博弈領域進行了新的開辟,讓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得到發展,維克里與莫里斯開創了不對性信息條件經濟激勵理論研究,并成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基石。三是資源最優分配理論應用。通常資源配置的完成依靠價格體系的調整,康托羅維奇首次提出解乘數法,在資源最優配置問題中引入線性規劃方法,將定性研究發展到現實計量階段,赫克曼與麥克法登則建立了微觀計量經濟學理論,使統計方法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在個人、家庭、企業統計分析應用中廣泛,使經濟信息在反映社會本質上更深刻。四是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應用。該經濟學研究領域新的開創依賴于卡納曼與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經濟分析方法關于基本方法論困難的解決出路,提出期望價值理論遵循條件,使實證經濟學方法的缺陷得到彌補,推動了經濟理論現展。
二、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濟學論文
一、引言
縱觀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每一階段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總少不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30余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偉大創舉,其理論依據,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經濟理論,其精髓已經被實踐所證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成為歷史的必然,我國在吸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基本國情與實踐實際,開創了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正確道路。未來很長時間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趨勢還會深化,我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成就,依然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產物。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經濟發展
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體現于社會發展變遷之中,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衍進,其實質就是經濟規律對不同時期經濟活動指導作用的表現。經濟規律隱含于這五種生產關系的運動之中,是在特定經濟條件的基礎上運行和發揮作用的,并隨著這些經濟條件的消亡而改變其外在形式。雖然經濟規律存在于不同形態的社會之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并未發生改變,具體形式的差異主要在于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程度和態度是不相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深刻闡釋了五種社會生產關系的本質,由表及里,透過經濟現象去發現具有本質特征的經濟規律,揭示社會主體的經濟關系(周文和朱富強,2010),高度概括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由此設計了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其理論中國化對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項經濟成就,都是我國廣大群眾用勞動創造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是社會價值創造的源泉,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現階段所堅持的按勞分配這項基本分配制度,就是對堅持勞動價值論最有力的證明。同時,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承認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資本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資本為技術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本支撐,是連接勞動者和其他生產資料的紐帶,也是解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對于勞動成果占有、歸屬矛盾的基礎工具。剩余價值理論能夠解釋我國現階段許多特殊的經濟現象,對于外界釋疑這些經濟現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趙玉琳,2009)。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與我國改革開放
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具體經濟學理論是否迎合而改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客觀地解釋了經濟規律,觸動了資本主義社會一直回避的基本矛盾以及社會經濟沖突、資本家剝削勞動工人等事實,許多西方國家一直難以接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張俊山,2009)。經濟學理論是在探討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解釋社會經濟現象,是在不斷創新與發展的,不能因為不迎合現階段社會統治的需要,就遭到排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特別是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不斷創新和發展的,中國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余年,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最典型的時間段,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精髓和特征是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而且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具有演化特征,這一特征使我國經濟實際情況能夠較好地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融合,深刻的演化內涵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生命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指明了大方向。調動社會一切可調動的資源,集思廣益、充分發揮人類的創造力,在創新中失敗、在失敗中總結,在總結中進步,雖然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但改革開放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期待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經濟思想,堅持發展勞動價值學說和剩余價值學說,借鑒蘇聯的經濟體制建設,始終以國家為主導,以公有制為主體,把勞動作為經濟成果分配的一個重要依據。改革開發政策,避免了蘇聯受到西方“休克療法”影響而解散的危機,是在實踐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進行了經濟改革,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國家宏觀調控的原則,分階段、分步驟實施經濟改革,在改革的同時注重開放,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集中表現。
立足本土經濟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經濟學的目標;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走向規范和實際、走向開放和世界等,具體請詳見。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 上一篇:誠信守法經營培訓范文
- 下一篇:制造業管理培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