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社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8:5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本主義社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政治教案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了解三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影響;了解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資產階級的本性;了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了解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收集、整理多種圖文資料,了解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艱難性和曲折性,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能力;通過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及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社會調查、資料搜集,了解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增強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認識,學會歷史地發展地系統地看問題的方法,堅信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念,從而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

查看全文

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研究論文

一大眾文化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景觀之一是大眾文化思潮的興起和流行。所謂大眾文化是同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文化(亦即知識分子文化)相區別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是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兩大潮流,二者既相互沖突又相互融合。但是,當代的大眾文化的勢力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甚至有壓倒精英文化的趨勢。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傳播工具迅速普及,電視已進入每一個家庭,而網絡的興起更使得各種信息能得到更迅速更普遍的傳播。這就使得普通大眾有可能享受到原來只有少數的社會精英才能享受到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勞動工作的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工作時間卻大大縮短,人們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去享受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

大眾文化的出現,使文化不再僅僅是知識精英所獨占的領域,而且也改變了傳統文化那種突出的意識形態性質的宣傳教育的職能,從而不再使文化成為遠離市場、遠離經濟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領域。大眾文化甚至還導致了文化工業的出現,使文化成為經濟領域的一種產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工業,文化走上了商品化、產業化的道路。人類能夠象制造工業產品那樣,規模化地生產出大眾所需求的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各種流行音樂、卡通片、電視連續劇充斥市場,供普通大眾消費。資本家通過制造銷售高技術的文化產品,從大眾的文化消費中取得可觀的利潤,文化與資本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文化的資本化。

大眾文化是一種流行文化。大眾文化迎合人們的趣味和愛好,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因為眾多人的追逐、相互模仿形成一時的風尚,成為時髦。流行文化是同商業性聯系在一起的,出于追求利潤的動力,文化制造商們為了迎合大眾的趣味和愛好,不斷迅速地制造出大眾所歡迎的文化商品,推動著某種時尚的流行,從而形成了某種流行文化。流行音樂就是流行文化的典型表現。一般地說來流行音樂能夠抓住大眾尤其是年青人的情緒,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又通過現代先進的傳媒而迅速傳播,從而成為了流行文化,就象當代西方社會普遍流行的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那樣。

大眾文化的另一景觀是追星文化。流行文化對大眾,尤其對青年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人們對某種時尚會形成一種瘋狂的崇拜、追逐,從而產生了一批批的歌星、舞星、影星。追星文化的形成帶有濃厚的商業主義的色彩,明星是大眾文化的產物,也是商業炒作的結果,他們往往因為商業的需要而被制造出來。沒有商業包裝、沒有傳媒的炒作,就沒有明星。明星本身就是知名度,明星就是金錢,能夠帶來巨大的商業利潤,因此明星才會不斷地被制造出來。在當代西方大眾文化的每一個領域中都不能沒有明星,從好萊塢的電影到百老匯的歌劇,從流行音樂到通俗小說,從電視傳媒到各種各樣的雜志刊物,到處都是明星的風采,明星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在大眾中形成狂熱的追星族、發燒友,從衣著到舉動,模仿明星的一舉一動,從而使大眾文化成為由明星和追星組成的浪漫的世界。

查看全文

資本主義社會藝術生產特征論文

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對象本體,主要是工業社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的商品化藝術生產,概言之,是一種現代性藝術生產。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大量使用的概念不是現代性,而是現代社會或現代世界。馬克思所說的“現代社會”或“現代世界”是由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的,它是理解整個現代史的基礎,是一切現代性如啟蒙現代性、審美現代性,乃至后現代性等,所從出的本源性的現代性。資本主義藝術生產的現代性也是由此決定的,具體可概括為三大特征,即資本性、世界性和意識形態性。

一資本性

資本性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名”下之“實”。馬克思認為,藝術生產“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①,它作為生產勞動也就是生產資本或同資本直接交換的勞動。這種形式規定實則是一種歷史規定,是藝術生產無法回避的歷史命運。把這一歷史規定概括為“資本性”,其意在于指出,資本主義藝術生產總是把服膺于資本的生產或增殖作為自己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

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是資本的增殖。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指出:這種生產的產品和結果,“是為資本創造剩余價值”,“是發財致富,是價值的增殖,是價值的增大,因而是保存原有價值并創造剩余價值”②。可以說,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或私人占有的資本生產的歷史性本質。同時,普遍商品化則是實踐這種生產方式的根本途徑。商品生產是一種古老的生產形態,在現代世界,資本一方面把古老的商品生產提升到了新的最高歷史形態,另一方面它又使商品生產徹底服務于資本的生產,不僅把傳統的農業“變成僅僅是一個工業部門,完全由資本支配”③,而且使那些“為本身消費進行生產而產品不是商品的那種工業”“逐漸消失”,或變成商品生產,甚至像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買賣對象。商品化生產有效地實踐了資本生產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但它同時使現代社會產生了普遍的異化和拜物主義。

藝術商品化不是藝術生產的欲求,但在這種歷史情境下,“一切所謂最高尚的勞動——腦力勞動、藝術勞動等都變成了交易的對象,并因此失去了從前的榮譽。全體牧師、醫生、律師等,從而宗教、法學等,都只是根據他們的商業價值來估價了”④。“演員的勞動對劇院老板來說是生產的”;作家“因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書商發財”,“他才是生產的”;演員“對自己的企業主說來,是生產工人”⑤等,就成了一種普遍存在著的現實。于是,藝術生產服膺于資本的生產,成為商品化生產,這不是藝術對歷史的選擇,而是歷史對它的選擇。

藝術步入商品化生產,就是在服膺于資本的生產與增殖,也就意味著它改變了古代社會“畢竟還是把人看作生產底目的”的價值選擇,而服膺于“把生產看成人底目的,又把財富看成生產底目的”⑥的價值選擇,這同“一定社會形態下自由的精神生產”,同確證人的類本質的藝術活動無疑是相悖的、“相敵對”的,這是資本主義藝術生產的內在矛盾,而商品化不過是外在表征。

查看全文

歷史階段性發展教案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奴隸、封建兩傘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以后,不可避免地進入T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本節教材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它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創造出過去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巨大社會財富。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一個存在著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資本家是靠剝削王人階級創造的剩余價值而發財致富的。雖然資本主義社會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科學技術出現了數次大的飛躍,但是,由于其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最終一定要被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節設三個框題。

第五框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教材分析

講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的進步性及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層次,講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的進步作用。首先,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宣告了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誕生,使人類進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其次,資本主義國家運用其政權力量,無論從政治上或經濟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第二層次:"生產力狂飆式的發展"。簡要地介紹了資本主義歷史上先后爆發的三次科學技術的革命,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狂飄式的發展。

查看全文

淺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摘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提出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也是我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從萌芽走向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也越來越明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越來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利于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有利于順利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述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相對于改革開放前一切工作以“階級斗爭為綱”,搞“一大、二公、三純”的計劃經濟提出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是為了解決過去計劃經濟的問題,是為了解放人們的思想,實事求是一切按照客觀規律辦。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并不是普遍貧窮,貧窮就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不是落后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是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是更高一級的社會制度。正是基于此,為了解決計劃經濟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呼之欲出。在當時提出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來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難題。計劃經濟是不是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是就是資本主義?鄧小平深入的分析了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并喊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求全社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求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都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

鄧小平作為提出中國應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一人,他曾經在南方談話中明確的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調節資源配置的手段,兩者沒有制度屬性”這一精辟論述,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并且賦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這樣就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相互區別。鄧小平所闡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以下幾個特點即“中國特色”:

查看全文

馬克思資本現代性批判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現代性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批判資本

論文摘要:現代性批判理論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范式:其一是側重于形而上學的意識哲學批判,對于這種現代性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其對立面則是深入社會存在的層面根本性地解決現代性問題,揭示資本的形而上學奧秘,這種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資本現代性批判”,這正是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對資本改變了社會存在形式以及人們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則是資本對意識形態的中介與干預的批判,表現為對拜物教的批判。

現代性批判理論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范式:其一是側重于形而上學的意識哲學批判,熱衷于探討理性、進步、自由、主體性、自反性和個人主義等主題,而把關乎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商品、資本等完全規制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具體科學的范疇,對此避而不談,企圖從觀念和詞句的層面來批判現代性,對于這種現代性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其對立面則是深入社會存在的層面根本性地解決現代性問題,揭示資本的形而上學奧秘,對于這種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資本現代性批判”,這就是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理路。

關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的批判范式,按照哈貝馬斯的說法,是“黑格爾開創了現代性的話語。他首先提出了現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確證的問題,創立了啟蒙辯證法原則,而有了這個原則,現代性的自我確證問題就能做到萬變不離其宗。他把歷史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同時把永恒與短暫、永恒與現實等聯系起來,進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哲學的特征。”哈貝馬斯切中了現代性哲學話語的社會存在的歷史經驗,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說資本主義制度正是在黑格爾時代成為一種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一切社會存在、一切學說都必然受到其深刻影響。然而,哈貝馬斯并沒有意識到黑格爾哲學背后的社會存在的根源,沿著黑格爾開創的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批判的理路走去,企圖開辟一條走出意識哲學或日主體哲學的另一路徑,即所謂交往理性道路。并且還對馬克思哲學做了嚴重的誤讀,這個誤讀也導致其陷入意識哲學的泥潭中還要對現代性做出自以為高明的批判。因為他不懂得,“人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不知道要對現代性做出有高度的批判就要深入社會存在的內部,而只停留在表面做詞句對詞句、觀念對觀念的批判。

在現代性哲學話語范式的現代性批判家們看來,現代性的危機就是啟蒙精神的危機,就是以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為基礎的宏大敘事的危機。認為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聯盟構成了解放和革命的宏大敘事和強制性的同一化邏輯,認為它是現實歷史暴政和專制的內在根源。而另外一些人認為,不是理性本身出錯了,而是理性和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發展,其現實的“異化”形態需要更正。而后現代主義者則是猛烈批判現代性的“元敘事”,即解放的敘事和啟蒙的敘事(利奧塔);質疑本質主義的立場、提倡“新感性”原則,認為事物的意義就在表層,不存在什么深層意義(桑格塔);要求將絕對的變換為相對,把一元變換為多元,把自由、平等、解放等現代性訴求從過去宏觀的普遍主義變換為微觀的個體追求。在我們看來,這些現代性批判都只是停留在觀念層面的青年黑格爾式的批判。所以,“在當前的語境中,‘現代性’這個令人困惑的術語,恰恰是作為對于某種缺失的遮蓋而被運用著,這種缺失指的是在社會主義喪失了人們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偉大的集體性的社會理想或目的。因為資本主義本身是沒有社會目的的。宣揚現代性一詞,以取代‘資本主義’,使政客、政府與政治科學家們得以混淆是非,面對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過關”。也就是說,這種現代性批判話語遮蔽了資本作為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意義,忽視了現代性意識形態同資本主義現實的勾連。

查看全文

淺談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現代性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批判資本

論文摘要:現代性批判理論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范式:其一是側重于形而上學的意識哲學批判,對于這種現代性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其對立面則是深入社會存在的層面根本性地解決現代性問題,揭示資本的形而上學奧秘,這種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資本現代性批判”,這正是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對資本改變了社會存在形式以及人們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則是資本對意識形態的中介與干預的批判,表現為對拜物教的批判。

現代性批判理論大致可以區分為兩種范式:其一是側重于形而上學的意識哲學批判,熱衷于探討理性、進步、自由、主體性、自反性和個人主義等主題,而把關乎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商品、資本等完全規制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具體科學的范疇,對此避而不談,企圖從觀念和詞句的層面來批判現代性,對于這種現代性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其對立面則是深入社會存在的層面根本性地解決現代性問題,揭示資本的形而上學奧秘,對于這種批判范式我們稱之為“資本現代性批判”,這就是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理路。

關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的批判范式,按照哈貝馬斯的說法,是“黑格爾開創了現代性的話語。他首先提出了現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確證的問題,創立了啟蒙辯證法原則,而有了這個原則,現代性的自我確證問題就能做到萬變不離其宗。他把歷史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同時把永恒與短暫、永恒與現實等聯系起來,進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哲學的特征。”哈貝馬斯切中了現代性哲學話語的社會存在的歷史經驗,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說資本主義制度正是在黑格爾時代成為一種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一切社會存在、一切學說都必然受到其深刻影響。然而,哈貝馬斯并沒有意識到黑格爾哲學背后的社會存在的根源,沿著黑格爾開創的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批判的理路走去,企圖開辟一條走出意識哲學或日主體哲學的另一路徑,即所謂交往理性道路。并且還對馬克思哲學做了嚴重的誤讀,這個誤讀也導致其陷入意識哲學的泥潭中還要對現代性做出自以為高明的批判。因為他不懂得,“人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不知道要對現代性做出有高度的批判就要深入社會存在的內部,而只停留在表面做詞句對詞句、觀念對觀念的批判。

在現代性哲學話語范式的現代性批判家們看來,現代性的危機就是啟蒙精神的危機,就是以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為基礎的宏大敘事的危機。認為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聯盟構成了解放和革命的宏大敘事和強制性的同一化邏輯,認為它是現實歷史暴政和專制的內在根源。而另外一些人認為,不是理性本身出錯了,而是理性和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發展,其現實的“異化”形態需要更正。而后現代主義者則是猛烈批判現代性的“元敘事”,即解放的敘事和啟蒙的敘事(利奧塔);質疑本質主義的立場、提倡“新感性”原則,認為事物的意義就在表層,不存在什么深層意義(桑格塔);要求將絕對的變換為相對,把一元變換為多元,把自由、平等、解放等現代性訴求從過去宏觀的普遍主義變換為微觀的個體追求。在我們看來,這些現代性批判都只是停留在觀念層面的青年黑格爾式的批判。所以,“在當前的語境中,‘現代性’這個令人困惑的術語,恰恰是作為對于某種缺失的遮蓋而被運用著,這種缺失指的是在社會主義喪失了人們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偉大的集體性的社會理想或目的。因為資本主義本身是沒有社會目的的。宣揚現代性一詞,以取代‘資本主義’,使政客、政府與政治科學家們得以混淆是非,面對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過關”。也就是說,這種現代性批判話語遮蔽了資本作為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意義,忽視了現代性意識形態同資本主義現實的勾連。

查看全文

現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種種發展趨勢,不過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和社會主義因素在資本主義母體內的生成及發展,從而更堅定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信念。

關鍵詞:資本主義;發展趨勢;部分質變;內在否定

隨著蘇東劇變和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的平穩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一時間,資本主義制度全勝論,社會主義無望論,歷史趨勢改變論,全盤西化論等在國內外驟然出現,沸沸揚揚。當代資本主義究竟有沒有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只有真正搞清這些問題,才能為探索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問題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提供真實而可靠的依據。因此,深入考察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和發展道路做出科學判斷的前提條件,筆者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作一些淺顯的分析和思考。

一﹑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觀點綜述

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目前著述頗多,觀點各異。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性質(無論是根本性質還是非根本性質)沒有變化,有的只是剝削形式和統治措施上的改變。他們聲稱:“資本主義社會確定發生了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這些變化只是使資本主義面貌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有的只是改變了矛盾的外部形態”。“窮人越來越多,街頭巷尾比比皆市”。

查看全文

剖析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

摘要:當代資本主義在經過近60年的變革后,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如何既實事求是地正視這些新變化,同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地前瞻性地預測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歷史發展總趨勢,成為國內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資本主義早期資本主義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論文"target="_blank">經濟學基本原理與資本主義初期的發展。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如果說唯物史觀主要通過揭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破解了人類歷史發展之謎;那么剩余價值學說則主要是研究并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破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之謎,尤其是對資本主義初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

通過本學期的馬克思主義原著的學習,我認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1、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2、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3、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生產剩余價值,剩余價值體現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4、可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5、增加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都是通過提高剩余價值率實現的。

查看全文

詮釋西方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資本主義與生態危機

摘要:就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關系的理論意義、方法以及缺陷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最終克服生態危機的出路就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而這只能是用共產主義來代替資本主義,實施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危機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從理論上解釋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就是把生態危機的原因歸結為一般的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或人性的普遍弱點。這樣的一種研究是把生態危機看作是人類在進行生產、運用科學技術和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出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基于這種看法,克服危機的出路有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兩種態度。悲觀主義態度主張通過縮減或停止生產、放棄或抑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人的行為進行道德約束等措施來解決生態危機。而樂觀主義態度則認為通過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調整生產過程、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并規范其應用來解決生態問題。在實際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實踐中,后者是真正的主流。實質上,這兩種解釋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都指出了生態危機在人類社會上的普遍性。正因為如此,許多學者在討論生態危機時都考察了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生態問題和當代生態危機的全球性。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對自然的狹隘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人與人間的社會關系狀況制約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狀況有著不同的特征。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側重于聯系資本主義制度來分析實踐和科學技術的應用。因此,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當代生態危機的聯系,從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方面來分析生態危機的原因,指明克服危機的出路就是以馬克思主義視野來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突出生態危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所具有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在這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生態運動的最初反應就是對解釋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進行了批判,揭示忽略生態危機的社會關系緯度以及藏在其解決方式之后的政治利益和特殊的意識形態性質。

德國學者愛森伯格對生態運動的批判是最早和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回應。他指出:“生態運動體現著特定的意識形態,這一方面往往被其研究生態問題的方法論缺陷和理論的混亂所掩蓋。生態學在當代己經變成了研究人類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事實上,人類生態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其研究的趨向已涉及到越來越多的學科,而這一趨勢的合理性并不是被它的實踐者在科學基礎上所證明,而是在生態目標的緊迫性基礎上所證明。因此,當人們已經在運用這一學科預測人類未來的時候,它從全球增長的趨勢來預測即將到來的大災難,也就僅有戲劇性的含義,其合法性尚未得到證明。可以說,生態文化的固有缺陷就是缺少歷史的和社會政治的內容,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手段相應地也就幼稚、不現實和自私。另外,根據在現實生態運動中的三種人群劃分,愛森伯格進一步指出,作為第一種人的技術統治論者,是生態運動中最強大的團體,可以被看作是樂觀主義的代表。只要對解決當前的經濟或政治問題有用,他們就總是如此去做。因此,他們對生態問題沒有正確的意識,只有當他們屬于生態運動的操縱者并能從中獲益時,他們才加入生態運動。

實際上,生態運動為了爭取一個清潔的環境而進行的斗爭,雖然常常包含反對資本主義的因素,但它最終還是變成了為資本利益服務的工具。對環境問題和生態運動進行社會和政治分析,其本質就是揭示生態運動的背后所隱藏的特殊階級的經濟、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在全球性生態危機面前,真正的全球生態危機意識,事實上并沒系統的確立起來。因此,解決危機就難以達到協調一致性,其原因就正在于研究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缺少歷史的和社會政治的內容。這一點,在西方發達國家解決生態危機的主流方法中表現得極其明顯。

查看全文