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風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9:42: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風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風險成因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定義及表現,經濟責任審計內外因風險的具體表現進行了分析。
0引言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我國在近些年來出現的旨在明確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經營管理責任而進行的一種審計活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或離任審計。企業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對單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對有關經濟活動應當負有的責任進行的審計。
1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
經濟責任審計具有時間跨度長、涉及業務范圍廣、政策性強、工作量大、審計風險多的特點,而內部經濟責任又不同于國家專職審計機構;國家審計對縣以下的黨政領導班干部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嚴肅性和一定的強制性;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主要取決于部門單位領導決策與指令,具有被動性、附屬性、依賴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開放經濟金融風險論文
摘要:金融市場開放步伐加快,使我國金融風險日益凸現,且國內外金融風險的互動性逐漸增強。本文在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從監測指標體系、分析模型的選擇和預估監測體系模型的運作等方面對國際金融風險監測預估模型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國際金融風險;風險指標體系;監測預警模型。
經濟全球化是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根本特征,也是不可逆轉的經濟和社會進步的總趨勢。金融國際化、金融自由化將推動各國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結構走向趨同。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在金融效率提高、金融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我們所面臨的國際金融風險也將加大,防范與化解國際金融風險成為金融工作的重點。為此,在搞好自身的金融安全、確保國內金融體系的健康運行、正確選擇適當的匯率制度、準確掌握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進度、選擇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等前提下,通過國際金融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建立一個完善的國際金融體系十分必要。為了更好的防范和管理國際金融風險,本文提出了一個國際金融風險監測預估模型。
一、建立一個金融風險的監測預估指標體系
根據規范性、綜合性、靈敏性、互補性和可操作性等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結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96年建立的金融市場預警系統要求182個成員國及時提供重要指標,我們在預警體系建立的構想中,除了要求各國宏觀經濟指標的資料外,還應該有反映金融體系變化的指標以及地區外部環境的指標。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宏觀上監測、防范金融風險,應設置一些與經濟運行密切相關的、反映金融體系變化的金融相對量預估指標。這一指標體系應包括三大部分指標:國內宏觀經濟指標體系、國內金融風險指標體系和金融風險外部環境指標體系。三類指標具體內容如下(各個指標后面的字母數字是為下面計算風險當量所設定的代號):
1.國內宏觀經濟指標(G1)。大體上包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G1.1);通貨膨脹率(%)(G1.2);貨幣供給增長率(包括M0、M1和M2的增長率)(G1.3);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G1.4);國內儲蓄占GDP之比(G1.5);外商直接投資額占GDP之比(G1.6);出口占GDP之比(G1.7);外匯儲備所能支持進口額月份數(G1.8);經常項目赤字占GDP之比(G1.9);外債結構指標(G1.10)(有:外匯儲備占短期外債之比(G1.10a),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之比(G1.10b),負債率(G1.10c),償債率(G1.10d));總外債與出口值之比(G1.11);國際儲備與進口值之比(G1.12);貨幣化程度指標,即M2占GDP的比例(G1.13);實物資本與金融資本或虛擬資本的比例(G1.14);消費率或積累率(G1.15);貨幣匯率波動幅度(G1.16)等。
經濟資本控制風險論文
一、目前我國銀行風險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內銀行業務多元化,銀行有追求規模擴張的內在沖動。由于風險形態的多樣化,管理的方式與內容日趨多樣。同時,面對金融業的對內對外開放,銀行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及風險形態的變化,重塑銀行風險控制模式非常必要。目前銀行風險管理模式中,實際按三個層次控制風險。第一層次是業務風險控制。主要是在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分析,計量風險,考慮風險收益,采取風險規避措施。第二層次是風險的成本覆蓋。對可預期的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入成本,以應對可能的風險。第三層次是對未能預期的其他損失,建立資本緩沖區,以減少風險的沖擊。這種模式在銀行風險管理中一直發揮著較大的作用。但隨著業務種類的增多,市場環境的變化,這種模式也出現其不適應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未建立統一的風險計量及回報體系。按照財務的基本原理,風險要有風險回報。但在風險如何度量,風險回報率如何確定上,業務單元間沒有統一的方法和標準。對于貸款資產,主要是通過信用評級來確定風險級別,從而確定風險補償標準;對票據資產,主要是根據票據出具方的實力來確定風險級別;對現金資產,則根據風險敞口來進行風險管理。由于沒有統一的風險計量標準,風險的回報率很不統一,不利于銀行對風險及回報的比較。
2.未建立風險適度管理機制。在傳統風險管理機制中,是以規避、轉移或消除風險為出發點。實際上,風險是無處不在的,有些風險甚至是無法規避的,關鍵是建立風險管理的成本與效益機制,即風險適度管理問題。一般而言,風險管理監測、度量成本大或事后道德風險大的業務,適宜用資本補償的機制來管理風險,而監測、度量成本清楚或事后道德風險小的業務,適宜于用風險定價補償機制管理風險。
3.未建立明確資本需求量化標準?,F有法規對銀行資本充足率規定過于籠統,不足以反映企業面對的真正風險。風險撥備也很難覆蓋所有風險。如果資本準備過多,會形成資本閑置,不利于最大限度發揮資源效益;如果資本準備過小,又會形成潛在破產風險。
4.未建立統一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正如上所述,風險測定的標準與呈報方式不一,對銀行整體的風險難以形成統一的有用信息,以支持管理層對整體公司規模及業務進退決策。
我國經濟風險防范論文
一、金融危機的原因與進程
次級債,是指發放給信用級別低、收入證明缺失,因而存在較高違約風險的借款者的抵押貸款。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主要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由于風險較大,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較高。金融機構為獲取更多利潤,把“次級貸款”門檻降得很低。在逐利動機下,美國次級貸款規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急劇上升,引起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次貸危機爆發。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儲蓄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公司倒閉、冰島等國家瀕臨破產,再到全球股市持續下跌,到目前已經演化為席卷美國、影響全世界的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對中國虛擬經濟的影響
(1)對金融業的影響。①從對外國投資的情況來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級債中的投資占資產比重小于1%,有海外投資的6家中資銀行次級債虧損49億人民幣,其損失不會影響銀行的正常營業。中國商業銀行共持有美國雷曼公司20562萬美元貸款,雷曼的破產對中資銀行的影響也很有限。其他投資機構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曾斥資30億美元入股黑石,5只QDII出資1232億元,截止2008年3月兩者的賬面虧損分別為48%和31.37%。通體來看,由于中國金融業相對封閉,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直接影響并不大。②從證券市場情況來看,中國股市一年來跌幅巨大,滬市從最高點的6124.04點跌至今年9月18日的最低點1802.33點,跌幅達70.57%。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幾年通過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股市,金融危機引發的國外資產組合調整和對中國新興市場重估,使熱錢從中國撤資,推動了對這次股市下跌。
探險旅游經濟風險研控論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滇西北探險旅游現狀及存在風險原因的基礎上,探討應對風險的對策。
[關鍵詞]滇西北;探險旅游;風險控制
一、序言
隨著旅游的個性化發展,以單一觀光層次為主的旅游產品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對旅游和休閑的心理要求,從而轉向文化、休閑、探險等專業需求層次。探險旅游源于西方,目前在一些發達地區已相當普及,近年來,各種探險旅游活動也風靡中國,但由于起步較晚,游客與經營者對探險旅游知識的缺乏,與此相關的各種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各種應急保障措施不夠完善,導致探險旅游事故頻頻發生。根據中國登山協會的不完全統計,1999—2009年,全國探險旅游死亡人數達160余人。而且死亡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因為探險旅游死亡人數的逐年增加,探險旅游安全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業界的重視,解決探險旅游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二、探險旅游綜述
1.探險旅游的概念
經濟風險特征與治理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高漲期的金融風險容易為宏觀調控部門和微觀市場主體所忽視,這是因為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資產價格上升對市場主體的投機行為具有刺激性,并對貨幣供給具有吸納效果。風險管理的關口前移比風險的事后處置更為有效,因此在經濟高漲期要揭示風險,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化解風險。本研究試就經濟高位運行期間風險特征,風險隱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對策作一探討。
關鍵詞:風險特征;風險隱藏;風險治理
一、引言
在經濟周期性波動中,經濟高漲期的金融風險與經濟低迷期的金融風險相比具有隱蔽性的特征。經濟高漲期的風險容易為宏觀調控部門和微觀市場主體所忽視,這是因為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資產價格上升對市場主體的投機行為具有刺激性,并對貨幣供給具有吸納效果。這些風險在經濟低迷期間表現為金融機構龐大的不良資產的積聚,企業大面積的資不抵債,國民財富明顯縮水,甚至誘發金融危機。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經濟低迷期容易形成共識,從政府到企業普遍采取收縮性的措施。由于這此措施是滯后的,加之宏觀調控部門和微觀市場主體存在過度反應,化解風險所付出的成本是巨額的,超過了任何一家機構投資者所能承擔的限度。為此,央行或政府采取最后貸款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救市(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或降息),以及建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等多種方式,以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這種事后的處置風險方法讓央行和政府陷入兩難境地;動用公共資源會誘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弱化了市場的約束力,并向市場提供了一個錯誤的信號;不動用公共資源會誘發大面積的企業破產、金融機構倒閉、失業率提高,甚至引發社會問題。
風險管理的關口前移比風險的事后處置更為有效。在經濟高漲期要揭示風險,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化解風險。為此,要深入研究經濟高漲期間的風險特征,研究風險隱藏內在原因,在此基礎上采取制度性的措施,加快改革,建立起讓投資者承擔風險的金融體系。要密切關注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對負債率上升的市場主體和高杠桿化的金融產品要加強風險提示和制度約束。本研究試就經濟高位運行期間風險特征,風險隱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對策作一探討。
經濟審計風險導向應用論文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利用各種審計技術方法得出審計結論的過程。在審計資源有限與審計任務重的矛盾中,如何充分革新審計方法以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成本、降低審計風險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就經濟責任審計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經濟責任審計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運行
隨著審計社會影響的增大,社會公眾更加關心國家資金的使用和政府工作的成效,因而對審計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審計期望差也隨之加大。經濟責任審計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財務收支、重大經濟決策、內部控制執行、個人經濟責任等情況進行全面審查和評價,能夠定量分析領導干部的工作業績和成效,正確評價其是否履行了相應的經濟責任,能夠對領導干部的各方面素質進行綜合地評價,它是解除領導干部受托責任的重要機制,也是組織部門考核、任免、選用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以往的領導干部考核方法主要是以定性為主,采用聽取匯報、單位工作業績匯報總結、民主測評、領導推薦等形式,這些方法往往是憑借主觀上的評價,而缺乏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較為準確地定量考核辦法;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對被審計人的工作業績、經濟責任進行審查達到量化考核,為部門使用干部提供參考依據,所以經濟責任審計關系到審計對象的政治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審計風險的評估尤為重要,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通過風險評估找出審計的重點領域、重點專案,可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從而減少審計風險的發生。
二、經濟責任審計應用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型的思路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技術,稱為“經營風險導向審計法”(businessrisk-off-entedauditappameh),或“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法”(strategic-sys-ternsrisk-basedauditapproach)?,F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審計對象的經營風險為導向,借助于“戰略分析一經營環節分析一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將審計對象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剩余風險與單位經營風險之間的關系緊密聯系起來,它要求審計人員從經營風險產生的源頭發現會計報表中的重大問題。經濟責任審計不僅要進行財務收支審計,而且要綜合審計領導所在單位經濟指標、重大經濟決策和重大項目的效益性以全面評價其經濟責任情況。將這種風險控制模式應用于經濟責任審計,則要求審計人員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對審計對象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剩余風險進行專業判斷,其最大功效在于可以大大提高審計人員發現審計對象會計報表中重大錯報的能力。
(二)風險警示系數的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最大的區別就是引入了風險警示系數。風險警示系數(riskwarningcoeficient,簡稱為RWC),指對審計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的綜合控制參數,即一旦發現某審計人員存在過失或合謀行為,審計機關監管系統中應該存在一種警醒機制,及時對審計人員的行為進行調查、取證、定性、報告和懲處,否則審計人員就有可能背離現有審計準則或道德標準的約束。風險警示系數以審計人員被處罰的概率來計量,由于不同審計單位的審計環境不同,審計風險警示系數也就不同。筆者認為,在經濟責任審計中RWC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一是審計對象的職務W1,一般來說審計對象的職位越高,審計對象就越可能通過強大的“關系網”對RWC產生影響;二是審計制度W2,審計制度不完善,RWC就會偏低;三是審計人員的素質W3,審計人員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業務素質高。風險警示系數可以用數學模型定義如下:RWC(風險警示系數)=f(W1,W2,W3),其中1≥RWC≥0。當RWC=0時,表示審計出現問題時,有關法律對其不制裁;當RWC=1時,表示只要審計人員出現過失或合謀行為,就一定會受到法律的相應制裁。一般來說,RWC的取值介于0到1之間,而對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模型來說,RWC取值越高,其控制效果越好。
經濟資本量化風險大小論文
摘要:銀行機構開展經濟資本管理,可以量化內部每個業務單元和每個業務環節在獲得經營收益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大小,可以實現對利潤的風險調整和對客戶的風險定價,進而使績效評價和經營戰略更為科學,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其次,分析了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作用,最后,對如何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我國;銀行;經濟資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業界對經濟資本這個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將這個概念與金融實務緊密聯系起來。自經濟資本概念提出伊始,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這個概念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層面,定量地、具體化地度量經濟資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種經濟資本指標來深化金融企業的業績管理。這些努力總結起來,其實質就是如何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工作。
經濟資本指用于承擔業務風險或購買外來收益的股東投資總額。經濟資本=風險資本+商譽。如果沒有購買外來收益計劃,經濟資本和風險資本的差別可以忽略。而風險資本是指抵補一定時間段內,給定置信區間內資產和其他頭寸價值的潛在損失金額,即指能夠令損失超過資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資本要求。在現代商業銀行監管框架下,資本能力大小決定了銀行的規模增長能力、風險抵御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銀行機構開展經濟資本管理,可以量化內部每個業務單元和每個業務環節在獲得經營收益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大小,可以實現對利潤的風險調整和對客戶的風險定價,進而使績效評價和經營戰略更為科學。
二、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在中國
經濟轉型生態風險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經濟轉型與生態風險;中國經濟轉型面臨巨大的生態風險;中國經濟轉型中的生態風險治理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何謂生態風險、經濟轉型中的生態風險的表現、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生態系統運轉不良,引起系統性風險、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生態系統功能減弱,產生功能性風險、樹立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生態倫理觀、進行生態風險的全球治理、建立科學的生態風險管理機制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經濟轉型生態風險現代性市場經濟風險治理
[論文摘要]當前,中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時期。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人們對科技無節制地運用、人類對主體性的過度張揚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的不完備性,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的惡化使生態結構出現紊亂,生態功能不斷減弱,引發了生態風險。為了有效地治理生態風險,我們必須大力開展全民生態啟蒙教育,提高全民生態風險意識;建立科學的生態風險管理機制,有效地應對生態風險;樹立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生態倫理,使人與自然共存共榮;進行生態風險的全球治理。使全人類能共享生態發展成果。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會使社會呈現出不同狀態,社會轉型是其重要表現之一。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其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與風險,其中生態風險已成為當前制約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瓶頸。為了確保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風險的治理顯得尤為必要。
一、經濟轉型與生態風險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社會轉型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社會轉型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其表現在經濟領域中就是經濟轉型,即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由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變。經濟轉型包括制度變遷和經濟發展兩層含義。制度變遷一般是政治體制變革、社會制度改變導致的結果,而經濟發展主要是指經濟運作方式從一種模式向另一種模式的轉變。
經濟復蘇風險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風險的重心由微觀領域向宏觀領域轉移;財富風險由富裕人群向中產階層、低收入人群轉移;風險的形態從信用市場向資本市場轉移;風險的空間從外貿出口轉向收購兼并;風險管理從內部運作轉向外包服務;風險的傳導從樓市倒灌至銀行業;風險焦點從公司治理聚集到董事會治理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風險,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負面和消極的、經濟開始復蘇,風險管理呈現了“倒4/6比”的現象、危機前期,超級富裕人群的資產急劇縮水、人們對財富渴望的本能,往往會導致危機的健忘癥、得信貸證券和衍生品交易異?;钴S、出口業最早感受到了來自全球金融危機的寒意、為了戰略成本等因素考慮,很多企業采取外包形式、中國房產市場城市差異導致的房產市場發展不均衡、風險焦點已經由公司治理聚集到董事會治理等,具體請詳見。
風險,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負面和消極的。其實,它是中性的,是一種客觀存在。風險是成本也是利潤,可以成為資產,也可以會成為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它既可以帶來利潤也可能帶來虧損。因此,對待風險應該像對待資產、貨幣一樣進行管理。從目前來看,經濟復蘇中(后危機時期)的七大風險值得警惕,也值得關注。
1風險的重心由微觀領域向宏觀領域轉移
盡管對進入海嘯的成因看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即既有宏觀政策的失誤(如長期低利率政策等),也有微觀因素的失控(如放任監管與貪婪成性)。
假如我們設定,某些高度失衡國家在金融海嘯形成期是由于微觀風險管理的問題占60%,宏觀風險管理因素占40%。那么,到了后危機時期,經濟開始復蘇,風險管理呈現了“倒4/6比”的現象,即微觀風險管理因素占40%,宏觀風險管理因素占60%,這警示我們,在關注和強化當前微觀風險管理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宏觀風險管理的滲透和掌控。這完全是由這場史無前例的新世紀新危機的特殊性和進入中后期的復雜性所決定的。
2財富風險由富裕人群向中產階層、低收入人群轉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